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中的灵感非常重要。当你写作遇到难题、怎么苦思冥想都无法往下进行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一个鲜明的观点、一段流畅的句子奇迹般地浮现在脑海中。你立马茅塞顿开,赶快停下一切正做的事,伏案疾书,一篇(段)理想的文字跃然纸上。这就是灵感在写作中所起的作用。
我在写作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事。记得年轻时做县委综合秘书,写领导讲话和综合报告是家常便饭。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除了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一定的写作技巧外,打破常规,说理透彻,写出有新意、有吸引力的稿子,也是秘书工作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而要做到这些,借助灵感,往往会起到点石成金、峰回路转的效果。一次,我起草县委主要领导在县乡村三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写到教育一节卡住了。写了好几遍,总感觉提不到一定的高度,连我自己都不满意。那几天我坐卧不宁,整天搜肠刮肚地苦苦思索,仍然没有突破。一天晚上,我半夜醒来,脑子里忽然冒出了这么几句话:“我们国家,是一个崇尚教育的国度,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发展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甚至宝贵生命。我们县教育英才辈出……”我立刻拉开灯,翻身从衣兜中拿出几片废纸,趴在枕头上将这段话写了下来。第二天一大早,急忙到办公室将这段话写入报告中。难点终于突破,后边的问题顺理成章,一篇报告稿很快完成。后来,三级干部大会上领导作报告,恰恰是这段话,引起与会人员的共鸣,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还有一次,我在起草主要领导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写着写着,冥冥之中耳边竟响起了领导讲话的声调和语气。我按照领导讲话的习惯一路写下来,很快成稿。办公室分管综合工作的副主任看了,高兴地说,你把领导讲话写成了领导的讲话录音。
平时,我对散文很感兴趣。有了话题,就想把它写出来投给相关媒体。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更需要灵感襄助。有一段时间,我想把我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写出来,供年轻朋友们参考。主要是想阐明这样一个观点:日常工作中,刚入职的年轻人首先要想着把本职工作完成好,其次再考虑进一步完善与提高的问题;完成不好的工作是不完美的。但观点有了,却缺乏对这个观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即用一句话将它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以起到提纲携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拟定不好这篇文章的题目,把整篇文章统领起来。我曾想了好几个标题,都不尽满意。最后文章都写成了,却迟迟没有投出去。一天早上,我躺在床上正在思考这个问题,脑海中猛然间蹦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完成胜于完美”,这不正是这篇文章所要阐述的主题吗?我赶紧用手机将这个闪现的灵感记了下来,起床后在电脑上对文章原标题做了修改,并对文中内容做了相应的充实和完善,随即投了出去,当天下午就被一家报纸的微信公众号采用,获得不少读者的点赞。
我们都知道灵感对于写作的重要,但灵感并不是凭空就有,而是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这个积累和形成的过程,就是多读多看多实践的过程。没有苦读勤练,就不会有灵感的产生。首先,要多读书,这是产生灵感的基础。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没有哪一个是生来就有知识的。只有多读书,才能汇聚丰厚的知识。读书要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书籍都应当涉猎。读的书多了,知识越积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灵感来的机会自然就越多。其次,要多走走多看看,不断开阔视野,这也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所谓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有了书本知识,也有了社会实践,遇到问题解决的办法也会多起来,灵感亦会随机产生。第三,要多思考,勤练习。无论是公文写作还是文学作品,多思勤练是一条可靠途径。古人说的勤练笔下生辉,是一条实践经验的总结。一些神来之笔,往往孕育于勤练之中。勤练生灵感,这也是许多写作者的共识。
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大家都有一个感觉,就是灵感稍纵即逝。有时它就是一闪念的事,所以我们要善于及时扑捉它。 对此,我过去采取的办法是,随身携带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以便随时记下忽然闪现的灵感和念头。现在则是在手机上的记事本中做记录。我读三卷本《中国文学史》的时候,常常被古代文学大家的为文为人所感动,很想写一篇读后感。但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文学典籍博大精深,真要动起笔来却感到无从下手。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以至于白天晚上都在思考,就连做其他事情也在考虑如何着笔。有一天,我早上跑步时,头脑中突然冒出来“文学的魅力”这句话。我一下子醒悟过来。几天来的苦思冥想,终于在这一刻得到解决。中国文学书籍汗牛充栋、林林总总,但凡流传下来的,正是由于其巨大的文学魅力和影响力,才感染历代读者的。我立刻停下脚步,将这句话记在了手机上。回到家,坐在电脑旁,以此为主题,写成了一篇读后感,投出后被多家媒体采用。因为这篇文章抓住了要害,是我的真实感受,语言也生动活泼,因此发表后立刻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大家纷纷留言点赞。有的媒体还将此文放于《精彩推荐》栏目,长期挂在网上,供大家浏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