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维新的头像

程维新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02/01
分享

仁心仁术管正来

程维新

翠竹青松碧连天,蝉鸣蛙叫唱丰年。

(2021年)5月下旬的一天,风和日丽。清晨,我来到了紧靠306省道的小山村浙江省安吉县杭垓镇桐杭村。

这里不愧是美丽乡村精品村,走在村子里,心旷神怡!从村委会出发,道路虽然有些狭窄,却干净平坦,两旁尽是大院子,院子里矗立着崭新的楼房,每一个院子门口都悬挂着用紫红色木板制作的精美的“美丽庭院”牌子。向西步行几百米,拐弯向北、走过几步宽阔的台阶,便远远地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一幢小楼的门口。陪同我采访的桐杭村村委会委员张伟强告诉我:“管医师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了。”

已是87岁高龄的管正来,一直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所以,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管医师”。

来到小楼底下,只见那管医师,一米六几的个儿,满头白发,脸上皮肤有些松弛,但给人的感觉,筋骨很好,手臂有力,身材硬朗。

握手、让座、寒暄之后,我们便攀谈起来。在交流中,管医师思维敏捷,记忆力极好,说话口齿清楚。怕我听不懂带有江苏盐城口音的普通话,他还时不时地用手指在手掌心里写字说明。

“盐城?”

对,盐城!

管正来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安吉人。1935年6月,管正来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马集(后更名为芦浦)老管村。1951年,刚刚考上初中、年仅16岁的他,应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盐城军分区。几乎还是孩子的管正来,在部队很想多上点学。在新兵连训练时,他听说军分区卫校在招生,新兵也可以报读。他怀着再读点书,弥补文化程度不高的缺陷,很高兴地报了名。不久,管正来就去军分区卫校学习了。在卫校,主要学习基础医药医疗知识,以及简单的伤口处理、脱臼骨头对接等手术。他如饥似渴,虚心好学,很快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952年7月,在卫校学了几个月就结业了,他被分配到24军70师炮团担任卫生员,驻地在浙江嘉兴平湖。到了炮团,没过几天,部队接到命令,立即开赴东北,准备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斗。他和战友们都感到荣幸,怀着兴奋而紧张的心情,很快就做好了奔赴前线的准备。

1952年8月底,管正来随部队从嘉兴出发,直达吉林省集安县。9月20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

在朝鲜的每一天,每一位志愿军战士都经受着生死的考验和战争的洗礼。部队一进入阵地,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加固防御设施。为了将坑道加宽、加深,部队日夜修筑坑道,有时候,为了不让敌人的侦察机发现,战士们白天一整天俯卧、隐蔽,晚上修筑战壕和坑道,昼夜颠倒。冬天,身上的棉袄白天被雪水打湿,晚上又要与泥巴打交道,睡觉时还要当被子使用,又湿又脏。在前线,一个人只有一套棉衣,再加上敌机时不时地过来狂轰滥炸,既没得换,又没法洗,条件十分艰苦。管正来作为卫生员,首先要在团卫生所值班,不是值班日,他就要到前沿阵地,参与修筑坑道和战壕、运送工具和弹药等。在修筑工事的工地上,他同样需要背着药箱,备好医疗器械,随时为干活中受伤的和被敌机扔下的炸弹炸伤的战友包扎和处理伤口,任务比其他战士更为繁重、艰巨。

1953年,他被调到战斗在最前沿的炮兵一连担任卫生员。当时,美国军队经常派出飞机轰炸我军阵地,炮兵部队最容易暴露,因而,受到攻击也最为严重。连队卫生员要随时赶赴伤员所在位置,对受伤战士伤口进行简单包扎处理后,由担架队送往团卫生队治疗。哪里有炸弹爆炸,哪里就是前进的目标、工作的点位。连队没有护士,卫生员什么活都干,有时候,由于山高路陡,担架队上不去,卫生员还要冒着被炮弹炸着、被机枪扫射的危险,将伤员背下山,“鲜血染红了军装,血水、汗水浸透了内衣,同时,一颗卫国、爱国之心,也就更加纯洁、火热!”管正来如是说。

