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8年抗洪时,在街边捡到过活鱼;这几天,范家渊公园也有不少人抓鱼。家鱼塘的水漫了,鱼跑出来,成了大家的鱼,几家欢喜几家愁吧。
爱人说不喜欢吃鱼,小时见得多,到处都是;猪肉才香,一月一斤的计划。于他说的,我倒是很神往。
夫家最早住堤上,茅草屋,门前支个摊子,卖包子馒头。那个位置叫盐卡,运输交易盐的官船码头。往来商贾、官员、挑夫络绎不绝。江里小火轮、大洋船、木帆船,往来穿梭。比这热闹的还有水里的鱼,那时长江是黄的,滚滚东流,每到雨季浩浩荡荡。几米长的中华鲟司空见惯,江猪子也如下饺子,成群结队在水里翻滚。江猪子,土话,江豚之意。黑灰色,比海豚小,类似猪的样貌体重。圆滚滚,滑腻腻,憨憨的,极可爱。皮脂富有弹性,通常五六个,七八个,导弹样翻越高空,优美而富有活力。因为多,机帆船的螺旋桨常把江猪子打得血肉模糊。村民们捞起来吃,肉白白的,像猪肉。
上世纪30年代,公婆尚小,处少年时光,堤上有洋人有租界。而江豚的盛景,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依稀看得见在江面飞舞。
1931年发大水,水漫过大堤,冲了一个大坑,三平方公里那么大。洪水退后,成为湖泊,水并不太深,但可淹死人,俗称冲坑。每至春季,雨水丰沛,岸边长草。草叫绊根草,你缠我绕,纠结着往水中蔓延。老根衍新根,新根变旧根,再长新根,一层覆一层,年复一年,有一尺多厚。人可以在上面走,颤悠悠。小孩没问题,站着不动草会下沉;体积大的大人或腿脚不利索的,得拄根棍试着前行。湖心有鱼,数不清的鱼,草下也藏鱼。因水质好,那些鱼,一清二楚。那时捕鱼,可用捡来形容。南方潮湿,空气中水分子充盈,这样的塘非梭罗瓦尔登湖的金沙明净,但鱼的能见度,如出一辙。
1940年日本兵来时,追赶抗日游击队员和民众。婆母他们踩着草皮,往芦苇荡跑。菰蒲无边,一片汪洋,没入便不见了。日本兵在后面放枪,想过去搜。结果纷纷落水,淹死不少。
二
冲坑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财富。捕鱼的方法很多。少年取鱼,一般背个圆柱形细长竹篓,带子多为废弃的皮带,也有篾编的,斜挎肩上。口子用套袖或剪断的袜桩转圈缝上,鱼和青蛙放进去,便不会跳出来。手里拿叉,像少年闰土样,看见猎物,奋力插住。叉是自己做的,削根竹竿,把自行车换下来的钢丝夹断、磨尖,用钳子拧一起。至于几个齿,看需要,杆的长短也是。一把完美的鱼叉诞生后,齿愈用愈亮,愈顺手。一杆叉便是一个少年全部的武器与渔猎梦想。
湿漉漉的夏夜,雾气沼沼,蛙声如潮,正是鱼肥之时。几个少年穿着套鞋,嬉笑打闹着往冲坑去。手里白铁皮电筒的光亮耀着寂静河岸,影影绰绰的树木,也晃着脚下潮湿长满荒草的小径。沉睡的荷香混合草腥气,弥漫在渔火闪耀的夜晚。电筒一般两节、三节,谁的五节,会引起羡慕或嫉妒。到了冲坑,分头寻觅。夏季多雨,水漫过草皮,很多鱼上来觅食。青蛙一叉一个准;鱼就太多了,运气好时,叉到过一二十斤重的黑鱼。一柱光打过去,鱼儿在安眠,一动不动。黑黑的脊背,闪着细碎花纹,肉墩墩盘在那。一叉下去,任它拼命扭动,就是不松手。有时连杆带人一起卷走;杆若脱手,拼命追也追不上。直到鱼甩掉杆,遁入深处,水面洇散大片血雾。黑鱼迅捷,一飙四五米远。
