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兵浪(江西作家)的头像

陈兵浪(江西作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10
分享

一个老八路的终身使命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莲花县南门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右侧,有一所县民政局设立的敬老院——“光荣幸福院”。这所敬老院很特殊,院中居住的孤寡老人都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不平凡贡献的老人,有苏区革命时期的老红军战士,有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伤残人员,还有一些革命烈士遗孀。记得七十年代有一位姓戚的长征老干部曾在那里居住,九十年代甘祖昌将军的夫人龚阿姨也在里面居住过一段时间。从六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幸福院的院长是一位山东籍的老人,名叫冯振基。县城的人都叫他“冯院长”。

敬老院的“院长”可不是什么官,只是一个民政福利机构的负责人。当地人,都知道冯院长是一位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公道正派的大好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八路军老战士。直到老人去世,冯老的外甥陈玉信将他的革命经历向媒体反映后,老人的感人故事才渐渐流传开来,感动了很多人。

首长临终托孤

冯振基,1903年出生于山东临邑一个雇农家庭,因家庭贫穷,没上过一天学,十八岁便远离家乡到河北自谋生活,帮老板打工卖苦力。1938年6月在河北参加了八路军,1939年因作战勇敢,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先后在华北八路军某部27团5连任战士、班长,战斗中三次光荣负伤,解放战争时,转西北军区干部休养所、新疆军区后勤部管理科等部门任炊事员、警卫员、管理员等职。

1946年,冯振基随部队调往山西,在西北军区干休所做炊事员,1947年任管理员。当时晋绥军区(后改编为西北野战军)军区四分区(司令杨秀山,政委刘文珍)政治部主任颜龙茂在干休所养病。颜龙茂主任是莲花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大革命时期曾担任莲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艰苦的岁月使这位老红军积劳成疾。这期间,颜龙茂主任对冯振基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忠厚老实的品格非常欣赏,于是向上级申请其为自己的警卫员。后经组织批准,冯振基成了颜龙茂主任的警卫员兼勤务员。首长颜龙茂和战士冯振基虽是上下级,但是年龄相仿的两人,很快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当时,颜龙茂主任已经结婚,妻子是山西米脂县人王新,也是部队干部,两人育有两子均年幼,大的叫颜世光,小名“光光”,四岁;小的叫颜世明,小名“明明”,两岁。

1948年9月干休所解散,冯振基和颜龙茂一家来到西北军区政治部住下后不久,颜龙茂主任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临终前,颜龙茂紧握战友冯振基的双手说:“老冯,你我是战友,也是兄弟,有一事相托,战争还没结束,我这两个孩子又年幼,我走了后,孩子就是你老冯的孩子……”,冯振基知道这是首长的临终心事,流泪点头承诺,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他一定会尽力管好这两个小孩。

战士转业当“保姆”

 颜龙茂去世后那段时间,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很快,部队向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方向一路挺进。1950年3月,在西北军区兰州办事处,直属部队罗政委通知冯振基,按照颜龙茂同志生前的遗愿,以及部队今后工作的需要,组织上决定由他陪同颜龙茂的爱人,护送老红军颜龙茂的两个孩子去老家江西省莲花县。

冯振基二话没说,挑着一担箩筐,一边装一个孩子,陪着孩子的妈妈王新踏上回战友老家的路。

从兰州到莲花,路途遥远。当时很多地方刚刚解放,沿途敌特和残余匪徒活动依然猖獗。冯振基照顾着一位女人和两个小孩,有时坐火车,有时靠双脚走路,经过20多天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湖南。

在长沙,颜龙茂妻子王新想起爱人曾经与她聊过,湘江码头有不少莲花人在那里做短工,便要老冯在码头雇了两个莲花人带路,一起朝莲花一路走去。

餐风饮露,一路跋涉,终于到达了颜龙茂主任的家一一莲花县城南的花塘乡寨里村。

颜龙茂的父母忽然见到素不相识的儿媳妇和两个孙子后,悲喜交加,老泪直流。

喜的是儿子少时离家参加革命,二十多年杳无音信,今天终于见到了儿媳妇和两个可爱的孙子;悲的是全国解放了,成为部队领导的儿子却在新中国即将成立时病逝……

在莲花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颜龙茂的妻子王新同志因工作需要,单独返回了部队。原部队现在新疆乌鲁木齐驻扎。冯振基毕竟是个老战士,既舍不得自己的队伍,又不冷心丢下两个哭闹孩子,便主动留下来陪孩子。

半年后,冯振基见孩子与爷爷、奶奶熟悉了,便与颜家父母告辞,返回新疆部队报到,继续在新疆军区后勤部工作。

没过多久,时任新疆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朱家胜(莲花籍老红军,颜龙茂战友)偶然遇见冯振基,问道:“老冯,组织上不是安排你去莲花照顾颜龙茂的孩子了吗?啥时又回来了?”

