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若只是囫囵吞枣,本诗就仅仅写了“我”读完《牧神的午后》后的感受,那能理解的也就止步于此了。正所谓题目是诗文的眼睛,若是不能细看诗题,那就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也就被蒙蔽了双眼。诗题叫《晴日的秩序》,“秩序”是一种稳定性而并非偶然,就像是秋叶必然枯零,就像是那年小桥下流水止不住地流,就像是午后太阳必然西斜,那绛紫色的思愁忍不住又上了心头。如此看来,本篇虽大幅度的写着午后,但实际上作者想表达的是午后一个人读诗到一个人写诗的孤独。相比之下,《牧神的午后》内容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而“我”的午后也不那么重要。
诗人在作诗时不仅写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同时诗歌内容高内聚低耦合。诗人以《牧神的午后》起笔,来引出“我”午后读诗的场景及感受,从而引出本首诗歌的中心主旨。诗中“文字有知音”表达了我读完《牧神的午后》后,对这首诗和作者马拉美的钦佩与赞赏,同时也暗喻了我的知音又在何方的伤感,而后文中“梦想反其道而行”正是对此的验证,后又表达了诗人从不满足自己读诗从而开始写诗的转变。
“阳光”本是温暖美好的意象,可我却写下的是“玫瑰”和“蜜蜂”的诗句,“玫瑰”和“蜜蜂”并不是不好的象征,但是玫瑰有荆棘,蜜蜂辛勤劳作却不是为了自己,此处暗示了诗人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写出能够温暖别人的诗,与诗开篇读别人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像是对上一句“我渴求隐居式生活和无暇的爱”的诠释,让本诗的意境更上一层楼。紧接着,用两个“在”表达了作者凌乱的内心无处安放。午后无人相会,午后是孤独的,生活也从未“容易”二字,试问,那个爱恋之人是否依旧在声旁,写了那么多诗是否已游光扬名,如此感伤总是在午后刺痛那颗脆弱的心灵,欲言,却又无何人相语,“午后”是一个人的凌乱,也正是诗人那句“无处可逃的/孤独”。“我饮下骤雨”,作者涅槃重生,因为“我”的心中有诗、有信仰,唯有面对疾风,才能确定是不是劲草,唯有饮下骤雨,才能书写典雅诗句。
每个人的午后都大相径庭,读罢此诗,回想起那些曾经走过的身影,打扫这场背道而驰的尘埃,街道行人三三两两地走着,无人是你但又人人似你。那年鸟儿不想煽动翅膀的倦容,那年两三人才抱住的老树随风掉落几片叶子,那年小桥下的流水哗哗地踱着步,那年还未长大的油菜黄得依旧那么精神。我孤独的在阳光下读诗写诗。我能明确地知道那见过的景已不复存在,那见过的人早已远去,我只能任由煦风吹过衣角般将他们漠然地吹散,我只能任由我一个人在晴日里凌乱,这就是晴日的秩序。
诗人说:“相信诗,才能写诗。”相信诗人始终把诗做为自己的信仰,不容践踏,也如同在诗中说的那样——“文字也有知音”,或许我的评论并不正确完善,或许诗人的知音也不是我,可谁人看到美丽的文字能忍住不去一遍又一遍地去欣赏,谁人看到美丽的文字能忍住不去将它剖开?我想说的是,哪位热爱之人不相信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