白天也去,摸几个虾,捉两尾鱼,再正常不过。水乡里的人,糊口不成问题。遇到过蛇,在草丛里嗖嗖嗖,像弯曲的剑,有时突然立在小路,和少年比高,少年们撒腿就跑。也踩到过青蛇彪,即竹叶青,粗粗的,软软的,魂都吓掉。所以得穿雨鞋。也有胆大的,几个人扯一条蛇,或打死后踢一脚。蛇吃青蛙老鼠,那时很多,不存在生存危机。
也可以找块喜欢的草皮,挖个坑,脸盆大小,类似凿冰取鱼。见水后,把线垂下去,线拴钩,钩上挂蚯蚓、青蛙。不大一会就有鱼咬钩,一提很沉,便有了。一条条扯上来了,草鱼、青鲩、鲤鱼不一而足。装满一篓后,结伴而归。空气里满是隆重的喜悦,真有“一路教你看青山”的好心情。进堂屋,倒进木盆养起来,再美美睡上一觉,天就亮了。
也有人在湖中心或草皮空当处,放个木盆。人坐里面,两手划水,往前移。用手摸或用叉插鱼,捕的鱼放盆中。因木盆喜欢在水里打转,故叫磨盆。这是个技术活,得有足够经验,掌控好方向与平衡。
还可以在岸边或草丛里放蹦钩子。月夜清辉十分,把竹竿插入泥土,用石头固定好。杆尖吊尼龙线,鱼钩挂在土蛤蟆尾部,杆颤巍巍,土蛤蟆依旧是活的,在水面一蹦一蹦,所以叫蹦钩子。弄好这些,人就可以走了,第二天一早来收杆,一般不会失望。小土蛤蟆是黑鱼的饵,若想抓鳝鱼或其他鱼种,得用蚯蚓做料。泥鳅、鳝鱼多藏于高苞根部。鳝鱼的力量大,挣扎时,周围的草扑倒一片。至于夜间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的大战,梦乡里的人根本不知道。
人是残忍的,动物也是,你吃我,我吃你,多半死于诱惑。想捕获,就要下饵。人类的进程也不例外,但那时有完美的生物链条。
三
冲坑岸边茂盛着冲天草、芦苇、高苞等植物。野生高苞,细,一般不能吃,长心子时才能吃。高苞秆、芦苇秆都是柴。婆母年轻时,常在齐腰深的水里砍柴,推着鸡公车,即独轮车,送至江边造纸厂换钱。鸡公车,没轴承,卯榫结构,推起来,木头和木头间,发出“咯叽咯叽”的声音,像公鸡叫,故叫鸡公车。太爷太奶死后,盐码头没落,包子铺关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鱼塘成为活命的根本。婆母每日早起挎个篮子出门,篮里放块磨刀石。砍柴时,刀钝了,就水一镗,也算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收工时,篮子往水里一顺,便是半筐鲫鱼。婆母熟知环境,哪里有鱼窝子,一目了然。
鲫鱼弄回来后,煮一大锅,白白的汤,鲜得很。不放什么作料,有盐即可。汤里打上十几个新鲜的绿壳鸭蛋,撒把葱花,便是十足美味。那时夫家养鸭子,二十来只,赶到水边吃螺丝、微生物、小鱼小虾。一个个肥坨坨,扭着屁股,胖得走不动路。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吃大锅饭,要没收,不得不弄到八层楼菜场去卖。那个年代购物凭票,几乎没得卖。买菜的人打围,一两元一只,顾得这头,顾不了那头,有的收钱,有的没收钱。卖了二十多元钱,算笔不小的数目。
婆母也捡乌龟。乌龟常见,不是什么稀罕物,也没多少人吃。路上、沟边、草丛,到处都有。婆母边走边捡,一捡就是半篮子。回来,倒进缸里养起来。吃时杀几个,切半个冬瓜煨上,灶间咕嘟嘟冒着热气,香味四溢。若谁家小孩尿床,插一只伸进红红的灶膛,烤得滋啦啦响。或把乌龟洗净,掐根荷叶包好,外面裹层黄泥,埋在闪着火星的余烬里。熟后,扒出来,层层剥开,吃时撒点盐即可。据说治遗尿症很灵验。乌龟肉味甘性温,益气补肾,属民间秘方,一代代人的智慧和经验。河蟹,都不大,常在岸边找东西吃,碰到也会捡回来,蒸着吃。
