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菡萏的头像

菡萏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8/24
分享

红楼梦的石相与色相

曹雪芹很有意思,自始至终强调自己与众不同。出场便说,女娲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无非透露这些石非寻常石,是娲皇炼过的,意在与普通石拉开距离。长得也不同,是五彩的,故拍《红楼梦》电视剧与纪录片用的灰石头是不准确的。人家是有颜色的,书中虽没明言,但娲皇传说中讲得清楚,炼的五色石。以现在的说法,叫渐变或透色,是一种很漂亮的石头。天也不可能时时灰暗,在阳光照射下,五彩斑斓才对,即透明石。

相传炼石之材,取自五色土,青、黄、赤、白、黑,借太阳神火炼就。在古代,五色土大多用于立社、封禅等重大仪式。五色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代表它的颜色,也代表方位。“五行之气,在天为气,在地化形,在人为音。”意思是说五行在天上是风、热、湿、燥、寒,五种运行的气体。行,即运动。在地化作五种实物,木、火、土、金、水,也叫五材,是构建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五行相生相克,映到人体,对应五脏、五官等。囊括了天地大宇宙与人之小宇宙的运转。女娲用彼之才补彼之天,再合适不过。也有人说补天之石,由五彩碎石炼就,这里不做深究。

此石到底长何样?书中也说得明白,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高经指上下距离,方经指前后左右,即一圈总长。四个面,一面六丈。此石为高十二丈,各面宽六丈的长方体。一丈等于3.33米,十二丈为39.96米。等同现今十几层楼那么高。不能说大,也不算小,太小无法补天。天辽阔,即便哪儿漏一个窟窿,那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得“嗖嗖嗖”补上去。

十二这个数字也很有意思,为顶数,亦满数,属上天赐予之数。十二星座、十二月份、十二生肖,人体的十二根肋骨等。十二与人类计时与历法息息相关,比九和十大,寓意众,或轮回。脂砚斋在高经十二丈处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处又批:“照应副十二钗。”意在指众女性,而非局限某个具体女子。故此石是有棱有角的长方体五彩巨石,像一枚放大无数倍的印章,抑或现今高耸入云的高楼。与不规则的普通石,在形状、颜色上均有差异,否则便不是娲皇练过的。

即便十二丈对应十二月份,二十四丈指二十四节气,也无非申明天人合一的理念。曹雪芹做了延伸,用十二、二十四代替女子。女人才是时间、节气及万物之灵,也就不难理解,黛玉为何自称草木之人。

有人说不可当真,明清小说善用此技,用神话开篇,《红楼梦》只不过承袭旧习。我倒认为是作者深思熟虑、煞费苦心的结果。杜撰也好,臆想也罢,皆作者旨意,这便是其构想。尽管《封神榜》里有石人,《西游记》里有石猴,但都不如《红楼梦》里的宝玉来得情深意切,意境高远。曹雪芹善在旧典上,生发自己。

思想之真,很难具象,是幻,是梦,所以叫《红楼梦》。书中的现实场景,指贾府,此石投胎处。但针对原型,又是一假。所以《红楼梦》真真假假。而主观之真与客观之真,哪个更真?

这也是曹雪芹喜欢虚像实化的原因,把形而上的东西,予以样貌,用具体形式展现。他觉得人生荒唐,便起名大荒山,像座荒山。青埂峰,一座山峰,情乃山峰。无稽崖,一个山崖,欲望之崖。他布了一个迷魂阵,一个大局,一个大背景,把那块无法补天之石,安插进去。故那石也是一种精神的外化形式。

三万六千五百块巨石都干大事去了,独一块,落寞孤单,日夜悲号。不得志,便哭,也没伴,只得默默修炼,便有了第二层锻炼。可见孤独是思考的前提,进步的催化剂。余下之石,看似失落,其实不然,与那些补天石又不同。娲皇炼过,自己又风餐露宿,千锤百炼,遂灵性已通,能口吐人言,即具备了人的部分功能与特征,看似无大用,却又进化了一步。

女娲一炼,自己又一炼,等同双重锻炼。比那些补天之石,自是强了许多。

人家上天,它落地,此乃两条路径。三万六千五百块对应百年天数,大材也,可做百年大计看。那些石为万物遮风挡雨去了,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仍属物质之石。而此石进入人世,写了《石头记》,是人,也是石,姑且叫人石。人是什么?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动物,而它是具有思想感情的石头。

