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湖的夜晚是寂静的,空旷的路灯下,只有我们几个人长长的影子。夜的经纬笼着一层昏黄的金沙。走在树影参差的明暗花纹里,初冬的空气弥漫着淡淡清凉的芬芳。
这样的路,可以一直走下去。
若不是这次笔会,一辈子都可能无缘这个安详的小镇。小镇是清洁的,清洁的不仅是空气,还有马路,不见一粒碎屑。人在这里,是玉树临风的。
一千年前是个什么样子,无法想象。有人说是泽国,有人说是荒湖,是不是鸥鹭泛起,野菊丛开呢?总之是地球母体的一个板块,另外的一个神秘国度。五十年代一群垦荒人来到这里,垦荒,也垦文明之光。他们是知识青年,来自五湖四海。把热血、智慧、汗水和思乡的眼泪,甚至生命都留在了这里。正如3500年前的楚人,泪别中原,筚路褴褛,在长江流域披荆斩棘,开创了一个文明盛世。大同小镇便是这样的缩减版,当初遗落的胚胎。
六十年沧海桑田,现在已是瓜果飘香,鱼飞虾戏,高楼林立的新天地。笙歌入韵,戏曲情开,物质帷幕的后面,是精神宫阙的搭建。他们的广场叫文化广场、长廊叫艺术长廊、乡叫中华诗词之乡。无论童叟,农工几乎都能出口成章。文化长廊里既有外地学者的墨宝,也有本地农民的佳作。有位农民朋友写道:声声蛙鼓叩荷塘,袅袅炊烟溢酒香。蓓蕾凌波刚出水,尖尖角上挂斜阳。很美的意境。锄禾晚归之人带回的是荷香,而非麻将声。这里安静,没吵闹骂人扯皮之声,只有悠扬的韵律,泼墨的声响。
大同中学的文化灯柱上刻的全是诗。操场的宣传栏,贴着学生们的习作。王伟小朋友写道:“春风吹碧水,夏雨润荷花。”画意盈面,留有余地。观者随口可接:秋霜覆落叶,冬雪护新泥。一位金伟蓝小同学作了《咏秤》:“公正准星明,无私大众评。人间交易事,小秤做先行。”说得多好!“无私大众评”,老百姓的声音,才是最有分量的。“小秤做先行”是上一句的巩固,什么事都要在自己心里,在底层过一过。一个孩子,能有这样的眼界、胸襟、气度、很是不凡,还怕这个世界没有希望,缺少纯正之光吗!
青莲诗社,是学生们自己的诗社。社长由学生担当,有专门教室,座椅古色古香。这里没有分数第一的死板教育,只有润物无声,活泼的文化氛围。学校开设了书法班,大同湖的人,不仅会吟,还会写。无论是干净的小楷,古气的篆书,还是飘逸的行草,随处可见。
见到魏光焰老师是在生态园。她很早在路口等我们,和大家一一握手,合影留念。她说七二年,她十六岁,作为一名上海知青来到这里。那时,她初中毕业,也就小学水平,真正的文化是在这里开启的。在艰苦的劳动中,人们的语言便是诗歌。你来我往,天天对诗,是诗歌支撑着她走过那段艰苦岁月。大同湖尊重知识,不管在什么环境,都有一批执着的文化人。后来她从这里考取大学,毕业后留在武汉工作。但对大同湖有着割舍不下的情缘,遂打报告,回此种了几十亩田,过起世外桃源的日子。
魏老师干练朴素,脸上洋溢着自信可亲的笑容,有自己的葡萄园,酿酒坊。第二天中饭,她用她的酒款待了我们。面对清透甘甜的琼浆,大家喝了一杯又一杯。有朋友说把千年的眼泪和第一次宿醉都留在了这里。我说这红薯真好,皮是透明的。她说给你们带点,被我们谢绝。张丹说她爸爸最爱喝酒,到哪都给爸爸买点。魏老师转身拿来一瓶,说,孝顺姑娘,送给你,带回去。
李楚和老师对我说,他是农民,第一次认识魏老师是帮她种西瓜。田间休息时,不知谁说了句唐诗,被魏老师听到。她走了过来,介绍自己叫魏光焰,是下放知青,喜欢文字和土地。那时李老师正迷恋打油诗,遂给魏老师口占一绝:“魏紫千葩赤霞珠,光动绿烟漩水居。焰焰花开夏黑夜,熏风香醉路人呼。”把魏老师的名字、魏紫的典故、葡萄的名称“赤霞珠”“夏黑”,地名“漩水潭”都嵌了进去。魏老师的果园和葡萄酒,就是以“魏紫”命名的。
之后,他隔三差五,便给魏老师写诗。很多农民都成了魏老师的朋友,亲切地叫她魏姐。并不知道魏老师是个专业作家,出了许多书,是省作协的常务理事,常在她面前班门弄斧。魏老师非常感动,说,正是他们的鼓励赞美,让她度过了最初创业的难关,坚持下来。
李楚和老师还说,魏老师内心纯净。收了玉米晒干后,要一粒粒捡拾干净,去除杂质后,再卖给商贩。面对葡萄苗死亡,黯然神伤。别人背着药筒走,她握着喷杆在旁边洒。还引导农民青年李师康走上文学之路,出版乐长篇小说《荆河悠悠》。
回来后,我对李楚和老师说,想写写大同湖和魏老师。没想到,李楚和老师赶早跑到魏老师家,拍了照。整齐干净的小院,有锄田的农具,也有看书晒太阳的躺椅,还有一弯绿草和一盆盆鲜花。魏老师一身农装,戴着草帽,忙碌的身影依稀可见。那些花在这个冬日的早晨,格外的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