因大自然无私的馈赠,爱人几姊妹即便在艰苦岁月,也不曾饿着,个个身体长得好。1962年大饥荒时,他还没出生,城里人没吃的,纷纷往郊区跑。有位五七干校的干部下放到农科所,和公爹脾味相投。公爹收留了他,弄些房前屋后的竹笋、鱼虾给他吃,算是渡过难关,且保持多年友谊。鱼虾情吧,因为有,只要勤劳,便会获得。
到了秋天,天地清明,空气一寸寸剔透。水退后,鱼极为平静安详,在水底偷偷贴膘,也是捕鱼的好时节。冬季,鱼休养生息,进入迟缓期。那些年冷,常封河,与北方样,在上面溜冰,凿洞取鱼。一到春天,疏雨香意,新一轮蓬勃又开始了。
四
上世纪六十年代,婆母用砍柴的钱,准备在肖家巷建座屋。肖家巷是老巷,原来住着肖姓大地主。隔着一道堤,便是生意兴隆的盐卡码头,故很富。巷口有棵两人合抱的银杏树,上千年是有的。秋风一起,金叶簌簌,美而壮观。树上挂口大钟,上工收工全靠它,铛铛传得很远,有点晨钟暮鼓的味道。不远处有庙有祠堂,几座青砖黑瓦的肖家祖宅立于路边。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而远遁,连古树根都被挖了出来。
婆家最早堤上的草房颇精致,砍下的圆竹滚上搓好的草绳,一根根码整齐,打上夹板,抹泥灰、牛粪做墙;檩子房梁铺竹板,再盖一层层茅草。冬暖夏凉,通风透气,材料多为竹、木。牛粪里因有没消化掉的一节节草梗,故抹墙牢,并有淡淡草香气。
建瓦房要打夯,打夯要取泥,找土好的位置挖。挖后留下大坑,下雨积水成塘。塘不大,在家附近,没人管。雨露滋养,日久年深,水愈清,堪比丽江。水草摇摇摆摆,虾子成群结队出没,没人放鱼苗,各式各样的鱼雨后春笋般畅游其间。
有种虾是透明的,肚子发亮,像萤火虫。暗夜里,显得格外温柔动人。还有种红底黄花小鱼,美丽极了,脊背的刺一览无余。这些奇妙的鱼虾从哪儿来,是个谜。爱人的看法较靠谱,说还是江里的鱼。亿万年的长江,亿万年的长江流域,几万年泽国,没人类时,便是鱼鳖的故乡。水退了涨,涨了退,那些鱼卵层层叠叠埋在土中。即便现在,荆州仍属低洼地,头上悬着长江。只要雨季,长江涨水,漫过大堤,城市乡村就成了大鱼塘。低处被填满,成为大大小小的湖泊,千湖之省便是这样来的。一旦遇水,埋在地下的鱼卵就会像种子样复活。所以民间有“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卵”的说法。那些鱼卵在土里等待机会,哪怕有一点点希望,便会形成生命个体,比人的生命意识还顽强。听着很感动,鱼,同样可以种在地下,每一个游走的鱼卵,都是深眠不屈的呼吸。等待苏醒,成为生命物种新鲜的链条。
这个鱼塘,也成为聚宝盆,吃鱼,用竹筲箕去撮。小鱼小虾,五花八门,一撮半筲箕。小鲫鱼、小刁子、小尖嘴鱼数不胜数。不知名称的,用土话代替,蓝猛子,非常小,不到一寸,吃微生物,透明,只看见两只眼睛和尾部的肠子。广皮鱼有一拃长,鳞厚,五彩斑斓,却很丑。土憨巴也是,它们吃蓝猛子,而鲢鱼一口就能将它们喝进肚。
大自然安排好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平衡,动物间相互依存吞噬。
逮到大鱼,去鳞剔骨剁绒,打鱼糕、炸鱼圆子;或切丝,汆鱼圆子汤,都是天然美味,绝好的滋补食品。
五
