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维新的头像

程维新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01/30
分享

璀璨的“扁担精神”

璀璨的“扁担精神”

——参战老兵王吉根的故事

程维新

2021年6月16日,一大早,阳光灿烂,老石坎水库西岸,起伏的山峦青翠叠嶂,绿色接天连水,青碧如洗。

浙江省安吉县杭垓镇尚梅村排坞口,老党员、退伍军人王吉根家门口聚集了许多人,他们一层一层地围着老人,尽说着赞美的话语,弄得满头白发、魁梧健壮的王吉根满脸羞涩,连连摆手,甚至动作都显得有些忙乱:“我只是为党的事业做了些小事,不足挂齿。太激动了,你们还记得我。”这是杭垓镇党委书记率领镇和尚梅村干部登门为老党员王吉根佩戴由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50周年”纪念章的现场。见证这一时刻的有王吉根的亲人、邻居,他们笑逐颜开。

如今的王吉根,一米七零的个子,身材宽厚,腰板挺直,满头银发,宽阔的额头,淡淡的眉毛,只有眼角、嘴角和两眼之上看得出有几条浅显的皱纹,脸庞显得光滑清亮,精神闪烁。

1947年9月,王吉根出生在当时的孝丰县金石乡尚梅村,1965年12月在安吉县汤口公社尚梅大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3月出征越南投入援越抗美战争,1968年8月火线入党,1969年回国在北京卫戍区服役,1971年退伍回到永太公社尚梅大队。

刚参军时,王吉根人矮个头小,从小在山里长大,爬山下地,机灵活泼,在新兵连就表现出了这些特点。王吉根作为1995(部队番号)部队新战士,在云南省通海县新兵连训练了3个月。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铁道兵12师58团3营11连。

在抗美救国战争处在危难时刻,根据越南政府的请求,中越两国政府于1965年4月27日签定了《关于修建铁路和提供运输设备器材的议定书》。根据议定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于1965年4月18日,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入越执行支援任务。铁道兵奉命以第2师、第13师为主,先后组成了援越工程部队第1支队和第6支队,分别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和“中国交通部修路工程队”,两个支队统称“中国后勤部队”率先进入越南。后来又组建了援越铁道兵第10团,铁道兵第12师58团相继赴越。

1966年3月,铁道兵12师58团战士王吉根随部队入越参加了抗美援越战斗。当时,部队属于秘密进入越南境内,全体战士脱下军服,穿上蓝色工作服。部队番号也改为大队、中队、分队。刚进入越南,部队驻扎在越南北部的安沛省。安沛,是越南北部交通枢纽,有滇越铁路可通中越边境及首都河内,属于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王吉根所在的部队,是铁道兵对空作战炮兵部队,主要装备是高射机枪和高射炮,承担保护铁路,维护物资运输线的使命。

王吉根先是在部队担任轻机枪副手。5个多月后,连长见他灵活机智,将他安排在身边担任通讯员,一干就是3年多。

越南北部,崇山峻岭,山高陡峭,沟壑连绵。铁路大多修建在山谷中,铁道兵部队也就驻扎在铁路附近。铁道兵营地,是敌军搜寻和打击的重点区域,因此,战士们常常处于危险之中。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艰难。他们营地,必须做到“三不见天”:“官兵营房不见天、晾晒衣服不见天、烧饭炊烟不见天”,更多的时间都是在隧道、防空洞里活动。要达到这些要求,平时遇到的艰难可想而知!比如为了做到“炊烟不见天”,只得深埋烟管,而且深埋一根烟管,至少要打通一座山,使烟雾能被烟管引导到另一个山沟里。有时为了加强隐蔽,战士们要接连打通两三座山,将烟雾引到很远的地方。越南北部,天气炎热,气候多变,雨水连绵,晾晒衣服不见天,导致衣服多日不干,穿在身上,很不舒服。不少战友长疖子、生痱子、患阴囊炎。部队还经常吃不上新鲜蔬菜。战士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美军飞机还会突然沿着铁路,发起猛烈轰炸。铁路炸毁了,要及时抢修,在抢修过程中,第二波敌机可能已经在北上的途中,稍不留神,战士们就会牺牲在抢修工地上。铁路修了炸、炸了再修,不少战士就永远安息在那里。

那时,敌机来临,部队发送警报的方式也很简单。连队派出一个哨兵小组,通常3名战士一组,埋伏在一个高一点朝南的坡地上,发现敌机来了,就向战士们所在的方向上空打一枪,战士们听到枪声,立即隐蔽起来。等到敌机南飞了,哨兵再向空中打一枪,战士们才又投入铁路抢修战斗。一天下来,一组哨兵用来传递警报的子弹数量都在半竹篮子左右,每天都要超过100发!可见敌机侵袭的频率高到何种程度。

