山很高很大,远远望去就在眼前,就在不远处,每一次爬山我都会很自信的这么认为,事实上也许这是一种盲目自信,哪怕使用跳眼法去测量与山的距离,那也只不过是直线距离罢了。这与实际距离相差很远情况下,更何况又是从近处到山顶,还不包括弯曲的山路。道理有时候很简单,如若站在了喜马拉雅山脉再去远望珠穆朗玛峰,你就会觉得珠穆朗玛峰不算很高,因为你所选择的地方就在珠穆朗玛峰的旁边,可是如果从平原奔向珠穆朗玛峰,那就要很久很久才能到达青藏高原,到了青藏高原还要翻越多座大山才可能到达喜马拉雅山的山脚下。虽然能够在喜马拉雅山的山脚下看到珠穆朗玛峰,可是要想爬上珠穆朗玛峰那确实是很艰难的事情了。也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高山昂止!
站在山脚下仰望高山,一个个山峰直入云端,那种自信力瞬间消逝又会觉得高不可攀,可是当你鼓起勇气向山顶攀爬的时候,虽然感到艰难可内心却觉着爬山并非那么困难。与大山亲密接触,与自然浑为一体的时候,内心的阔达、顺畅、祥和就会油然而生,忘却内心的恐惧从山脚开始。享受脚下的每一步,艰难地迈进,聆听着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两腿或许酸楚,可是内心那种顽强而又坚韧的自信力,从看着渐进的山顶便开始愈加兴奋起来。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山,总想着能够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就能看到山,那种对山的渴望如同心中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想着或许那一天能够真正见到山的时候向她诉说这种急切地心情。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山,就向见到过山的人询问山的样子,可是他们见到的山却又是那么少,我国的大山又那么多,他们时常会说自己见到的山不多,因为自己也是刚刚走出大山来到平原,那个时候对山的了解也就这么多,如今每当自己站在山脚下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见到的是心中想的那种山吗?
小时候对山的想象已经深深的埋在了心里,抹不去的那种错觉印记,如今自己攀爬过的大山已经很多,可是心中那座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是山的大山,却一直束缚着自己难以逾越的鸿沟。想象中,大山有的像大树,有的像土堆,还有的像鸟窝,因为从没见过山,所以对山总有千奇百怪的想法,正是这种千奇百怪的想法所造成的错觉,现如今哪怕真正看到了大山,也总觉大山不是山,或者不知道看到的山是什么。那个时候自己还是未成年的孩子,每一次向别人询问什么是山的时候,别人就会说长大了就知道了,也许他们也从未见到过山,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山,平原地区的农民每天也都是在庄稼地里干活,哪怕一辈子到过县城的次数就很少,更何况平原腹地距离自己家最近的山就隔着几座县城。一辈子走不出农村的他们,这辈子没有见到过山也很正常,可是在他们心里也有山的模样,这种模样是内心中想象出来的,他们心中的山是小人书里的线条,是天上的飞机或者是地上的土堆,这些奇奇怪怪的山一直是我小时候难以从想象中得到的答案。
山的样子在我的心中是复杂的、难以摆脱的束缚,向从未见到过山的人询问山的样子,然后再把他们描述出来的山深深地记在心里,可是到了真正见到山的时候,却又不会觉得眼前的山就是多年来自己想要看到的山。心中的山各种各样,而眼前的山却又单调乏味,哪怕自己顺着山路向山顶攀爬的时候,也只会觉得脚下的山路也就是平原地区的乡间小路罢了。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特别是对未知事物的想象更是无穷的,正是这种无穷的想象才会激发人内心深处对求是、求实的渴望。但是这种想象却又很容易把人带入另一个岔道口,哪怕自己真正的认识到了心中所想的事物,也会觉得自己心中的事物与现实相差太遥远,或者不假思索的做出对真实事物错误的判断,因为想象中的东西和现实中的东西差距太遥远了。正是想象中的事物是完美的,而现实中的事物却是参差不全的,现实与想想之间的误差很容易左右人的思想,以至于让人做出错误的常识判断。更何况想象中的山在心中是那么的沉重,每当想象与现实出现反差的时候,自己同时会根据自己的想象而判断现实,最后就会否定现实,以至于让灵魂与现实脱节,让人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不能自拔,最终还会让人脱离现实,使得灵魂无处安放,甚至会让“我认为”毁了自己。
