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仲秋九月的一天,我随“新时代乡村抒写”福建文学采风团前往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半山访问。
车到进村桥头左转,映入视野的竟是一幅江南春末夏初的美丽画卷,隔河相望的碧绿竹木,横看如飘拂的玉带,纵看似腾水的蛟龙,微风吹过,青龙和玉带在尤溪河里悠游碧玉琼浆。玉带飘拂之内,两座山峦之麓,坐落着一个美丽的村庄,两百余座装修一新的民居错落有致,橘红的琉璃瓦顶,浅色的粉墙灰壁,映衬着村后的低矮山岗,和蓝天白云一起倒映在宽阔的尤溪河的碧波里,远望又像是一群棕黛异色的巨鸟从西南的高空俯冲而下,停落在这块依山临水的平坦溪坂上。若是河里行舟,也会有“岸阔氺浮村”的感觉吧?
走进游客中心,在礼堂观看新村建设的纪录短片,接着在二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旅长村支书林上斗介绍半山的变化,正当讲到树正气除旧俗时,一场暴雨骤然而至,把窗外的铁皮雨披击打得啪啪有声。一个小时的介绍和答问之后,我们坐上电瓶车顺着振兴路环村观光,采风团的作家诗人一路有说有笑,清凉的雨点不时飘洒到车内给来自远方的客人洗礼。让我感到惊异的是沿路不曾看到一点垃圾,民居的周围没有废弃物,更没有看到鸡鸭猪狗牛羊在路上走动。到了村外的瞭望亭,林书记提议合影。我不时察看亭子内外,地上找不到烟蒂、瓜子皮或花生壳之类,亭外的河岸也没有看到丢弃的塑料袋、腐烂的竹枝树叶,而看到了成百上千的白鹭或在绿竹上轻飞曼舞,或在河滩上交颈摩喙。这让我不禁想起几年前在外地的一次观光,一场大雨把平时不易察觉的废弃物全部冲到大街,堵住了水沟,街上泥水横流的场景。
坐回电瓶车,到了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望桂民宿点。这座望桂民宿是半山村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反映了尤溪山区建筑历史的独特风貌和文化内涵。经过一番精心的修缮,它的格制不变,古风犹存,客房有卫生间、空调,游客可以在此住宿,还可以餐饮自助。让人称道的是,游客离开这里如果丢下东西,一点不用担心,主人会像星级酒店一样第一时间联系失主,确保物归原主。
住宿丢下东西毕竟罕见,如果贵重之物失主也会回头寻找。但是,转到望桂民宿的后场院,你就不得不称奇了。场院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土特产出售点,西边是一间小店,东边是一个倚墙货架。半山土特产精心制作包装,可是却没有人收货款,游客自行按外包装微信扫码付款。有些地里出产的干菜干果连价格也不标,全凭游客自主付钱。村里像这样的土特产出售点还有几处。看到这种情景,吴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雅句不禁飘至眉际。此时此刻,谁还敢说山区的农民无知、狭隘、自私,谁还能说城镇化才是农民的唯一出路呢?
二
一方山水一方人。在短短的五年多时间里,半山村携手就地致富、精心建设家园,又民风淳朴,诗意栖息在一个依山临河的新村里。这应该有历久弥新的家族文化传承和现代科技文明的借鉴和催生吧。
我想起了熟识的林金龙,他曾多年供职于县委报道组和广播电视局,报道过县内重大工程建设实况,拍摄了许多风景照片。退休后,他为《尤溪林氏志》半山林氏辞条撰稿,算是半山的文化人。他说,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翰华公携妻将子从漳州府龙溪县(今龙海市)新窑尾到九都(今梅仙)半山梨树窝(后改称林厝窝)肇基。七十年后,二代祖妈陈氏金娣使主持分开五房,分关立为:忠孝廉节义。四百多年来,村民勤劳节俭,耕读传家。祖祠门口一直贴着“绳其祖武唯耕读;贻厥孙谋在俭勤”的对联,今游客中心里的“三有书屋”仍然还挂着“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联牌。在半山村,并非每家都悬挂族规家训,但各自都有独特的教子之法,譬如用俗谚俚语甚至用自然力的威慑来增强训蒙效果。教育子女学艺做事要循序渐进就说“先走稳再学飞”;倡导节约粮食就说“撒了饭粒天上的雷公会怒吼”等。勤劳、好学、乐助、本分、和气,长辈苦口婆心,百诲不倦。
2000年后许多民营企业走向低谷,不管是县内还是县外用工都渐趋缩紧,有些公司提高对用工的学历要求,也有村民尝试回乡建设家园,开始自行想办法。他们问天问地更是问自己:半山紧邻尤溪河土地肥沃,种植蔬菜果蓏会有效益吗?村里除了新建钢筋混凝土房子,年久失修的木构房还有修缮价值吗?一贯勤劳简朴的人能成为养殖大户吗?还有那些昔日做过木工、砌石和泥水的师傅,现在村里还有用武之地吗?种西兰花、胡萝卜、凤凰菜、秋葵、芹菜的产量低,种大白菜、萝卜、豇豆、四季豆、芥菜、上海青的销路不畅,这情景仿佛是当年茅公笔下的江南春蚕。怎么办?女人分类晒成的干菜一架又一架,用尤溪红的香糟腌制了一坛又一坛,糟菜、萝卜干、姜丝、豆豉、咸菜、豇豆干,随便打开一坛,香气满院。可是,这么多的腌菜干货销往何处?男人打牌喝酒解闷,女人无奈皱眉叹气。渐渐地,许多人不得不重走离家打工路。到了2015年,全村常驻人口仅有300左右。
穷则思变。村里新一届支委和村委诞生了,他们改变工作思路,集中精力探索村民心中最纠结的问题:半山村发展致富路在何方?种养丰收怎样打开农副产品的销路?他们召开村民大会,分头入户调查,个别促膝交谈,最终形成一致意见。与其一家一户东奔西走销售,不如吸引各地游人前来购买。可是,怎样才能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前来半山呢?
