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川旅的头像

川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25
分享

记忆中的锅盔

巷口卖锅盔的是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妻,老太太站在案板边,先将一个个发酵的面团放在案板上醒着。来顾客了,擀面杖在案板上发出的“嗒塔”的声音。擀面时,快速翻转牛舌状的面片,洒上盐和葱花,又或是包上肉馅。老头黑瘦黑瘦,显得很精干,他站在炉子旁把老太递过来的面团拉宽拉长,迅速贴进炉膛,大约三四分钟,锅盔就做好了。

每天早晚锅盔摊前都围着满满的人,有些人一买都是二三个,甚至六七个。排在后边的人眼睛始终离不开炉子口,心里还蛮紧张的,生怕轮到自己时还得再等下一炉。有些人现场吃了一个觉得好吃,又要几个带回去。

老太太态度不怎么好,她边把面团在案板上摔得很大声音边埋怨道:“不早说!现在才说,还得等会儿!”接着来买锅盔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分人都一次要几个带走。贴锅盔的老头有点跟不上,老太太的态度更加不好,但顾客们一点都不介意,都是老街坊,他们唯唯诺诺地说着宽慰的话,套近乎的和老太聊着家长里短,耐心而谦卑的等待自己热乎松软的锅盔出炉。

老头儿怕得罪顾客,他会在你接过装着四五个锅盔袋的时候提醒你,敞开别捂着,捂过的锅盔就不脆了。每当这时,我就会在心底鄙视这些食客,有那么好吃吗?真是没吃过正宗的锅盔,要是有正宗的锅盔,那还不得放抢啊。

没办法,我现在不管吃什么,都要不受控制地和小时候吃到的比较一下。街上卖的锅盔有本地锅盔,马口锅盔,公安锅盔,公安锅盔也叫荆州锅盔,或者说两者的做法是一样的。马口锅盔相对有特色,它的面没醒过,直接在里面包了肉馅上炉子烤,所以出来的锅盔很疲软,像老妇人干瘪的乳房,因为超薄,里面的油都烤的露在外面,显得油腻腻。

我认为,本地锅盔,公安锅盔都是改良版的锅盔,它们的卖点已不在锅盔上,在它的馅上了,商家在里面包着猪肉馅的,牛肉馅的,梅干菜馅的,真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我曾在百度上查过锅盔,蜀汉时期,西蜀丞相诸葛孔明屯兵南充,待北伐,为不误战,蜀军行军途中腹中饥饿,遂架其盔,将面和匀置之于盔,盔下烧柴,少顷,盔内烙已为饼,称之“锅盔”。

就像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方言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我也固执的认为我们小时候吃过的“垌塚锅盔”才是正宗的锅盔。

小时候的锅盔和现在的锅盔做法大同小异,但是面团在放进炉子前扯得要厚些,面上撒着厚厚的芝麻,做好的锅盔有三层,最前面的一层是布满芝麻的一层,后面贴在炉子上的一层是很焦的一层,重点是中间的一层,松软的一层,这是其它锅盔所不具备的,锅盔烤出来着实的厚实。

就是因为这中间的一层是面,让我们小时候的锅盔有很多种吃法,喜欢吃酥香口味的,买了多的锅盔切成麻将块,摊在竹簸箕里,放在通风处,吃的时候放锅里再煎一下,我认为有点像麻花的味,因为有葱和芝麻,比麻花又要香些。

有的人家来客人了,用瘦肉鸡蛋弄汤,汤里加些切小的锅盔,锅盔不能煮时间长,我没吃过西安的羊肉泡馍,我想像应该比羊肉泡馍要略胜一筹的。还有一种吃法是蒸肉时放在肉底下打底,锅盔是干的,很好的吸收了肉里蒸出的油,吃到嘴里又香又软。我最喜欢是刚出炉的锅盔,放在嘴里反复咀嚼那股子芝麻和面混合的香味。

小时候家里家大口阔,极少在外面吃早点,我爸说外面的锅盔不干净,他说贴锅盔的擦鼻涕的手直接又去揉面,有时候看到锅盔碱加重了,里面的面呈浅绿色,他就逗我们说,你看你看,是不是?真恶心。

我喜欢住外婆家,每天早晨,外婆或舅伯会拿着竹梢箕买来锅盔,每天晚上想起第二天早晨的锅盔,我就会睡得特别踏实。第二早上能吃个锅盔,觉得美妙的一天又开始了。

小时候的锅盔很大,每天都是我第一个拿,我左挑挑,右挑挑,选个最大的,先贴在脸上闻闻,深深的吸口气,焦香味,有我的一张脸大。我比较喜欢巨大的锅盔,看着阔气而豪爽,吃起来也过瘾。表兄妹们都是极秀气的人,吃起锅盔来极斯文,为了跟上他们的节奏,我一般先把锅盔分成三份,先吃后面枯的,再吃中间软的,最后吃前面有芝麻的。吃完后,芝麻葱花和面粉的余香会在口腔保持一段时间。因为担心自己第一个吃完馋他们的,我吃几口会停下来等等他们,或是停下来讲个故事。不知是我的故事太吸引人了,还是他们也怕自己第一个吃完馋别人的,我一讲故事,他们也停下吃锅盔。一个大锅盔我们通常可以吃一早上,所以大人们也认为我小时候是话特别多的孩子。

不说了,想到那刚出炉的大锅盔,我觉得胃里的每一个褶皱似乎都舒展开来了。老板!我也要一个锅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