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晓的头像

陈晓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8/09
分享

割禾客

一年一度的“双抢”如约而至,以老林为首的割禾客也准时到来。

这是他们第一次来村上当割禾客,之前他们是听别人介绍,说山下的大黄村需要请割禾客,稻子快成熟时,老林和两个村民代表来村上一趟,谁家要几个割禾客,价格是怎样,一谈就定了下来。

老林他们一伙是山那边林家村的,村子地处半山腰,因灌溉不便,一年只能栽一季禾。往往是山下的早稻都抽穗扬花,他们才开始扯秧苗移栽,等到山下的晚稻进入灌浆阶段,他们才动手收割自己的庄稼。

不过今年的天气有些燥热,才到5月,那气温便一日高过一日,没凉爽过,好在田里的水稻给力,一日不同一日,刚进到6月下旬,澄黄的稻穗早早就弯下了腰,单等开镰收割。

老林和另外一个叫春生的割禾客来到村上的五根家,他们俩是和五根谈妥的。五根夫妻两个己50来岁,几个女儿先后出嫁,最小的是儿子,在县城中学念高中,暑假没回来,学校要补课,可是家里的责任田却有上10亩,靠他们夫妻两个要抢割抢栽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大地微微露出一丝鱼肚白,这些割禾客就出现在稻田里,一眼望去,黄澄澄的一片,在晨风的吹拂下,齐刷刷地朝一个方向摇摆着。

来到五根家的稻田边,大大小小几块,有3亩多。老林朝手心轻轻地吐了一点口水,接着两手对搓一下,走下稻田,不由分说就动起了禾镰。

割禾讲究腰劲,腰劲好的往往几个小时不用起身,脚步移到哪里,水稻就跟着倒到那里。还有一个就是要镰刀锋利,收割时,左手抓住稻秆,右手所到之处,稻秆顺着刀锋应声而断。半天下来,一个人差不多可以割倒一亩田的稻子。

山里人吃得苦、肯干,又有20元一亩的工钱,自然不会怜惜自己的力气,没过多久,老林和春生的背后,是一排排整整齐齐割倒的稻秆。

太阳慢慢爬起来了,随着它的不断爬高,气温也是一秒钟不同一秒钟,头一秒钟汗流夹背的身子,下一秒钟更是火上浇油,豆大的汗珠喷涌而出不说,要命的是晨风早就停了,旷阔的田野上没一丝儿,之前偶尔能听到一两声的蝉虫,此刻干脆不吭声了。

在这个农忙时期,村上的人一般把早饭安排在上午9点左右,吃过了早饭就待在家里不外出,直到下午4点过后,暑气不十分浓烈的时候再下到稻田里,为的是不要热到了。

身为割禾客的老林他们是不会这么早就待在室内,在稻田里多干一个小时就意味着自己的事多完成了一部分,村上还有好多户人家在等着他们。还有这么热的天,割倒的稻子正好暴晒,晒上一天,稻秆里的水份大大减少,砌禾堆时就可以大大减少稻谷受潮而变质的风险。

早饭是五根按老林的意思送到田里来的,既把饭吃了,又不耽误事。趁他们吃饭的时候,五根才认真看了一下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两个人,古铜色的皮肤,精悍的身子,一条旧得不能再旧的毛巾搭在脖子上,不停地往下滴着汗水。再看他们的身后,割倒的稻田约有1亩多,他们也真是能干,一个早上就割了这么多,要是自己和老伴收割这些稻子,不知道要多长时间。

虽是这样,五根也不忘叮嘱他们,别做太久,当心热到了,身体要是觉得不对劲时就回来。

太阳毒毒地晒着大地,燥热的空气中不时夹着镰刀割断稻秆的“沙沙”声,老林和他的那些割禾客们,一个个正弓着腰铆着劲,一步一步向前方移动。由于天气热,又不透风,老林他们几个索性把身上的旧大褂脱下,光着膀子,在他们看来,旧大褂碍手碍脚,比不得光着膀子爽快。尽管不穿衣服从事这种高强度的劳动有风险,像稻田里的虫子咬人,锋利的稻叶会划伤人的皮肤,甚至太阳晒伤皮肤,但燥热的空气也会让他们觉得穿着衣服更难受。

六月份的天,说变脸就变脸,像个小孩子似的,刚才还是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转眼间就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打风暴,故此人们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收听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即使这样,天气变化的事,不是谁能左右得了。

每家每户头天割倒的稻子经过一天的曝晒,已经捆扎妥当,准备挑回村上的晒谷场码禾堆,忽然一阵凉风吹过,接着天空中出现一大片乌云。“不好,要打风暴。”不知谁叫了一声,可不是,人们眼睛朝天空一望,乌云快到头顶上。

田野上到处是忙碌的人群,连老人儿童都参与其中,捆扎稻子的,装车的,肩挑手扛的,步履匆匆,朝村庄口搬运。人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多搬运一点回去,收割好的稻子就少淋点雨水,淋过雨水的稻子容易发芽。

老林这些山里来的割禾客,每人挑的禾担都要比村民们的重上三、四十斤,脚下也是生了风似的,挑着一百多斤重的重担,竟然能一路小跑,硬是赶在雨水落下来的那一刻,将雇请他们农户的稻子全部收进去了,避免了雨水的浸泡。

……

这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村常见的一幕,那时机械化程度远没现在的高,从事农业生产还是以人力为主,家中劳力充足的,完成一年一度的“双抢”也要大半个月,要是家里缺少劳力的,为了不误农时,只有花钱请割禾客。

进入到新时期的“双抢”,活跃田间的是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联合收割机,一天下来一个村子的稻子就可以全部收割完毕,大大缩短了农忙时间,割禾客也早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割禾客们的吃苦、耐劳,依旧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农民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建设秀美乡村的力量源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