村民把盼望的眼光转回到自己身上,很快陷入强烈的反思:一个1200多人的村庄常驻仅有300人,住房简陋陈旧,多年失修;旱厕陈列道旁,蚊蝇飞窜;猪圈污水横流,杂草丛生。村人迷恋牌桌,夜以继日;创业志气低迷,不思进取;幻想一夜暴富,无计可施。一个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想往外走,还能指望谁来光顾半山呢?这时,大家才豁然开朗:要致富,首先要树正气,彻底改变村容村貌。
没有经济补偿,没有误工补贴,村民愿意把自家的猪圈旱厕拆下重盖吗?随便一动就要花费大几千元啊。起初,不能说没有人犹豫,不能说没有人心疼,可是村里的党员干部没有急于做别人的思想工作,而是自雇挖掘机清理自家的,很快大家排队登记,短短几天时间清理出一条村道路基。接着,村里采取向上级申请补助、引资,发动村民投工、捐款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铺设村道振兴路的沥青路面。重新装修幼儿园、村部,修建游客中心。村道两侧种植了榕树、香樟、银杏、山杜英等绿化树。场院里种上了三角梅、细叶紫薇、月桂、夹竹桃等,这些花木虽然不算名贵,但花期都比较长,花色鲜艳,香气馥郁,村民看到老旧的山村花香四季,景色宜人,纷纷自行筹资装修住房,即使已经在外购房安家的也回去修缮旧居,同时也在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村民林金灵儿子在外工作,自己也在县城购置商品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村居后山坡严重溜方,他赶快回村雇人清理,然后砌上护坡,房子周围空地规划花圃,大门外置一块大石头,上面镌刻“石灵人家”几个大字,成了半山村的一个景点。
美丽乡村的魅力不在翻修住房和种植四季花草,而在于有钱也无法复制的野趣。村里从武夷山购置12架大型竹排,开发半月岛旅游景区。村前的尤溪河上有个半月形的沙洲,洲与河岸的树林枝与枝相触相连,形成一道深碧阴凉的拱圈,树叶的间隙泄露着斑斑点点的阳光,有的甚至形成一道道柔和的光柱,微风吹动树梢,光柱轻轻移动,仿佛城市光电夜景的玫瑰探照灯。许多竹筏在水上来回漂流,男女乘客用方言对唱欢快的尤溪山歌,那树枝间的光柱又像是舞台高处的万象旋转灯。“乡村景点何方好?半山半水半月岛”是导语,“枫杨树下鹭飞飞,忧愁一去不知老”是过度,后面有开心的,这边唱:“阿妹唱歌脸不红,粗心阿哥听不懂。”那边唱:“阿哥捎排两开弓,阿妹娇容夜梦中。”
半山游年吸引游客三万多人次,有力带动了村里的餐饮购物,家里贮藏的干菜、米酒、蜂蜜、豆豉,鸡鸭鱼兔,半年之内销售一空。体验到农家乐之后,外出打工的回村了,在城里购买商品房的回来了,很快长驻人口达到800有余。还有外地商家前来洽谈开发事宜,有租地栽培名贵药材的,或培育名花异草奇木的,甚或租房长住养老的,等等。村里马上成立生态发展农业合作社,村民等股入社,村社一体,资源共享,共同致富。林金灵不是党员,不是村干部,被推举担任社长不但不领工资和补贴,还自掏腰包贴差旅费、通讯费。
半山村变了,大大地变了,好比沉睡多年的人突然被唤醒一般。半山村醒了,迷恋棋牌的村民醒了。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唤醒了沉睡的半山,是谁唤醒了半睡半醒的半山人?