每一次爬山总想让自己的灵魂与大山做一次交流,然而那些曾经想像出来的东西却在一直的左右着自己,不想把自己从曾经的渴望中解放出来让其回归现实。哪怕是看到了山或者山就在自己的脚下的时候,从内心深处也会做出否定的选择,这也许就是想象中的印记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吧。想象中的大山,是小时候对外面美好世界的向往,可是这种向往却始终发出了一些较为完美的指令,以至于自己的身体与灵魂、理想与现实不能完全的在一起,或者灵魂直接把现实否定,最后损伤自己的身体,迟滞理想世界进化的脚步。小时候心中的大山是不可覆灭的,这种山是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最原始的接触,可是当现实活生生摆在眼前的时候,自己又不好意思去纠正曾经心中的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或者充满挑战意味的探索欲,哪怕想象中的结果是错误的,自己却又是那么顽固的坚持自己的观点。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我候都会强迫自己去改正,因为大山就在眼前,而心中的山是那么的虚无缥缈,或者让自己深深地记住眼前的一切以努力纠正自己曾经错误的想象。
小时候的想象是天真的幼稚的,可是这种虚无缥缈的想象却又永远的埋在了自己的记忆深处,想忘却可又是那么的困难。长大后每次和朋友们探讨这样的话题时,有人说对这些想象中的事物不要太执着和刻意地追求,而是要为未见到的客观事物留下七分空白,其他的三分则要做好求是的准备就好了。然而,小时候心中的山就像铭刻似得,永远抹不去永远占据着大脑空间,以至于错误的认为现实中的山不是山,而是小时候的大平原,或者当身在山中时还依旧不假思索的否定眼前的一座座山。这种让思想发生错误变异,甚至是怪诞想法的最原始动力,也许还依旧是曾经的一个个假设或者没有根据的想象。这些对大山的概念也许会伴随自己很久很久,以至于处在思想中而又根深蒂固的错误想像会让自己变得不能自拔。小时候的想象却要用长大后的很长时间去纠正,这些埋在心中的错误种子就像野草一样永远清除不了,以至于每一次爬山都要在心中默默地告诉自己:这就是山!以便在心中改正曾经的错误认为。
现如今每次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都细致的思索一下,自己心中想象的东西与现实是否相差甚远,或者能否和想象中的相一致,当这件事做完的时候也要问一下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样才不会出现想象与现实就像心中的山与现实的山那样不相符了。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想象与现实不一的事物,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接受现实,而毫不犹豫的改变自己思想深处的错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事后用大量的时间说服自己,或者不任由自己一错再错,也更不能将“我认为”一直的挂在嘴边。
山,并不遥远,当自己身处在大山脚下,就容不得我们去否定大山的存在,如果再去固执地认为眼前的山与想象中的山不一样,那就会步入错误的深渊而不可自拔。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且不可用自己的臆想判断而否定美好事物的发生,或者执拗的认为自己未曾见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对那些明明存在而未曾见到的事物,不能一直地想像下去,也不能将其一直地停留在想象中,而是要像看山一样去认识大山、去攀爬大山、去了解大山,并与之交流和其对话。同时也要在三分的准备基础上,留出七分的空间为将来把新事物印刻在自己心中,《礼记·中庸》中有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中所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才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山虽远,可是路在脚下。山是静止的,我们是能动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想象的空间里,不去到大山的深处了解她,也不能把一件事物仅仅停留在想象中,这样和闭门造车并没有什么两样。只在想象中认识大山而不去到大山深处,那么将来当自己看到大山的时候,却又固执地认为眼前的山不是山,这样就会闹出笑话甚至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和鄙视,因为自己只是把山停留在想象中。在与现实严重不符的情况下去判断一件事物的好与坏时,其结果也只会自欺欺人。的确,看山不像做调查研究,因为调查研究是有了前提才能到现实中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而看山是在没有见到任何事物的情况下凭空把大山想象出来,把一座座山仅仅在脑海中没有依据的想象出来,其结果也许可能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池鱼,当自己认为这些就是大山的时候,也许在今后看到山的那一刻,自己就会为自己曾经的错误认为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