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密哲的头像

陈密哲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10/04
分享

秋月梨

秋月梨

华北的秋天是从十月一号开始的,那一望无垠的万亩青纱帐只在十几天就变成一马平川的大原野了。当秋雾慢慢升腾其来时,空气中已经到处弥漫着秋的气息秋的韵味。收割过的玉米地紧接着就是秸秆粉碎,黄土地青秸秆金玉米犹如一幅巨大的油画一般在面前铺排漫卷。

这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忙碌的季节。在经历了夏的灼热之后,一切都是那么的饱满那么的丰硕,不走近田野,不去触摸大自然的风物,必然不会有透彻的理解。

这不是三个老姐妹,也经历了人生的春夏秋,亦然步入冬之门楣,也因为秋收,从各自曾经打拼过的城市,回到小山村。小山村不大,这头望到那头,在这头喊上一嗓子:“月月,啥时候回来的——”,那头:“小秋,昨天的高铁——”,中间的阿华搭腔:“俩妹子,晚饭我家吃——”

很久没有开灶的月月、小秋都是在城里带娃娃的奶奶了,刚刚到家,还不知道从哪里收拾起的两个人。正在发愁晚饭还跟打仗一般去收拾厨房,准备食材。早回来两天的阿华已经开火两天了,听到东边西边喊话,不由得插上一嗓子。

“俺小子说把这二亩地租出去吧,可不种地俺这心里就不踏实。种地吧,没人干活,咱只能对着星期天,国庆节,孩子有人看了才能回来。”月月是县城退休教师,在山东省给儿子带娃,没想到带了大娃带二娃,一带就是十几年,所幸自己身体没多大事儿,进了阿华家就抱怨。

“妹子,来就来呗,还带个箱子弄啥?咱家啥都不缺。”阿华是三个人离小山村最近的,就在三十公里外的省城给女儿带娃。因为离得近,所以三家的地基本上都是她照看。

“秋月梨,山东特产,特意给老姐妹带回来的。个大,皮薄,汁水多。这阵子感冒咳嗽的多,多吃吃梨,润肺啊!”

“是呢,是呢,都是一把年纪的人了,可不能有个三灾两病的。”秋是三个人年龄最小的,去年刚刚退休,给儿子在甘肃带娃。

三个女人一台戏,不分年龄大小,很快厨房里就是叮叮咚咚一通折腾。一碗热气腾腾的新玉米面粥已经盛在细瓷碗里了。花生米、拉皮拌黄瓜、青椒肉丝,简简单单,都是就地取材,阿华的小院不大,正是秋收的季节。你看,紫色的茄子在夕阳照耀下晕染上一层金黄;黄瓜更是顶花带刺;青椒绿的都快滴出水来了;小米椒红的黄的绿的紫的,数它开的热闹。

这地地道道的乡间饭菜,使三个人忘掉其他,拿起筷子风卷残云般开吃。“我是干不动了,不行明年我那二亩地就去租出去了,这种地赚的钱还不够我来回的路费。”秋放下筷子抱怨说。

“俺也有过这想法,就是回头一想,咱的孩子们没事了还弄个什么农家乐郊游啥的。咱们把老家当农家乐,抽空回来老姐妹聚一聚,不是很快乐吗?”月老师说。

“秋,你回村了给上年岁的兄弟姐妹看看病,哪怕只开个方子也行啊!”阿华劝说着从县城医院退休的秋。

“对啊,改天我俩孙子不用我带了,我就回村里给娃娃们上上课,发挥发挥余热。你看阿华姐的小院,我来了都不想走了。”月老师开朗的性格没有改变,从教三十多年才退休的她,舍不得自己的课本。

“那我就给没人带的村子里的娃娃做口饭……”

“咱们三个还真有用——”,三个姐妹一边收拾碗筷一边继续唠嗑。

第二天,金灿灿的太阳稳稳地升上天空,她们已经各自雇人把自己家的玉米收到家,并且上房入囤了。

晚饭时,互相喊一声又聚到阿华家里了。

“姐,我发现个事儿,村里已经没有小娃娃了。”秋医生咬了一口秋月梨,梨子的汁水很甜很细腻,梨肉介于酥与不酥之间。

“这个梨子好吃,多吃点,润肺。”月老师岔开话题。

“是啊,年轻人都在县城买了房子,村里娃娃自然就少。”阿华解释道。

“这很正常,农村的变化很大,咱们也要学会适应,跟上时代。”月老师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多,比较快。

“再有两年,我孙子上了幼儿园,我就搬回来住。我还是想我的小院,想我的一亩三分地儿。”秋医生说。

“是啊,咱们都奉献了一辈子了,像这秋月梨一样,沉淀下来,默默地去做一些事情才好。要不然,咱们对不住国家给咱的退休金。趁着能吃能动,不累人,回村里做点事情,给孩子们也减点负担。”阿华说。

不知道什么时候,月亮上来了,黝黑的天幕上挂着几点稀疏的星子,如此静穆的秋夜,只有秋虫在“嚯嚯”鸣叫。有一种声音时远时近,给这月夜又增添了无限趣味。月色之下,秋月梨散发着一股清香的味道,它的敦厚的外形是那么迷人……

明天,国庆假期就要结束了,那一尘不染的小院又会重新落锁尘封。

下一次的打开是重阳节抑或春节?不晓得,只知道记忆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个声音就是:乡音故土!

秋月梨的味道是否依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