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伟的头像

于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5/17
分享

红楼无梦

周汝昌先生曾提到过:“红楼本无梦,缘是一场空。”。透过《红楼梦》我们不妨纵观贾府这一显世望族,为作者曹公的一生不禁感概万千,本是富家子弟,而又沦落到:对墙题字无人问,只留半墙泥图诗。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个人在如此窘迫的境地,常人是如何度过?更何况年过半百的雪芹先生。从北京西山曹雪芹故居中穿越到现代,不妨将那片宅院中曾经发生的故事讲给今天的“红学”爱好者听,若将《红楼梦》中121首诗词翻捡出来,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中娓娓道来,就能感觉到这些诗词中的意境是何等美妙。我们都知道,诗是从意境中得来的,又能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美的享受。而文章往往是从生活中得来,没有好的意境和思想也就不会有好的诗篇出现,以《红楼梦》全篇来看,若没有生活积淀也不会出现好的文章,更谈不上传世佳作的出现了。然而,如果有人要问,什么是诗的意境呢?你可以以穿越者的姿态告诉他们:诗的意境就是你站在通幽僻静处、山高林深地,或仰望或低头与自然界深深地拥抱,然后带着这种感觉欣赏诗词,这么大概齐就能明白什么是诗的意境了。其实,在《红楼梦》121首诗词中,也尽显了人间冷暖中“无梦”的思想意境。

贾府的富贵与败落,也许是作者的人生经历,这与该书的思想脉络绝脱不了干系。据说雪芹先生晚年居于环境优美的北京西山,曾在此批书十载而不倦,造就了该书篇什中其诗词得天独厚的意境之美。读罢《红楼梦》,顿觉如同读一篇波澜壮阔的生活史诗,所以笔者才会感到:“红楼本无梦,缘是一场空”,此谶语是十分精妙。《红楼梦》开始被称为《石头记》,而曹雪芹居于香山又披书十载,视平常小房为楼,观香山为家,不就是他诗境中的梦境吗?书中的贾府,处在鼎盛时期的时候,在当时就如同京城里的一颗顽石,任何人也摸不得碰不得,没事的时候此石头还到处走动,出现问题就用银两来打发,无论是亲情感情还是人情,无论是人之肉体还是土地官位,都可以用银两来补偿或者用银两来衡量,这颗顽石不妨认为就是“银两”的代称。一颗生下来就有的顽石,被贾府当做了宝贝,生活中的故事被作者一点一滴的在书中描述了出来,这样“红楼梦”也便成了他自己对其家族的忏悔录,这么联想一下可不就是“石头记”吗?那么作者记录下来的是谁?那些在封建帝制中生活着的老百姓,谁又能仔仔细细记录下来呢?对,是老百姓,是老百姓用作者的这支笔记录下来的!

贾府的一点一行,老百姓也都记录了下来,可是谁又来反抗呢?这样就应了中国的这句俗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一直到封建帝制末期,清王朝灭亡后,虽然作者没有在“红”书中写到,可是在字里行间里已经充满了对封建帝制的反感与不屑,这便注定了总有封建帝制将会灭忘的那一天,这不就是梦吗?美好的梦,人们渴望自由的梦,可是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中,也只能将其当做是“一场梦”罢了。本是一场梦,缘是一场空,而缘从何起?西山,作者生活在似高墙垒起的大院中,身心和信仰严重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所束缚,最后在西山卒于一间平民房里,也许这就是缘吧!红楼无梦,作者盼望着走出大宅院,呼唤着自由和平等,可是到了西山,看到西山并非是想象中的那样,处处都是忍饥挨饿的穷苦老百姓,每天都是唉声叹气,难道这不是事实,这是梦吗?显然不是,这是生活,因为我们是从“对墙题字无人问,只留半墙泥图诗”穿越而来。《红楼梦》的“梦”也许就是自由和平等,可是作者凭生都没有看到所谓的自由与平等,也只好把这场几十年的“梦”埋藏在了所谓的“梦”境之中。

从《石头记》到《红楼梦》,书名虽改,可意境尚在。这场“梦”是一种社会环境,也是那个时代所独具生存环境本身的问题。曹雪芹先生虽然生活在西山,可是他对生活和社会的热爱,也只能以酒买醉,可是酒呢?过年只剩半烛蜡、空有激愤朝天歌!没有酒怎么当歌,邀朋友共饮,其说是歌,实是悲痛,朋友买酒实是哀叹,如此人才怎么流落到了这步田地?若大家族却也只能“树倒猢狲散”,对其所造成的生活反差,也只能当歌而说,当乞酒对饮解忧愁时,却有许多个“敢怒不敢言”!在北京西山,作者接触到了平民社会,了解到了农民的疾苦,心中的不甘也便随之消散。农民的生活其实就是那么的简单和单调,整天缠绕他们的不但是地租,还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悲愤之余写书批书,也许这就是书中的“梦”。自从曹先生住进了西山那片宅院,从此也不再像曾经大宅院那样每天疲于应酬,更没时间写诗作赋,或有诗词偶得却又要接受挨批的后果,此时他在西山的幸福生活,或许就是他一直所盼望的梦境。可是西山里的冷暖却打破了曹雪芹的“梦境”,此梦非梦却有梦,苍凉悲凉且凄凉中,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将他变得疲惫不堪!在作者快要离世的时候,他还那样不忘旧情,快要与世诀别的时,还不忘曾经的朋友,他盼望着人间真情永存,盼望着世间真情常在,可现实对他来讲其实就是那么“冷酷”。