不久后,部队转防奠边府。奠边府是越南与老挝接近的一个地区,那里山高沟深。为了防止被美军袭击,部队要求战士们上午休息、下午学习、晚上抢修道路。敌军对公路、铁路沿线不断进行狂轰滥炸,一时间,附近的桥梁由于隐蔽较好,没有被破坏,但一个个山头却被削去了十几到几十米。王吉根记得,当时,战友们都住在防空洞中,直接睡在泥地上,总是难以入睡。于是,他写信给家里,希望寄一个枕头来。妹妹及时将枕头寄了过来。他兴冲冲地赶到团部,取到了邮件,但在回连队的途中,美军飞机一瞬间飞过山头,扔下一连串炸弹,弹片在周围四溅。他紧紧地抱着枕头,躲在岩壁底下,躲过了一劫!这一只冒着生命保护下来的枕头,在他退伍前,送给了一位来自河北的战友,成为了战友情义的信物。

1968年6月的一天,上午,战友们在高炮的掩护下去抢修一段刚刚被炸毁的道路,只有通讯员王吉根一人留在营房中驻守电话。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前沿阵地传来紧急情况:“重机枪子弹不足,请速派人送来补充!”整个营房只有通讯员一人,哪有人运送子弹!但是战场情况紧急,刻不容缓!王吉根很快找到两箱同型号的机枪子弹,拉过一根木制的铁锹柄,挑起箱子,快速地走出营房,奔向阵地。羊肠小道,山路崎岖,草深树高,再加上王吉根那时人矮个小,挑着两箱沉重的金属制品,攀登而上,自然是累得满头大汗。子弹送到了前沿阵地,战友们见是通讯员送来了子弹,而且一趟就是两箱,很是惊讶:“大家送子弹,都只能是一人一箱,就算北方的大个子,也是如此。可今天,个头最小的通讯员,却一下子挑来了两箱子弹!了不起,了不起!”不久后,连队给予王吉根一次嘉奖,连长在表彰会上赞扬他具有“小个子挑重担”的“扁担精神”。从此后,王吉根的“扁担精神”经常被战友们提起。两个月后,王吉根在援越抗美的战斗前线火线入党,实现了入伍以来不倦追求的最大愿望!

1969年1月,王吉根由32大队13中队11分队战士提升为分队材料员。也就在这一年,他所在的部队,从越南回国,来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承担起为天安门站岗放哨的重任。他当时被安排在北京卫戍区摩托俱乐部,在那里、那个期间,他曾多次面见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同志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21日上午,北京召开50万人参加的支持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斗争大会。毛泽东出席了大会,西哈努克亲王也应邀出席了大会。这一天,王吉根就在天安门前站岗,再一次亲眼见到了毛主席,亲耳听到了毛主席的声音,领袖的风采让他感动不已,幸福的时刻让他骄傲自豪。之后,一次次回忆起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场景,王吉根总是激情洋溢,满面春风。

王吉根在部队始终坚守着“扁担精神”,表现优秀,连续5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获得营嘉奖3次、连嘉奖6次。

1971年初,王吉根退伍回到家乡。他放弃了当地政府为他安排的工作岗位,坚持回到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有人打趣地说:“王吉根不喜欢钢笔,喜欢扁担!”

从战场上归来的王吉根,珍爱生活,把农田当战场,把农业劳作作为新的战斗,一次次取得新的胜利。参军前,他不会插秧、不会撑簰、不会捏油,回乡后,他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后来成为了种田、撑簰能手,还学会了耕田、修打稻机,赢得了社员们的好评。尤其是在烧制石灰的岗位上,他勤实践、细思考,很快掌握了“去除煤渣冰块”技术。大队的石灰窑工作一段时间后,突然熄火了,燃煤怎么也点不着。原来是窑内残留的煤渣多了,里面的一部分杂质在高温的作用下分离出来,聚集在一起,然后又很快凝聚起来,结出了类似于冰块的东西,这些东西越积越厚、越积越多,不久就堵塞了烟火的通道。烟火通道堵塞,窑内就缺少氧气,导致煤无法燃烧。这些杂质必须马上清除!王吉根掌握了基本原理,和同事一起,凿开“冰块”,埋入适量的炸药,炸开“冰块”,及时清理和移走残渣……石灰窑“通气”了,煤又被点燃了,石灰重又源源不断地从“窗口”取出。因为他有这项技术,后来多次被邀请到刘家塘、白水湾等几家石灰厂当师傅进行现场指导。王吉根的“扁担精神”,此时在村里再放异彩!

王吉根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被推举为党小组长。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镇政府和村委会在他家附近通往章村、报福的“水杭线”上设置了防疫检查哨卡,镇、村干部和村里党员日夜轮流坚守。看到值守人员辛苦付出,自己不能亲自参与,王吉根就掏钱买来了方便面,送到哨卡,慰问值守人员,表达了一位老党员对抗疫工作的支持,对党的事业的不懈奉献。

满目青山夕照明!王吉根,坚守着自己的“扁担精神”,在平凡的人生中发光发热。回首人生路,王吉根总是笑呵呵地说:“我做的都是小事,但我无怨无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