肖家巷有古井,井水有硝,属硬水,煮出的茶浮层白色粉末。在没自来水的年代,吃水依旧去新河挑。新河离家近,人工渠,抗旱用。仍是长江的水,通过闸门放进来。居民吃水、洗衣、刷马桶、牛饮水、鸭鹅凫水都在那。初听,有点不洁净。其实不然,水是流动的,清亮得很。绿油油的水草藏虾,除鲫鱼,还有鸭嘴兽鱼、鲶鱼、黄骨、肥头子鱼等。夏日,少年们赤条条下水游泳,不知道鲈鱼有刺,用手去抓,经常弄得血淋淋的。上岸,屁股大腿经常挂两三条水蛭,也就是蚂蟥。吓得用手掸,掸不掉,使劲拉,血往外直冒。蚂蟥的嘴像吸盘,内藏一圈看不见的牙齿,能释放麻醉剂,靠吸食动物和人的血存活。它们喜洁,挑水域,能代表水质的清洁度。
我结婚时,已九十年代,新河还在,现在也在。但没去过,只听说婆母常在那漂洗。真正看到新河,是今年四月份,疫情基本结束。婆母已走了近三十年,老屋也拆了近十年。光阴太快,所有房屋和圆门洞已荡然无存。除了荒草,狗尾巴花,还是荒草和狗尾巴花。土干得要命。爱人指着一条黑乎乎的河,告诉我,那便是新河。又腥又臭,翻滚着浓稠的黑浪。昔日鱼虾见底,摇曳多姿的清澈河水早已不见。附近小区的生活污水全部排进来,成为藏污纳垢之所。这条河流入西干渠,西干渠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内河,唯一一条排水通道。这条长90公里,途经很多地方的西干渠流入监利总渠,再转入长江。万水归源,长江的水最后倾入大海,环环相扣。而长江的水,又是我们活命保命的根本。古时,因水临江而居,码头文化得以崛起;现今我们喝着自己制造的垃圾水,有毒水,污染的还是自己。
长江鱼类的减少,和过去肆无忌惮的捕捉,电网打捞有关,更与水质有关。各个层面的原因都有,还有回溯问题。春季时,看见一车车往江里投放鱼苗,以维持生态平衡,也只是一些经济鱼,鲤鱼、鲫鱼、青鱼、草鱼、鳊鱼。像考古专家在三峡卜庄河人类遗址,发现的两米长的草鱼椎骨;长至1000多斤的中华鲟的盛景很难再现。
人类文明向前蠕动时,自然文明却在坍塌。过去的大自然,尽管你死我活,却是蓬勃健康的。现在的毁灭却是灾难性的。胭脂鱼、花鲈很难见,鳗鲡、鲥鱼踪迹难觅,水中美人白鳍豚成为绝唱,江豚也在步其后尘。土憨巴菜场已卖到近百元一斤。抢救势在必行,投巨资,建实验基地,培养鱼种,倾入科研人员。我们平日看到的鱼,多半还是处于幼年期,再精心呵护,也难免夭折。所以古书上说的,鱼鳖像房子那样大,我是相信的,有好的生存环境,必然长寿。
也许有一天,人类对有些鱼的记忆,会越来越淡,像听远古神话,靠图样解说。
六
每至周末,常去乡里看水看鱼。真的很失望,有的段落还是那么黑,浑浊浓稠,像污了的血液。不仅没了鱼,杂草都没有。非常难过,真担心有一天累了,会流不动。有条支流原本常有人垂钓,现今一个人都没有。水是三色水,上面一层黄,中间一层蓝,底下一层白,沉淀物根据比重布局。那些鱼很可怜,进化得极为顽强,因水下有毒,便浮在上面。只要有一点点清水,便欢实得不得了,它们太向往纯洁了。鳝鱼也是,宁可匐在岸边草地吃点露水,也不愿意扎进去。有人抓,立马挣脱,潜进去,又迅速浮起。野生鱼越来越少,孤单单的小鱼鹰子,蹲在石矶上,无物可吃。
不知道这些鱼能坚持多久。纯洁,人类鱼类共同追求的至高目标。
岸上常有捞浮萍、背壶沿堤坡打药之人。网兜样瓢子伸到水里,一瓢子一瓢子往上舀。我搭赸问,每年都捞吗?一个黑瘦,满脸沟壑的师傅粗声大气道:“捞什么捞,过去再厚,鱼唰唰唰就吃完了,现在谁吃!”我问:“捞了还长吗?”“咋不长,天天长,几天就厚厚一层,再捞再长,费时费力。”师傅边低头干活,边叹气。我笑道,那您就代替鱼了!他一听,扑哧笑了。
大自然是忧伤的,鱼的减少,让生物链条断掉一环。人顶上,又能顶到何时!