物质之石与精神之石才是它们的分水岭,相信也是曹雪芹要表达的。《石头记》一书能否超越千年,时间会给予答案。

曹雪芹先生设计的大荒山、无稽崖、情埂峰,到底有没有?无疑是杜撰的幻境,根本没有。属精神实化。进而说明,精神悬于天地之间,悬于理想世界与现实社会中间。“情根”这座山峰,也不是谁都能攀登的,情乃险峻之物。崖,无稽崖,荒唐无稽的悬崖,崖下是滚滚红尘,红尘即断崖,太多诱惑。一高峰,一深谷,像坐过山车,精神与现实互为参映。情感的高峰,等同现实深谷。书上所叙之事,便于此深谷演绎。山也荒唐,崖也无稽,这尘世本无可留恋之处,却让万万人着迷。

若说,书中情节多少能与现实生活对榫,那么作为虚像之石,只是一个精神地标或参照。

石头本就了不起,自然万物,谁也熬不过石头,是构建地球的主宰。地表上的动植物,皆靠其支撑。青埂峰所余之石,升华为人,只是未脱石胎,不能像绛珠草那般修成人体。也并非有人之外貌,方为人,要么如何有“披着人皮”一说。外形与思维相比,孰重孰轻?

这块聪明,能口吐人言之石,因机缘,偶遇一僧一道,有了人间一历。与巨石凡心已炽相吻合的是神瑛侍者的凡心偶炙。

此石投胎前,首次亮相于士隐梦中。没等士隐看清,便被僧道一把夺过。此之前,僧道曾嫌巨石粗鄙,为好携带,也为世人能高看一眼,用障眼法,将其易容成一块莹洁美玉。并嵌上字,实乃幻象,目的是投世人所好,骗人而已。不能识之因,是世人悟性不够。真正模样仍是石。谁识得?唯黛玉,故他俩合得来。甄士隐对应的人物是贾雨村。啥叫甄士隐,即真事隐去,与贾雨村皆有假之意。两个人物对着写,士隐散淡,闭门休竹种花;雨村功利,革职复职。两者互为交集,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甄士隐,身上有宝玉的影像,属宝玉晚年写照。

此石修炼不够,未成人形,不能单独投胎,遂乔装打扮一番,借助神瑛侍者肉体入世,成其口衔之物。随人投胎的益处,是主人所到之处,它都能去。

书中说,后人曾云:“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真境界,乃幽旷的精神世界。意思是说,女娲炼石已够荒唐,混入俗世,披了层华丽外衣,失去了往昔的清幽之境。世人眼中的玉,只不过是一个臭皮囊,内里还是石。红尘盛景,大荒而已,繁华落尽皆悲怆。金呀玉呀,人类所倚重之物,皆虚幻。臭皮囊,指披了玉的外表,易容后的摸样。为何说后人云,即当事者深陷迷津。

什么是胎带的?胎带乃骨中之物。而宝玉胎带了此玉,即这块巨石。石性是胎带的,精神品格是胎带的,很难改变。作者自称顽石,顽固不化的石头,不被当时价值观所接受的石头。

脂砚斋常唤作者石兄,作者便是这块无法补天,坠落人寰的顽石。那肉体宝玉到底是众人口中的宝玉,还是石兄呢?兼而有之,他是石兄,而在世人眼里,却是“宝玉”,表、里被严重割裂。

此石主人乃贾宝玉,它融入贾宝玉生命,作为思维存在,比贾宝玉的耳朵、鼻子、眼睛,还重要。宝玉属“双人”共存,一个神瑛侍者的下凡肉胎,一个不具备人形的石人。此石人,与人脑中传统意义定义的石人不同。而是外形石状,内里具备人之品格的石人。

第三回,石头正式登场。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宝玉项上挂着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莹洁美玉。黛玉初见通灵玉,便引起宝玉第一次砸玉。宝玉见黛玉如此灵秀之人竟没玉,不免大惑不解。这块玉大家都当宝,宝玉却不想要。他那时年幼,尚不识石,亦以为是玉。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通灵玉第二次现身,由宝钗眼中所出:“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所描绘之物,即大荒山青埂峰下,这块顽石的人间幻相,有鸟蛋那样大,是五彩的,像天边的云霞,呈绛红色。属大石头缩小版,颜色并无多大变化,变的是润度与体积。故电视剧里那块翡翠色的通灵玉是不对的。为何由宝钗眼中所出,而非别人?实乃作者有意引“金”出洞。金,即俗世观念。也说明宝钗眼拙,只见假,不识真;只见外,不识内。《红楼梦》旨在作者品质与世俗观念的严重对撞与撕裂。

