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中是陕西省蒲城县焦庄中学的简称,坐落在蒲城县孙镇焦庄村。焦中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在蒲城县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从该校毕业的海内外学子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焦中为近代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部下孙辅丞创建。孙辅丞是杨将军属下的旅长,小名叫沧浪,焦庄村人。他早年追随杨虎城从军,由士兵升至陕西警备师第三旅旅长,随杨出关北伐。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他奉杨虎城之命急率部队轻装奔赴咸阳,收缴了国民党中央军关麟征二十二师留守部队枪械;随后驰奔渭南以东,在陇海铁路至南山一线狙击中央军,有力地配合了西安事变的进程。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1938年2月在焦庄村建起了私立崇实中学。该校以教育救国为宗旨,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聘任进步人士执教,其中不少教师是中共地下党员。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知名人士钟肇煦、马致远、王韵清、李祥生等先后在该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崇实中学交给了政府成为公办,曾一度被改制为渭南地区初级速成师范学校,后又改为蒲城初级师范,1956年正式更名为蒲城县焦庄中学(初级中学)。学校创办人孙辅丞全国解放后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政协陕西省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常委,1980年在西安去世,终年85岁。
焦庄村距蒲城县城约40里,是一个有着700多户人家的大村子。焦中建在焦庄村西北方向,坐北朝南。南校门为正门,修有门楼和门房,进校门的主干道由青砖铺就。南门正对村中大道,主要供师生出入用。北门由雨棚和两扇对开大门组成,是教学设备和生活物资的运输通道。学校的南侧,就是焦庄小学(前身为崇实小学,为孙辅丞与中学同时创建)。一座横贯校园东西、供师生重要集会用的大礼堂,把小学和中学隔开。焦中的东面为村民住宅,西面原为孙辅丞宅邸和马房,解放后这些建筑分给穷苦百姓居住。学校的北面为操场,是学生出操和举办运动会的场所。操场东西北三面连着农田。
焦中的地形总体呈南低北高态势。从南校门进入,需上两三个小坡,方能到达中心教学区。校区南边的几排建筑为教职工住房,西边有几个小院子,分别为女生院、图书馆、实验室和男生宿舍。中部为校领导办公用房、会议室、教职工食堂、水灶和教职工篮球场,北边整齐排列着的几幢高大的厦子房,便是学生上课用的教室;全校共有这样的教室近二十余间。教室后边有一个较大的校内广场,北端建有舞台,全校师生大会和文艺演出活动,一般在这里举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焦中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蒲城县乃至陕西省名列前茅。那时候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小学教育尚未完全普及,中学教育成了稀缺,方圆三四十里的学生都赶去焦中上学,也吸引了周围几个县的学生前来就读。在蒲城县东部一带和周边县,谁家孩子能上焦中,那家人家在十里八乡都脸面有光。省和地区对中学教育十分重视,在全省范围内调集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和加强焦中教师队伍,并不断更新教学设备,改善校园环境,使该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始终处于全省一流水平。因此,从该校毕业的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高,受到社会普遍认可和欢迎。建校以来,考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人数每年都新的增长,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毕业后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有的在商海打拼成为知名企业家,有的参军入伍成为军队高级指挥员,相当一部分做了人民教师,还有不少成长为各级领导干部,终生为理想而奋斗。
除了给国家贡献各类人才外,焦中在当地产生的重大影响,还源于持续不断的文艺宣传和配合形势教育的送戏下乡。像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农村巡回演出的反映对敌斗争的现代眉户剧《海防线上》、反映合作化时期农村两种思想交锋的《夺印》、60年代演出的秦腔现代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等。这些剧目,都是该校师生自导自演的,每到一地,吸引了周围村子的群众前来观看,演出现场常常人山人海,场面火爆。该校还积极配合农情实际搞宣传,为农民群众鼓劲加油。有一年夏收期间,该校师生组成文艺宣传小分队奔赴农村演出,他们不要专门搭建的舞台,因地制宜在打麦场、麦垛边随机演出,形式灵活多样,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那首风靡一时的名为《麦浪滚滚》的女声独唱,就是在那个时期唱红大半个蒲城的。