冯振基一番说明之后,朱家胜部长对冯振基说:“老冯,你把这当做你今后的革命任务吧!”“一定要照顾好老红军的后代,现在就去办理转业手续。”

忠厚本分的冯振基真的按照首长意见办了转业手续,从新疆回到颜龙茂的老家莲花县,并把部队的介绍信交给了当时的莲花县委罗毅书记,组织上安排在城区政府任管理员,平时关照颜龙茂的孩子。

1951年的复原军人档案材料记载:冯振基,48岁,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革命,复原职务:“保姆”。

信守自己的承渃

 革命胜利后,冯振基最初的心愿是回老家山东与亲人团聚,没想到组织上安排自己到莲花县,并将照顾老红军后代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冯振基虽然心里有些矛盾,想起首长和战友颜龙茂的临终嘱托,顿时坚定了信念,打算一辈子照顾好两个孩子。

颜家也非常欢迎这位儿子昔日的战友,只是这位憨厚的山东战士戎马一生依然单身一人,让颜家父母有些犯难,在莲花县农村,一个大男人不明不白入住人家不合风俗。

后来,颜家父母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颜龙茂参加革命前,家里做主给他找了个童养媳,也就是颜龙茂的前妻,叫“朱罗英”,一直住在颜家。老人一撮合,两人结了婚。这样一来,住在颜家照顾起颜世光、颜世明两兄弟就顺理成章了。

老冯结婚后,颜家经济拮据,大家庭分成两个小家庭,两个孩子分别抚养。哥哥颜世光跟爷爷、奶奶和叔叔生活,冯振基夫妻带着弟弟颜世明,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冯振基把明明当自己的儿子抚养。

从村里到县城的小学读书有一段较远的距离。为了确保首长遗孤的安全,每天清晨,冯老把明明架在脖子上接送孩子上下学。明明在课堂上课,冯老经常搬张凳子坐在旁边陪读,陪着孩子上完一天又一天的课程。

天有不测风云。1957年夏天,跟爷爷奶奶生活的哥哥颜世光在河里洗澡,不幸溺水而亡。那年光光十四岁。当时的吉安地委书记朱继先(莲花籍老红军,曾任八路军120师团政委)闻后非常生气,特地赶到莲花县,发脾气大骂,要严肃处理冯振基……

朱继先和颜龙茂可是同时参加革命的老战友,在红六军团时两人出生入死结下深厚友谊。朱继先书记的悲愤之情可想而知。

当时,冯振基老人重病在床,内心充满愧疚之情。朱继先书记了解情况后态度有所缓和,但还是严厉地批评了冯振基。临走时,交待莲花县领导治好冯振基的病后,安排冯振基夫妻和小儿子明明到莲花县民政局办的“光荣幸福院”工作与生活,并再三嘱咐老冯,无论如何要照顾好明明,不能再出事了!冯振基为自责多年…… 

孤独终老莲花县

一眨眼九年过去了。1959年夏天,十四岁的明明小学毕业。孩子的母亲、已经改嫁的王新同志多次从北京写信,恳请冯振基老人带孩子明明去北京。老冯无奈,无论如何舍不得,但人家毕竟母子连心,只好亲自将孩子明明送到北京,交给其生母和继父廖明(安福县籍老红军,开国少将)的手上。初到北京的时候,明明坚决不肯认亲母和继父,只认冯老为父亲。后来,母亲王新想了很多办法,终于把孩子留下了,并改名为王敬颜(后来成为某军事学院的政委)。1980年,在北京某军事学院学习的王敬颜曾给养父冯振基老人汇过20元钱,以后也许因为工作忙,也许心中认为冯老只是父亲的勤务员,一直没有联系过。这是冯老埋在心中的伤痛,但他只是心中惦记,从未有跟他人聊过。明明送到北京后,冯振基终于回一趟阔别20多年的家乡山东临邑,父母已经双亡,只剩下一个妹妹。

要调回山东老家是不可能的事了,莲花县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因个人档案丢失,加上冯老为人忠厚老实,从不求组织的原因,在莲花县工作多年的老革命冯振基竟然一直领取工人工资,收入微薄渴想而知,加上几个两个外甥从山东赶来投奔自己,家庭经济拮据,一贫如洗,成了光荣院的一个孤寡老人。直到1986年,外甥找了很多冯老革命工作的证人,组织上才为冯振基补办了离休干部手续,境遇稍微改善。1992年,依然居住光荣院的冯老因病去世,自己没有生育任何子女。

 冯振基,一位老八路军的战士,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他一生中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以对党、对战友的忠诚来兑现自己的承诺,用大半辈子的生命来完成了组织交给他的特殊使命——照顾好老红军、老首长的遗孤。

 冯老忠默默无闻地走了,他信守承诺、忠厚老实、任劳任怨的优秀品格得到了组织充分肯定,受到莲花县老一代人的敬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