世俗的目光看到的是玉,若看到的是块大石头,还会有金吗?玉乃世俗目光界定,带有主观性。金麒麟和金锁应运而生,但皆与此石没关系。所以“金玉良缘”是个玩笑,纯粹俗世臆想,强扭的瓜。

袭人从宝玉项上摘下通灵玉,用自己的帕子包好,塞在褥下,免得翌日戴着冰凉,足见珍视。贾母也说是命根子。的确是人们眼中的命根子。玉,官阶,王字加一点。前些年,我解读宝钗,曾说过“金玉良缘”,即官商联姻,俗世的美满婚姻。石亦命根子,宝玉自己的命根子,皆命根子,怎奈出发点不同。

通灵玉第四次现身,是在十四回秦可卿出殡路上,北静王赞宝玉果然如宝似玉,又问衔的宝贝在哪儿?宝玉听后,从衣内取出。北静王接过细看,念了上面的字,问灵验否?贾政回说还没试过。可见此玉著名。

十九回,袭人回家探母,宝玉偷跑到她家,通灵玉在袭人众姐妹手中一阅,即在民间走了一遭。

二十五回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魇,此玉救了他俩性命,第六次出场。

第七次露面在二十九回,贾府众人去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把宝玉身上的玉请下来,拿去给自己的道友和徒子徒孙们观摩,进而引出金麒麟,此玉在寺庙又巡演了一番。

同回,宝玉、黛玉因张道士提亲,回来后,互相试探,引起争吵,宝玉又砸玉。

至此,这块玉游历甚广,先是在闺阁,黛玉、宝钗手里一阅。继而在王爷手中、民间,以及寺庙逛了一圈。即闺阁,上层社会,下层社会,寺庙,它都去了,且有互动,也算见识广博。大家一直当稀罕物,当成宝玉,它骗了一众人。所以脂批说,“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三天卖不出一个真,一天卖出三千假。”此乃书眼,亦当时社会写真。

那通灵玉,是玉是石重要吗?当然,是石便是“木石前盟”,即本来面目,自然状态;是玉,便是“金玉良缘”,俗世希望的状态。盟,契约,彼此心甘情愿所托。怎奈到了人世,受世俗制约,未能如愿。“木石前盟”大自然的深切关怀。大眼界,大视野,与宇宙万物相契。“金玉良缘”只局限人类的运作与思维。哪个更广阔?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小分支。

从通灵玉露面,黛玉进府,宝玉砸玉再至砸玉,宝玉对口衔之玉,一直是抵触的。可惜没人能识得,世人对其本质,也没多大兴趣。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方是主旨。

坚守自己,还是接受塑造,是宝玉纠结的。宝玉能识得自身石性,认清自己,已是三十六回。之前他骂禄蠹、焚书,再至梦中喊出“木石前盟”,认知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自此,“金玉良缘”方告一段落。这个石性,也并非单指“木石前盟”,而是宁折不弯的自然本性,对社会的抗拒。所以书中一再说他喜欢在女孩堆里混,这也是他躲进大观园的原因。他与女性腻在一起,非好色,而是女孩不接触外界,闺阁尚干净。

作者的痛苦与血泪,是自身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悖产生的孤独感和被抛弃感所致。

游历完,石归荒山,现出原形。所不同的,石头本身光溜溜的,回来后,却刻满文字,成了一名记录者。

且吟道:“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一切散去,又经几世几劫,依旧保持石形。偶遇空空道人,才又有了一段机缘,始成书。未修成人体之因,是执意坚守,还是惠性不够?我相信大抵是前者。

肉体的宝玉死了,而挂在脖上的“宝玉”却得到永生。这便是思想不死的见证。

有朋友说,《红楼梦》非常诡异,字刻石上,岂非墓碑?可以肯定的是,所谓《石头记》,便是一篇长长的碑文。青埂峰便是坟包,情根的坟包,埋葬着一个家族,一群青春美丽的少女,甚至是一个时代。

果戈理曾说:“城市是一本石头的大书,每个时代都留下光辉的一页。”南京,也称石头城。石头代表城市,城市代表人类。人类最早的房屋,便由石头垒建。

石头成了一个巨大墓碑,其作用便是墓碑,这是其最后定位。人家补天,建设天屋,为活着的人遮风挡雨;它作为墓碑,为死去之人构冢;人家成为栋梁之材,他当码字匠,这便是区别。而此石即曹雪芹本人,顽固不化的一个书写者。宝玉为何叫绛洞花王,实乃祭奠那些美丽的青春少女。此之前,黛玉已做了预演——吟唱《葬花吟》和设计香冢。