三
次日上午,我再次走进半山,访问这位唤醒半山的退休旅长村支书林上斗。
他在住房右侧的休闲亭里对弈,但很快收了棋子,我们就在亭子一边喝茶一边观望园圃。前一天下午暴雨刚洗刷过的村庄,天高气爽,秋色明丽,丝毫没有传统诗词中的萧瑟寂寥景象。亭子四边通敞,中间一长方形茶桌,桌上置一电子茶壶,可围坐十余人喝茶闲谈。亭外种植了各种菜蔬瓜果和豆科植物,园圃外围有一排两层楼高的山杜英,村人称它羊屎树,杜英的花语顽强、朴实,山风一吹,摇曳的浓绿中翻出了片片丹红。
我们的交谈直接从半山村的蝶变开始。谈起唤醒半睡半醒的故乡,缘于他对家乡和父老乡亲的热爱。在外读书工作几十年,虽然没有中断过联系,但是如何建设家园,让它成为宜居乐业新农村的观念也淡了。2015年退休,他立即赶回老家照顾瘫痪的母亲。他天天帮母亲揉肩捶背,母亲完全不像随他在部队时那样清健。人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可七十九岁的母亲却少有言语,虽说这是自然规律,但莫名的伤感总是不可阻挡地袭上心头。母亲历来严格教子,直到工作以后,还多次教育他“争气不争财”,晚年跟随他到部队生活,有次查铺未归恰好有人来寄东西,母亲一直坐等到十一点儿子回来,要求儿子马上报告。一个壮汉的眼里蓄满泪水,心里却想到更为遥远的少年时代。出身贫苦家庭的他,一直打着赤脚走路上初中,注册报到时一摸口袋还差两块钱,他不敢面对陌生的老师,悄悄走到旁边失声而哭。有个老教师走近询问,他越发哭出了声音而说不出话,只把攥钱的手伸向老师。老师明白了,展开他手里被汗湿透的钱,又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两块钱,为他注册领课本。他还是说不出话,站在老师面前深深鞠了一躬。第二天上课,他才知道代他凑足学费的老师叫俞今吾。开学后不久,班上有位高个子讥笑残疾同学,夸张模仿拐脚的同学走路,不时引发大家哄堂大笑。俞老师知道后给予严肃批评,并要求大家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使那位拐脚同学坚强地读完了初中。林书记说,他的母亲和俞老师是他立身处世的奠基石。
往事历历。唤醒沉睡的乡村,首先是他多少年来做事就要做好的壮心回家了,带兵就要带出标兵集体的热情又焕发了。他被选为村支书后,逢人宣传诚信立世,挨家动员创建新村,坚决反对不讲卫生、耽于赌博的恶习。开会制定村规民约,检查批评,入户引导。经过多次批评监督,林瑞会金盆洗手,跟妻子一道筹集资金在村里开了一家食杂店,在经营中,他以现身说法,摆赌博的危害和戒赌的意义,由嗜赌而转变成为戒赌的义务宣传员。这是多么发人深省的事啊。村民养成卫生习惯以后,偶尔地上有烟蒂,他见到就捡。拆除猪圈、旱厕时,有人在犹豫观望,他除了不拿村里的一分钱补贴,还拿自己的养老金贴补差旅费,招待前来捐献的远方客人。他把自己的旧居腾出来,设计装修无偿创办农家乐。他的妻子和女儿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义务为村民寻找百香果和蔬菜的销路。犹豫的人也赶快行动,联户自雇大型机械拆除清理。
一阵电话铃声响起。原来是长乐部队一位林氏老领导准备向半山村捐助十万元。谈到捐助,阿斗书记说,半山村的建设除了省市县政府的多方面支持,他的老战友姜氏班长在上海浦东创业致富后,为半山特困户邱秀明还清所有债务,并承担邱家孩子读书的一切费用。还有多位老兵分别捐资十余万送来十万樱花苗木、牡丹花苗等,军区领导、中将、空军副政委王小龙给他寄来重要资料,有王宏甲著的贵州安顺的《唐约道路》、河南南街村党建工作经验等,在创建构思中受到了启发。部队军、师级领导专程到半山,捐资助力,为他出谋献策,谨防走偏。领导垂范,榜样引领,改变了半山村的贫穷落后面貌,也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思想境界。林上治、林德标等手工艺人,为村民装修房子优惠38%;林志为无偿为村里建风光亭;村里建造防洪长堤,黄长春的房子拆迁重建,还为防洪工程捐款五千元。2015年9月,村里倡议以个人名义每年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过重阳节,当场就有十五位报名响应,每人一年已安排到2029年。几年来,他们隆重举行节日座谈会、聚餐、赠送礼物。坐在旁边的镇包村干部黄钦教说,这类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
是啊,防洪大堤已经环村筑起,横跨尤溪河的一百多米大桥早已通车,未来的半山要走向哪里呢?阿斗书记深情望着晴光潋滟的尤溪河,略微思考了一下,肯定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发动群众,最终目标是让半山没有穷人。这时,远处飘来“是谁帮咱们修公路哎,是谁帮咱们架桥梁哎......是那亲人解放军,是那救星共产党”的老歌。穷人是动态的,但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半山村是一片美丽肥沃的土地,唤醒这片土地的共产党人就是扎根时代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