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蔡广国的头像

蔡广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24
分享

思德像前的思考

立冬时节,艳阳高照,我有幸随同南充文化艺术采风团参观了张思德纪念园。

张思德纪念园位于仪陇县新政镇,与图书馆、文化馆和仪陇文化艺术学校聚集一处,俗称“三馆一校”,张思德纪念馆居于最中间的位置。我在想,这样的设计是否具有特别的意蕴呢?

纪念馆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思德头部铜像。铜像呈黑色,面部表情坚毅而庄重;铜像右侧是一块高大的石头,取自于泰山,寓意着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走过广场,便是思德纪念馆了。纪念馆外部呈半圆形,金黄色的墙壁下是一扇敞开的大门,整体形状像是一座窑洞;金黄色既代表思德牺牲之处在黄土高原,也代表着他那一颗金子般宝贵的心灵。

宽敞的大厅主色调同样是金黄色,上面的屋顶呈穹窿形,寓示着英雄的高远之志以及宽广的胸怀。纪念馆里张贴着思德参加红军、参加强渡嘉陵江战役、三过草地以及在延安烧炭、纺线、当警卫时的宣传图画和那个时代的随身用品和战斗武器。在这些图片中,只有一张照片是思德身前留下的,这张照片被发布在那时的一张报纸上,纪念馆工作人员千方百计才找到这张报纸并进行了翻拍。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惋惜——作为一名英雄人物,生前竟然没有留下一件值得纪念的物品!

纪念馆并不大,里面可瞻仰的物品并不多,我们很快被解说员领到了二楼展厅。巧合的是,入门处便是古时仪陇人崖葬文化的展示,解说员用了大量的篇幅,滔滔不绝地介绍古时仪陇人的崖葬文化。对比这些崖葬和思德英雄,我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拥堵,便独自走出展厅,来到他的铜像前,慢慢梳理自己凌乱的思绪。

的确,在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中,张思德属于千百英雄中的一员。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可是他的名字能尽人皆知,除了因为《为人民服务》那篇名著外,还有什么深刻的原因呢?

作为一个军人,他最大的愿望无疑是在前线杀敌,成为人人仰慕的英雄,红军时期的“小老虎”之称就代表了他的战斗精神。但是等到长征结束,他却没能上到战斗的第一线,而是变成了一名烧炭、种地、纺线、执勤的后勤兵,在一般人眼里,这些都是属于脏活、累活、不能显山露水的活。对于这样的组织安排,他选择了服从,选择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纪念馆里他那高大的塑像,肩头扛着的是一捆柴火而不是炸药包。看见这尊塑像,我在想,面对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他的身躯就好比一捆小小的柴火,但这捆柴火的分量绝不亚于炸药包。所以越是这样的普通,越彰显了他生命的伟大。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七情六欲,相应地也就应该有留给亲人的书信或钱物,但这一切都没有。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当得起那四个字:全心全意!不留一物,唯有精神永存,这岂不更加值得人们品味和怀念么?

从古到今,有人希望长生不老,有人希望身后留名,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寻觅长生药,现实中最普遍的例子就是修坟造墓,比如前文所述的崖葬等。随着全面小康时代的到来,这种造坟修墓的风气越来越盛行,但这样做真的能够起到作用吗?否!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湮没在了尘埃之中。张思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身后留名,最重要的不是考虑怎么为己,而是怎么为人!

也许有人要说,自己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做不了惊天动地的事,起不到身后留名的效果。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你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并持之以恒地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人民都不会忘记你。这里有一例为证:

南部县档案馆文史资料数量之众多保存之完整在全国县级档案馆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参观者都会为此发出惊叹。然而在档案馆的进门处,你第一眼能看到的却是南部县几个“小”人物的事迹介绍:

何华云,曾于二零一五年不顾个人安危,勇救三名落水儿童脱离生命危险,荣等“中国好人榜”、获得“最美南部人”等光荣称号。

王新,多次募资捐赠地震灾区、贫困地区,资助留守老人儿童及贫困学子近一千人,曾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四川好人”等荣誉称号。

李勇,义务献血二十余年,捐献造血干细胞近二百毫升,多次参与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应急志愿服务,在家乡创办老幼托管之家,亲自为托管老人洗衣做饭,关爱资助留守儿童,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四川好人”等荣誉称号。

马全民,几十年如一日,将守护刘连长墓作为使命,坚持扫墓、修墓、守墓,让红色文化根植人心,让红色基因持续传承,曾获“四川好人”、“四川省道德模范”、“最美南部人”等荣誉称号。

档案馆陈列的人物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只想说的是,他们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却被作为最重要的档案与那些历史资料共存,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身后留名方式么?

想到这些,我再一次用敬佩的目光注视着思德塑像。张思德同志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了窑洞里,但延安人民没有忘记他,让窑洞成为了他的纪念园,并给英雄选址重新修建了墓地;他的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将他故乡的名字改名为思德乡,他的故乡修建的水库也被命名为思德水库,如今更为他修建了纪念馆, 成为仪陇文化的中心和象征,从此他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历史长河里,镌刻在人民的心中!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伟人的话语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良久,良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