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菡萏的头像

菡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13
分享

由《荆州历史题材画展》想到的

 

 

星期一上午,去看画展,吃了闭门羹。在外面坐了一个多小时,昨天再去。

此次参展的一百多幅画均为订制,邀约了不少外省国家级美术师的作品,无论形式、规模、还是质量,均有国展风范。筹展五年,涉猎题材越千载,集诸多名家精良之作,堪称荆州历来画展之最。但依旧是开幕式即闭幕式,昨日展厅空空如也。艺术式微,没多少人关心,即便关心,大多感兴趣画作背后的经济价值,而非艺术的本质、精髓与知识支撑。

长江大学周松竹绘的江汉平原,借用青绿山水语言,表现楚国风貌。加座万寿宝塔突显地方特色,亦有历史纵深感;添座长江大桥,便具备了现代化元素。一旧一新遥遥相对,皆人类存在的足迹,也是荆楚地区的绵延变迁。把青绿山水切割成条屏,在形式上有了创新意味,也就有了现代感。创作理念好,跟得上时代,非写实的场面性场景。画面清新,不火燥。青绿山水属南方特色,江汉平原极少。北方讲究气势雄浑,用枯笔呈现。

艺术,即创造,忌陈词滥调。创新,乃其活力,也只有创新才能找到自身定位。审美陈旧,再好的功夫皆可惜。就像一名作家,多少年一味写着八九十年代的小说散文,哪怕起承转合天衣无缝,也势必落伍,引起审美疲劳。样板一旦成为大众,势必走向平庸。

《九歌图》可用“天地生死”四字概括,即人之肉眼所能触及的宇宙范围。囊括云神、日神、河神、山神等。即日月云朵、山川河流,所谓的云神即掌控雨水之神。

整幅图为九条屏,一路向东,一路升腾。条畅自如,动感十足,人物始终处在行进飘逸中。舒卷的云朵,旋转的日月,回旋的河流,皆是生命体态生生不息的象征。

楚人尚红黑,红色背景用积墨法寓意混沌流转的宇宙,突显其神秘浪漫特质。

绘画语言恰到好处。流畅的线条,昂扬向上的精神,掌管一切的诸神展示着楚人的内在精髓。整幅画在诗意高歌中,又跌宕起伏,充满流动性及韵律美。管控生死的大司命和操纵爱的山鬼成为两座高峰,即人之本质,生死与爱。

舒展的衣袖,挺进的姿态呈现出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恢弘气势。

形象艺术重形式对人之感染。艺术,有意味的形式,而主观能量的传递往往在形式中。

此画不小气,画意好,格调高,气韵生动。

东皇太一,天神,引领诸神一路向东。

云中君,云神,轩昂,稳重,升腾。

湘君,回流向东。

湘夫人,相伴东行。

大司命,寿夭之神。天门洞开,上阳求生,下阴作死,掌管生死大权。

少司命,子嗣之神。设小孩回眸,向东求变。

东君为日,乃太阳之神

河泊,河之神,依水偎月旋转仍向东。

山鬼,山神,也谓爱神。凸起盼爱,高潮收尾。

略去国殇。

此画一气呵成,似音乐流水,乃唐明松老师十年前《九歌图》的扩大版。比原作好,色上作了消减,求单纯醒目,光影变化莫测,加强气势节奏与神秘性。这样大的画作,裱起来不易,也只有裱起来,方能看到整体效果。因是订制,已不属于创作者本人,再看已很难。

《楚辞》的时代,依旧混沌,对自然了解匮乏。但敬天畏神,天人合一的理念不变,山鬼便是,人兽和谐,裸奔于自然。

《琢玉图》亦好,有创意,用熊家冢楚玉的颜色做主色调,单纯古雅;又用楚玉的形态拼成图案,中间部分留下浅色光源,集中表现人物琢玉过程。玉为外延,人乃精髓。玉是石头,其灵魂是人给予的,所以人的智慧方是中心,是作者要表达之物。此画非场面性场景,构图好,从形式至内容均佳,给观者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抗洪画》把人物的状态、灾难心理、紧张气势营造得惟妙惟肖。真人大小,众多人物特写,气势恢宏。着重人物的精神刻画,颇具功力,是幅不可多得的撼心之作。