另个脸晒得油黑的师傅说,过去哪打什么除草剂,现今整治环境,为美化。人工草坪越来越多,要养护,就要打药。打了又如何,成片野草枯死,无根盘结,下雨滑坡。
举目看了看,河岸光秃秃的。
那个冲坑什么时候没的,我并不知道。见到时,便是一片银白沙滩。也许为灭螺,杜绝血吸虫,或许怕影响大堤的坚固,总之从江里抽沙填平了。现在被工厂征用,建了厂房。大自然在一点点萎缩,物种也在慢慢消失。
去年,应邀参加文旅区有关楚市水街设计的会议,参观时,投资几千万的芈月桥荒在那。据说施工中,陆陆续续震死珍贵中华鲟成年鱼36尾。中华鲟养殖基地在路边,与之一墙之隔。这是件难事,基地搬走要几千万。停工,损失也大。不知道最后咋解决的。可见国家在这方面投资力度足够大。可水呢,没有优质的水源,大自然的历练,这些鱼还是温室里的娇宝宝。
上世纪九十年代,吃过中华鲟,肉硬。也吃过江里打上来十几斤的黄鱼,即诗经里的鳣鱼。肉质粗糙,老,实在没什么吃头。真正鲜嫩的还是湖里的鱼,猎奇没必要。
鱼是有灵性的,人类的存在,其实也是另一种鱼的存在。
河流粘稠,就像我们的毛细血管拥堵,势必影响全身。 污染的不仅仅是水,还有土,水田同样受到化肥、农药侵害。那些上万年的鱼卵,也许永无再生之机。破坏治理,治理破坏,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青山绿水,绝非表面的青山绿水,而是化学残留物和垃圾输出量的减少(固体垃圾,液体垃圾;民用垃圾,工业垃圾),及每个人环保意识的觉醒。
城市再美,如果垃圾量没减少,仍存放在地球某一处,依旧是隐患。所以环保之路很长,绝非建一个街心花园,一个绿化带,所能体现的。那只是市政建设,居民环境的改善。
人总把江河定义为人的江河,称作母亲,实是所有物种的母亲。就像动植物皆是土地的孩子,都有情感、思维一样。人类之所以优于别的孩子,是因为团结,有了协作能力,掌握了生产工具。越是强大,越要友爱自然界的兄弟姊妹,方能体现人类教养。
又似少年取鱼,给自己下了最大的饵。
“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说的是黄河,不妨代指长江,怎奈诗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地下鱼种若何?真的不知道。很痛心,但愿自然还是自然,鱼卵能够复活,也必须作为一种梦想,并付诸行动。
打完此篇,刷朋友圈,看到一则好消息。荆州摄影家文君,竟然在三峡库区拍到一家三口江豚。圆溜溜,黑黑的脑袋,父母带着孩子在水里嬉戏。真是开心之事,期待所有鱼类的回归和春暖花开。
发《黄河文学》2021 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