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宗辉的头像

陈宗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3/24
分享

闻名遐迩的水仙茶

 清代诗人朱日章有一首小诗:“鲤鱼山上水仙茶,香色不凡种最佳。习习清风生两腋,龙团媲美本非夸。”(引自《尤溪茶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12月版182页)据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说,龙团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其直金二两”(《归田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 第24页)。朱日章在诗里说,尤溪的水仙茶可以跟每斤价值二两金子的小龙团相媲美,并非虚夸,而是名副其实。民国十六年版《尤溪县志》更是明确指出“茶产二十都(今汤川)二十三都(今中仙)者佳”。可见,尤溪历史四大名茶之一水仙茶的不凡。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仙乡华口村村民朱开水(一说朱开器)久闻闽南崇安(今武夷山)盛产名茶,他就前往购买了一批水仙茶苗在家乡华口种植。华口村平均海拔410多米,鲤鱼山茶园海拔达500多米。在半高山的华口村地势广阔,气温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4度左右,降水量充足,光照时间较长,整个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因此,华口村的茶业发展迅速,短短几年时间,村民就开始制茶销售获益。上世纪80年代初,县茶叶站科技人员进村考察,村中九旬老人林世绪回忆说:“从清朝末年起,华口村家家户户均产茶,平均每户产干茶超过一担(百斤),全村年产不少三万斤。村里世代相传曾向朝廷进贡过水仙茶。民国初年,华口水仙茶名声在外,除了销往省内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外,还远销到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华口原种水仙古茶现存不多,最大的一棵直径达13厘米,高近4米,单株每次可采摘制作一斤以上的干茶。1984年春,尤溪县人民政府大力提倡并支持乡村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县农业局茶叶站派科技人员赴村实地指导,华口水仙茶得以再度大面积种植推广。到2014年,虽然相当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到城里购置商品房定居,但华口村的水仙茶年产量仍然达两万斤以上。

华口水仙茶的采摘十分讲究,当地群众誉为“剥芥菜式”的采法。具体的方法是:在每一轮新稍成熟时,自下而上摘取成熟叶片,留顶端嫩芽新叶养树,一年采摘3-4次。水仙茶适合制作乌龙茶和红茶,如果制作乌龙茶采摘成熟新稍一芽四五叶或单叶,如果制作红茶宜采摘一芽二三叶。

在制作水仙茶时,华口茶农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制作乌龙茶,将青叶置于水筛上晒至萎凋状态后,在木架上摊凉,做青时间四至五个小时,每隔半小时翻摇一次。当青叶茶香开始显露,叶绿变成朱砂红色并收缩成汤匙状时,倒入炒锅进行手工杀青、搓揉等工序,最后用焙笼炭焙烘干。另一种是制作红茶,将绿叶摊在水筛上摊凉失水至软化后,再进行杀青,揉捻经复炒复揉成条后再烘干。这种制法火温要求较高,芽部分焦红,汤色橙黄,味醇和,红茶就此制成。现在尤溪红茶的制法也大致如此。

华口水仙茶,不仅仅在尤溪当地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县内外获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新正初一早上,在前一天贴好新春联的堂前燃放爆竹,有的还会吟诵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一声旧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景象更替,龙门水仙依然。龙门隐喻着鲤鱼过龙门,水仙茶园在华口的鲤鱼山上。女主人更是穿着全新的衣服,早早起床,泡上一壶水仙红茶,加上甜甜的冰糖,从家中长辈敬起,每人一杯冰糖茶,预示着新年的生活甜蜜幸福。客人来访、朋友相聚以及平常的迎来送往就更不用说了。

在尤溪直至南方许多地方,请茶是人情温暖融洽的象征。所以,敬茶讲究温热,不管是杯是碗都不宜太满,“斟茶只斟七分满,留下三分道人情”。杯中的茶频添频喝,温暖一家,如果分手之后忘了联系道是“人走茶凉”。当然劳动口渴,大汗补水,当用大碗;闲适茶聊,畅叙友情,宜用螺盏。若是当家女子茶会,还应拿出当家本色的姜丝、糟菜、豆豉、豆腐乳、腌刀豆以及各种咸菜,以乡村茶会的形式,举行轻松活泼的尤溪当家菜的研讨会。要是家中没有外人,她们还会回忆昔时唱歌的情景。开始唱“山中小鸟叫喳喳,采茶姑娘口干渴。卖茶换得钱几个,买件衣服心快花”。唱着唱着,就到了男女对唱《吃妹一碗冰糖茶》《三月想哥》等。说说笑笑,好不快活。

茶叶通常都有消炎杀毒的效果,如被蚊虫叮咬或发炎,都可以用茶水清洗,效果十分显著。普通消化不良也可以多喝一些茶水以健胃消食,只有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才用吴茱萸止泻。现在许多城市都有高档次的茶餐,味美、健康、高雅,能够适应城市里中高层次人的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民间流传了水仙花思念、团圆、想你、多情的花语,寓意着孤独、幸福。乡村娶亲、生儿,更加重视用水仙茶来行礼。民国期间,尤溪等地娶亲的次日清晨,新嫁娘要早起泡茶,在婆婆的带领下向前来贺喜的各路亲戚敬茶,本意也许是让家中新人认亲戚,渐渐地成了一种文化习俗,不管多少熟悉也要举行这种“捧茶礼”。茶中带糖,甜了亲戚,美了新娘,新娘示敬,亲戚赐礼(红包)。略有文化的长辈还要说好话:“手接新娘一瓯茶,心像春来桃开花。下次茶香吃蛋酒,笑看新添胖娃娃。”新生儿第三天洗澡旧俗“洗三旦”,自然要用上等茶叶。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南宋朱松任尤溪县尉,朱熹出生于南溪郑家别墅时,他就写过《南溪洗儿》的诗。

此外,尤溪还有一种祈福消灾的风俗。有钱人建寺、筑桥,施主大张旗鼓。史传梁武帝萧衍与达摩祖师谈论“造寺、度僧、写经、弘法与功德”的故事就属于这一种。普通人在村间小溪架设小桥,与人方便,盼望福佑。更为淡然不显山露水的,便是在自家门口、路亭、廊桥等处施茶。也许有人认为,施茶容易,就是水仙花茶,也花不了几个钱。其实,施茶一次确实不算什么,但施茶往往是几年几十年的行为,有的甚至延续几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施茶并不容易,它是一种博爱,也是一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华口鲤鱼山的水仙茶,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宝贵财富,更成为中仙直至尤溪的一种文化现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