1953年,他所在的24军,参加了惨烈的具有历史系意义的夏季反击战。上甘岭战役后,朝鲜停战谈判陷于停顿。美军继续增兵添将,到4月底,“联合国军”在战场上总兵力达120万人。我军经过了反登陆作战训练,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得到补充,阵地防御更为完善、坚固,战斗力大大增强,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为了给停战谈判增加筹码,我军5月13日至26日,在“三八线”附近,向敌军发起了第一次进攻,攻击29次;5月27日至6月23日发动第二次进攻,进攻作战65次;6月24日至7月27日发动第三次进攻,以第20兵团和第9兵团第24军共6个军展开了金城战役。管正来一直参加夏季反击战,而且在金城战役中,7月份的一天,他和战友一起背着炮弹送往前沿阵地,临近炮位时,前进的道路被敌军炮弹封锁,这边过不去,那边缺炮弹,形势十分严峻。大家都在寻找通过的路径,管正来乘着一丝空隙,勇敢地匍匐前进,不料,一颗炮弹飞过来,落在他的附近,弹片卷着泥土四处飞溅,有一块弹片击中了他脊椎的尾部。他咬着牙,忍着疼痛,继续背负着炮弹,坚强地和战友们一起冲过了这条“死亡线”,将炮弹送到了炮手身边。这场惨烈的反击战取得了胜利,也基本决定了朝鲜战争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队”惨败的结局,美国和南朝鲜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由于当时的技术和设备落后,管正来身上的弹片一直没有取出来。长期以来,只要天气有所变化,他的尾骨部位就会酸痛难忍。

管正来在战场上英勇顽强,表现优秀,3次受到营级嘉奖。1955年8月,20岁的他在朝鲜战场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火线入党”的年轻共产党员!

1955年9月,管正来随部队回国,24军驻扎在北京。管正来还是在部队担任卫生员,一直到转业。

1957年12月,管正来转业到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并被安排在县商业局诊疗所工作,成为一名专职医生。

1959年,阜宁县商业局组建了一支副业队,派往多个地方收购土特产,运回盐城加工,以此增收。其中有180多人被派到安吉县山区乡镇,上山采集砍伐毛竹后留下来的竹枝——俗称“老枝”,就地扎制成大扫帚,然后运送到盐城销售。随队医生管正来和几十名商业局职工,被安排在永太公社桐杭大队,还有一部分驻扎在姚村公社和磻溪公社的几个大队,永太片区就以桐杭为中心,管正来和他的医疗服务站也就设在了桐杭的一户农户家里。

管正来作为副业队的专职医务人员,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接受过专业老师的指导,又经过了多次培训,多年的学习实践,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他也养成了很好的职业习惯,为队员看病疗伤,不仅态度好,而且对症下药,疗效明显,在副业队中,有很高的威望。时间久了,副业队与当地群众打成了一片,管医师的名声也传到了桐杭大队社员们的耳朵里。有村民身体不适,也来请他医治,很多人的病都被治好了。管医师是拿国家工资的,因此,给当地村民看病,一律不收费。一来二去,管医师在村民中的威信也树起来了,村内村外,谁遇见他,都亲切地叫他“管医师”。中途,他远在盐城农村的妻子许素梅来看望他,他对妻子自豪地说:“我也成了桐杭大队的管医师了。”

副业队在安吉一呆就是三年多。1963年,根据阜宁县商业局的安排,副业队要全部撤回去了。三年多来,管医师在桐杭的名气也已很大,他的医疗水平越来越高,群众舍不得他走。时任桐杭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陈梅发,了解管正来的情况,更掌握着群众的愿望,早就在暗地里向有关部门打听过,怎样才能将外地人员留在村里。心中有底的陈梅发,专门前来拜访管医师:“管医师,我们这里需要你,你是不是可以留下来?”

管正来起先有点迟疑。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妻子远在盐城。陈书记看出了管正来的担忧,告诉他,如果留下来,家属的户口也可以迁过来。管正来立即写信征求妻子的意见。妻子来过安吉,对桐杭的情况有所了解,她毫不犹豫地答应:“可以留下来,我也来陪你落户桐杭!”