《红楼梦》从开始到结束,都不忘记“情”,可“情”在哪里?在故事中,这是梦吗?不是!对丫鬟有感情,对亲人有感情,对朋友有感情,可是对故事中的女子来讲,这样的感情也是对她们的一种“冷漠”,虽不能面面俱到,却却尽显女子们的娇小,这也正应了梦中的压迫之感。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吗?不是!她们的反抗只能体现在对生活的热爱上面,对待生活就像对待自己一样,若再穿越回古代,你争我夺的环境下,只能自己保护自己、自己热爱自己,稍不留意就会有“失业”的危险。女子是这样,那么男人呢?也许男人们的经历比女子们的经历还要残酷,他们一不小心就会被痛斥或者搬到亲戚那住,不允许留在府中等等。若穿越到古代,貌似男子要比女子稍显高贵一点,这是梦吗?这不是梦,是事实!搬到亲戚家之后,未得贾府的批准谁也不敢再搬回贾府,直到终生和死亡,这样跟坐牢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在这样的生活中苟且偷生还不如早早地死去,这不是梦吗?更是家族中长辈对晚辈的严酷处罚手段。在这场许久的“梦”中,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不敢做有违家规的事情,这不得不让作者对梦境一样的西山作另眼看待,这么“梦”中的贾府败落最终也会使得作者最终圆了自己的“梦”。

穿越到古代,那时的青年男女,他们也不会有反抗意识,一切且是“命运使然”。“梦”中诗词都在尽说着一段段无奈的情感,不得不说这也算是迫使贾府衰败的根本。穿越到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与曹先生屈膝畅谈,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他,只落得半个荒凉”的现实景状。另外,曹先生在渴望着自由,而对待自由却又被生活所困,生命中由始至终的迫切需求,到了晚年他却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也只得借朋友酒钱而艰难度日。当凄惨的命运降临时,现实生活中的“梦”也便成了现实,促使读者对他生命中的遭遇也顿生了半个怜悯。一篇《红楼梦》半个封建史,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感觉到,之中的“梦”也便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真实写照。读故事如同身临其境,懂“穿越”貌似回归过去,曹先生生活在西山,而他的故居却“残缺不全”,“梦”中透露着愤恨嫉俗却无能为力,对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却又是生出了许多怜悯之心,他在“梦”中同情故事中的弱者,同情故事中的男男女女,可是在“梦”中穿越到的那段时光,大无畏的反抗又显得那么凄凉,且不如躲进西山无人知,只落得半个悠闲!

“梦”中贾府跌宕起伏,兴衰更替潮起潮落。曹雪芹的思绪迫使着整个“梦”中故事跌宕起伏,然后用121首诗词意境,把读者推进一个又一个文章脉络之中。对生活是一种亲切而又陌生,对待人际交往又是那么情深意切,穿越到过去与他交流,不禁让人为故事中的善男信女产生出怜悯与疼惜。由感生情,“梦”亦是梦,更是曹雪芹先生的妙笔所在,他把那些深宅大院中的男男女女写得活灵活现,如同亲见一般,特别是人物的穿戴和梳妆打扮,也算是他费尽了心思。苦心经营,让一部生活史实写成了一部真实的“服装秀”,这只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如同做梦一般,惟妙惟肖。作为“红学”爱好者来说,评判《红楼梦》的确有些班门弄斧,可是曹雪芹所述妙笔生花,使我们目不暇接甚至是眼花缭乱。曹先生对待生活无比热爱,也钟情于男女情感的升华,同时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感触也有独到建树。整部作品之中,他对部分细节的点染,却也真正的做到了“红楼本无梦缘是一场空”!因此,也使得读者如视梦境一般,这是曹先生作文章的功力所在,而不是创作中虚设的套路。

多么美妙的故事偶合,多么耐人揣测的人物心理刻画,只觉着《红楼梦》中所叙述的一切,都是坐着生活中的积淀,若能穿越必会到他的世界中看个究竟,可是事实却又是可望而不可及。如诗如画的描述,话里话外总有一种意境之美、生活之美,也有一中因果关系复杂性问题,语言中透露着人间冷暖,“梦”境中更显画中美、诗中意。一部《红楼梦》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从这个鲜为人知的家族兴替史中尽可以体现出来人的本性!感概万千之余,如此妙笔生花之处,尽可以感觉到曹先生的生活经历是何等艰难。在他那个特殊时代,对当下的人文环境又了如指掌,这也毕竟会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或者对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态度,无论是身感体验还是朋友所述,都能在“梦”中驾轻就熟,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他的创作经历是何等的不易。如此的精妙之处,对于普通的“红学”爱好者来说,能够获得该书创作精髓,的确很是不易,可是这也仅仅是自我感觉罢了。

这便是:美丽的文字来源于美妙的生活,如同梦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