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昨日之日的头像

昨日之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0/20
分享

一碗饭

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我爷爷是农民,我爸爸是农民,我也是一个农民。在我记忆里老一辈都种过水稻,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到了秋收季节,我都会屁颠屁颠跟在大人在田里收水稻,大人们和我脸上都挂着笑容,长辈们开心是因为收获和丰收,而我是因为可以在水田里玩,可以得到大人们逮到的黄鳝,用水稻茎秆系着提在手里,那个时候胆子可大了。那时候的风都是夹杂着稻香,可以看见弯了腰的水稻在风中起伏。那时候的米全是自己种的,从育苗,插秧,收割,晾晒,打米机去壳,再到可以煮,这个过程很长。因此,那个时候我们很珍惜粮食,一年的粮食就靠几亩地的收成,靠天赏饭。几斤种子就可以种出一家人一年的口粮,真的是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其中包含了耕种者的汗水和肥沃土地的养分。那时候米没有现在的饱满,没有现在的亮丽色泽,但很香,更不会有人浪费粮食,因为大家都知道来之不易,包括年纪还小的我也知道。一碗饭是时间和土地,以及汗水的产物,一碗碗饭让我长大到现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龟孙子,你知道我们当年有多苦吗?”爷爷在我剩饭的时候就会对我说。而爷爷接下讲的故事我都快背下来了。爷爷他们小的时候,是大集体式的生活方式,一起耕种,一起分粮食,当时记工分和用粮票。爷爷说他当时吃不饱,即便大家一起种,把所有的地种上水稻,种上玉米,可是当时收成远不及爸爸那个时候,更不及现在,真的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爷爷说那个时候死了很多人,当时家家都会生很多小孩子,响应号召,但却养不起,有的人甚至死在了集体食堂门槛前,我不知道真假,但我大为震撼。作为农民却吃不上足够的大米饭,那个时候更加没有人浪费粮食。爷爷说他小时候要是天天都能吃到满满一碗大米饭就很快乐,一碗饭就是爷爷他们那个年代所追求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在小学我学到这首诗的时候,我脑子里全是我在水田里玩耍的场景,当时也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后来我家都不种水稻了,因为退耕还林。而我也时常怀恋那段时光,稻香,柔和的秋风,滑溜溜的稻田,这些都成了记忆。然而成为记忆的还有爷爷他们那个时候吃不上一碗饭的经历,一家人需要一年耕种一年食的经历。现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场景,我们很多年轻一代只能是想象一下,那些辛酸和汗水我们体会不了。袁隆平爷爷让中国粮食亩产提高,让水稻在各种环境都可以健康成长,让我们可以尝到品质更好的米。我们可以吃一碗又一碗的大米饭,却离锄禾日当午越来越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现在可以在食堂餐馆看到这个标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浪费已经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行为,不被人们所特别在意的行为。一碗饭吃不了就倒掉吧,反正不值什么钱。现在生活质量好了,大家的生活品质提高,米饭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我爷爷,爸爸都会节约粮食,无论生活再怎么好。因为他们为一碗饭发愁过,而我们年轻人却没有,我们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我有时候会愧疚,因为我吃不下,倒掉了粮食。我的愧疚来源于爷爷给我讲的故事,来源于小时候看长辈辛苦种水稻的记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比我们还小的年轻一辈,他们是否会真正知道粒粒皆辛苦,他们会不会为浪费一碗饭而愧疚。

爷爷们那个年代努力耕种也吃不饱,爸爸那个年代辛勤耕耘一家人可以吃饱,我们这个年代不愁没米吃。时代变好了,但浪费粮食的行为却变多了。

可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吃的苦越来越少,越来越记不住这些。或许只有把勤俭节约的理念融入家风,家训,家规,才能让爱粮节粮的精神理念根植于我们心中。我心中有“一碗饭”提醒着我尽量不要浪费,以后如果有孩子我也会告诉他不要浪费,会告诉他以前的艰苦日子,让他知道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