 月夜中的《春秋阁》属版画,版画在技术上传承最早的活字印刷术,端庄素雅,油墨感十足。月夜清辉,树影参差,可谓刀刀见工。两侧刻列宋体字,增加形式感。既古亦新。

《太晖观》着重它的前世今生,历史变迁,注重思索与时间轨迹。若一味单纯求实,只画一观,艺术将大打折扣,便没太大贡献。

形式感、线条、色彩、造型均属语言范畴。语言好不好,决定画艺高不高。技法乃功底,表达能力。

太复古,过分借鉴古代东西,语言陈旧;或太写实,均是弊端遗憾之处。作品不能孤立地看,得横向对比,缺乏作者思维,必然单薄。雷同度,等同失败。技术再好,在构思的活跃度上没进取,便很难差强人意。

老一套的东西画得再好,已归历史,代表所在时代的巅峰,只能是基石或草木烟云,今人尚需搭建自己的平台与建筑。作品太写实,必然禁锢脚步延伸与思维弹射。有创新,方有自己的审美魂魄,不至于穿着别人的衣服。另外缺乏深沉情怀,对楚文化只是简单符号的堆积,而没深入其精神层面,也是不可取的。

构图失衡,过于小气,也会造成不流畅大派的视觉效应。比如有幅荷花图,整体颜色、构思、积墨均好,只是下面的鹭鸶太小,若把两只鹭鸶放大两倍,效果就出来了。整幅画立马拉升两个档次。

中国画和外国画属两种不同的精神理念。中国画绘的是修为,静水深流,支撑其内涵的大多是知识储备与心性修炼。中国人中庸,不冒险,融于俗世,按部就班地生活。而艺术的主要功能恰恰是避世,避世最好的方法,是修。

修养到一定时,技法随心所欲,也是艺术家成熟的表现。从有法到无法,挥洒自如。似写作的返璞归真,这种归真,非初始的寡淡,而是知识见解积攒到一定时的袖里乾坤,坐看云起云落。

中国人善于钻营日常,喜欢安逸,大家皆是,是种普遍现象。艺术是件奢侈之事,作者能在安逸中寻求孤独的欣慰,于有限范围追求内心自由,已属不错。此乃传统文化所决定的。

外国画大多绘的是激情,内心的震颤,命与血的喷洒。忧郁、奔放、哀愁,注重情绪表达。绘者的生活便是其画作,啥样生活,决定啥样画作。有口面包,活着能画就好。画,即其全部,有牺牲之美。梵高、列维坦、席勒均是,他们很少按常理出牌,拼命抗拒世俗,不婚不育,三十多岁便离世了。生活的残缺,由画笔弥补;也因绘画,让生活更不完整。他们身上除了天才因素,还有不可停歇的热情。肉身往往不重要,所以其画作,多半是滚烫的,即便忧郁,也有一双炙热闪光的眸子在画后窥视,也因此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罗马尼亚巴巴的画,气势压人,稳重浑厚,大多表达人类心理深层次的苦难,无奈的叹息,以及对人物顽强精神的歌颂。渺茫的眼神,忍耐的极限,哲学上的不可知,其境界少有,是真正的大师级人物。画作充分概括人的精神气质,笔下人物不真实,不清楚,只是一种意象。非假人,是另种活着的生命,一看便晓得是艺术,非相机所能猎获。没情感,便没真实的东西,没真实的东西必假,属毫无意义的空壳。

珂勒惠支的战争图景,母亲、孩子,对人物的深刻同情,内心的苦痛挣扎,均表现得淋漓尽致。历史是辉煌的也是鲜明疼痛的。但绝非植入符号,便能代表历史。

艺术的本质乃精神寄托,作品能代表作者思想与情感便完事,其它次要。作为视觉艺术再现,乐趣便在于再现过程,表达达意且充分即成安慰济。任何物件摆放位置不同,含意不同。艺术很简单,作为观尝物失去它的实用价值,即所谓艺术。
    艺术的功能大体两种,一、自慰;二、传世。写作如是,大多数创作者停留在第一层面,而后者由时间定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