在史无前例的特殊年代,焦中曾经更名为蒲城县东方红中学。也曾因为特殊原因,有一两年停止招生。20世纪60年代末,焦中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70年代初,焦中设立了高中部,开始招收高中生。第一届高中生由初中的69级、70级合并而成。尽管学生们知识水平和年龄有一定差距,但能就近上高中,大家的心情还是十分高兴的。高中部设立后,学校继续开办初中。与现在不同的是,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制均为两年。班级也比照军队的编制设立,即班不叫班,而叫排;一个排三个班,三个排为一个连。第一届高中共有三个连九个排。每个排设立一个团支部,团支部书记和排长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高中生普遍到了入团年龄,大家入团的积极性非常高。第一届高中生两年期满毕业时,相当一部分同学入了团。有三四个优秀学生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第一届高中生开始,焦中教学逐步走向正轨,学习风气逐渐浓厚。由于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从全县著名高中调入,同学们对他们的课非常感兴趣,以至于多年以后,老同学们聚在一起,常常回忆起高中时代的学习生活,会情不自禁地谈起哪位老师的数学课轻松愉快,哪位老师的物理课风趣幽默,哪位老师俄语课讲的像爆豆子一样干脆利索等等。在第一届高中生心目中留下突出印象的,莫过于头一学期的语文考试。那次语文考试有一个围绕前苏联题为《晴朗的天空》的文章的分析题,要求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做出自己的判断,既要讲清该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个论点,并有步骤有条理地加以论证。那样的题型同学们大多没有见过,因而引起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大家深入思考的热情。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了读后感,观点五花八门。考试结束后,老师把部分优秀答卷张贴出来在全校展览,并在课堂上对正确观点作了讲解,帮助同学们更深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学们在深入学习中增长了知识,认识趋于统一。那次考试影响较大,以致考试结束之后很长时间,校园内都在议论这个话题。
那一时期学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建设和形势教育抓得很紧。正常教学时间内,每天早上七点上完早操后,学生们会被带到教职工篮球场,听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这已经成为学校一项长期坚持的制度。每当上级发布重大政策性文件,或重要情况通报,学校也是通过这种形式进行的。有一年中央召开重要会议,师生们刚听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会议公报,只见一位老师将几页纸交给了学校领导。大家不知什么原因,事后才了解到,原来是这位老师先一天晚上边听公报边作记录,随后就有了上述感人的一幕。
在抓好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忆苦思甜和学工学农等活动。邀请苦大仇深的翻身农民,到学校给学生们讲述旧社会对农民群众的压迫和剥削,告诫学生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校还运用吃忆苦饭等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历史,永不忘本。不少班级采用主动走出去的方式,同农村生产队、林场、工厂等单位结对子,开展向工人农民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们思想教育的内容。
1976年,焦庄中学高中部整体搬迁到距该校10多里地的孙镇,成为一所全日制高级中学,同时更名为蒲城县孙镇中学。焦中初中部也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撤销,开办40多年的焦庄中学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目前焦庄小学仍然在办,焦中旧址却满目疮痍,一片荒凉。校内相当一部分建筑被拆除,有些院落变成残垣败壁,破烂不堪。六十年代中后期组织学生挖的防空地道多有塌陷,到处坑坑洼洼,给人一种凄凉荒芜的感觉。据说前几年有几位从该校毕业的学子曾打算筹资对母校进行一次整修重建,把空闲地方利用起来造福社会,也作为对母校的一种敬仰和怀念。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成为一个遗憾。
春秋更替,岁月轮回。时代的车轮已经前进到了21世纪,一切事物都按照既定规律向前发展。但我们永远不应忘记焦中的历史功绩,不应忘记为了办好人民教育而付出智慧与美好年华的人们,更不应忘记该校创办者的拳挙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