很快,管正来答复了陈梅发书记,决定在桐杭安家落户。手续很快办理完毕,一位外地医生和他的妻子,成为了桐杭大队的新社员,岗位是“赤脚医生”。他真的成了桐杭大队的管医师了。不久,大儿子管红江在桐杭出生。

他为了更好地为桐杭群众服务,积极主动争取到上级医院和相关单位参加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政策和医疗水平。他虚心向当地老农请教,认识和掌握本地特有的草药及其特性,并积极应用于治病疗伤。他悉心钻研,将书本知识和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让轻微的伤员病人在村内就可以接受小手术,减轻村民的医疗负担。在农村,赤脚医生随时都有出诊的可能,他总是随叫随到。自己做得好,当地人很欢迎,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管正来,虽然是外地人,却从来没有外地来客的感觉,有时倒有座上宾的滋味。

现任村委会委员张伟强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自己总是面黄肌瘦,家里人认为他生病了,可是,到镇上、城里医院,四处看望,也没发现病因。家里人将他带到管医师这里,寻求管医师帮助。管正来根据他的症状表现,判断属于贫血,经过多次检查,身体内部没有问题,那有可能是寄生虫在作怪。然后经过仔细观察,终于发现小伟强的鼻孔里有一条蚂蟥叮着。一般情况下,蚂蟥都蜷缩着身子,很难夹住取出。管医师给张伟强家里留下一把带有扣子的铁钳子,让家人晚上打破一个鸡蛋盛在碗里,放在他的枕头边,当发现蚂蟥伸出来吃鸡蛋时,要很快将其钳住,然后叫他,他会立即赶过来。当天晚上,这条蚂蟥闻到了鸡蛋味,就一头伸出来吸食鸡蛋了。张伟强妈妈看到后,很快用钳子钳住了蚂蟥,并打电话告知了管医师。管医师连忙赶过来,一边用酒精伸进鼻孔,驱赶蚂蟥,一边慢慢地将蚂蟥往外拉,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手术,一条粗壮的蚂蟥终于掉落下来。从此后,张伟强面黄肌瘦的病根得到清除。

有一天晚上10点多钟,下桐杭自然村的潘公安打来电话,说妻子病了,请管医师去看一下。那时,管正来已经60多岁了。管正来的家在中桐杭自然村,离下桐杭有一段路。他放下电话,背上药箱,骑上自行车就急匆匆地出发了。途中,要经过一座桥。那几天正好有人在桥附近取沙,把路挖了一个缺口,管医师晚上眼神不好,不小心将自行车骑到了桥下,连人带车摔倒在河里。幸亏河水不大,衣服没有打湿,但手脚和屁股都受了伤。他赶紧爬起来,走到附近一户姓万的人家家里,招呼他们家年轻人帮忙将自行车弄上来,自己忍着痛,一瘸一拐地继续赶往病人家里。看完病,开了方子,给了点药,再走回家,已是深夜12点多钟了。夜深天黑,病人家属竟然没有发现管医师摔倒受伤的情况。

管正来在担任赤脚医生的漫长岁月里,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刻苦练,还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医疗水平与日俱增。在1970年代,邻村唐舍村有一位叫赵帮富的男子,长期泻肚子,泻出的东西竟然成了糊状,整个人干瘦如柴,无法动弹,四处求医,终未得到医治。家人认为已没有再生的希望,准备了棺材,安排起后事来。一位邻居建议让管医师来看一下。家人们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说是就象征性地再请医生来看一次吧。管正来医师看了之后,认为病人是患了一种俗称“内结”的病,他曾听说用几种草药结合西药,可以治好。他就自己上山采集草药,熬制后,配以西药,亲自指导和辅助病人服用,半个月后,病人的状态竟奇迹般明显好转。一段时间后,病情得到根治。这位病人至今仍然健在。这一次治疗,使管医师名气大增,有人赞他是“神医”。他用同样的办法,治好了本村上桐杭自然村王春芳类似的病患。

如今的管正来,年岁大了,基本不再给人看病,但他在桐杭村民的心目中,威望不减,受人敬佩!村民们非常尊敬他、崇拜他。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这位为党、为国做出奉献的老兵,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照顾他,也给了他很多荣誉。2021年6月16日,镇村干部上门为他佩戴了“在党50周年”纪念章。他每天与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以及孙子辈、重孙辈一起生活,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