曹雪芹高山远瞩,写了此碑文,也下了一盘大棋。能说剿灭扼杀那些纯美女性的社会,是个好社会,好时代吗?当然不是。从而也明确了石头的含义,首先是墓碑,有悼亡之意,我们读《石头记》便是在读坟包里的故事。其次,它用不属于人类的视角,客观无声地见证记载了一切。石头作为里面的隐形人,无处不在。

真实情景,石并不存在,只是作者勾连的意象,所以宝玉这个人物,是曹雪芹混淆成人与少年视角、富贵与落魄,所置换的情景。

顽石,顽固不化,不被外物所惑,所以常人不解其行径。

真的很荒唐,甄士隐搭济贾雨村,一真一假,一腔热血,救助的却是一个坏人。生的甄英莲,真是可怜。那条街,十里街,足够长,却是势利街。仁清巷,人情巷,人情社会,并非法治社会。葫芦案,糊涂案。有清明吗?没有。有恩情吗?没有。但名字皆光鲜体面,比如仁清,比如葫芦,葫芦是福,对甄家其实是祸。曹雪芹善用反讽。

娶的是封肃的女儿,即风俗的女儿,延续旧习,社会俗成。封,风俗;封,封闭。滚滚红尘,铜墙铁壁也。旁边是葫芦庙,即糊涂庙,没清白事,这便是当时的社会缩影。所谓风俗的女儿,便是薛宝钗。贾宝玉实是甄士隐。而风俗的女儿,必将延续旧俗,尽管贤淑,与甄士隐依旧志不同,道不合。

平儿曾说:“有一年良儿偷玉,刚冷了一二年间,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可见,玉也好,金也罢,在世人眼中都是宝,都会被惦记。草木、石头,廉价多了。什么是宝?宝玉梦里说过,俺只要“木石前盟”,所以得看在谁眼里。贾宝玉,一个有大自然情怀的人。

其实,石也好,玉也罢,皆作者杜撰。道具而已,属思想物化。石,自己的思想;玉,世人的看法。

人家觉其是玉,便要用金来配,金,金钱,皇商也。世人取其外,误以为是玉,并不理解他的理想与行为举止。只有宝玉明白自己是块顽石,一生都在与世俗作斗争,而他人偏偏用社会的模子去套他。其中也包括宝钗、湘云,所以他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此乃他烧书之因,把责任归咎古人,道德源头,并不真正怪罪宝钗、湘云。他用了一个“染”字,这个染来自外界,也有文化传承。而外界指“国贼禄鬼”,宝钗湘云被洗了脑。所以宝玉即使躲进大观园这样的女儿国,也没能避开外面的滔天浊浪。所以他说辜负了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即辜负了大自然的美德,而非人类社会界定的道德。这也是其爱重自然之因。

宝玉和女孩在一起时,便快活;面对雨村之流,谈经济仕途,便痛苦。经济,赚钱;仕途,当官。作者一再自嘲,包括那两首明贬暗褒的《西江月》,“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纨绔、膏粱,当然不会像宝玉。此乃世人嘲讽,不可当真。批者也一再说自己是一个废人,即多余的人。而作者真的没用吗?《红楼梦》对后世没用吗?曹雪芹写的《废艺斋集稿》对盲人,对社会底层没用吗?他在西山行医,对当地百姓没用吗?他的一生只对权贵没用,对辅国治民、振兴家业没用。对历史,对老百姓,对艺术,对自己都有用。世人希望的,并非其理想。尽管宝玉具备那种潜能,但非所愿。纨袴膏粱倒是愿意做,所以他们不可能像宝玉,也像不成。他的反叛是彻底的,“古今不肖无双”,多么顽固,也见其目光新锐。

你会发现,作者写这本书,基本上用俗世目光切入,褒宝钗,贬宝玉。所以一再提醒读者,反着看,留心背后的故事。

读者也没必要纠结一些问题,不孝,无非不想当官;在女人堆里混,避世而已。那宝玉到底是个什么人?书中第二回说得明白,即陶潜、阮籍、嵇康、刘伶一派人物,不大仁,也不大恶,是个具有艺术气质,寻求个性解放的自然人。何谓大仁大恶,在历史上也常常纠结说不清。

《红楼梦》的基调是红色的。红色,血之象征,杜鹃沥血,故黛玉的丫鬟叫紫鹃。石头有了血,便有了温度,方能进化,有了高级感。玉并不贵重,情感的热度方珍贵。神瑛侍者,病玉,赤瑕宫亦红色,赤瑕宫对应宝玉原书斋“绛芸轩”,宝玉在大观园的寓所叫“怡红院”,皆带红字。红,亦指女儿,曹雪芹的书房叫“悼红轩”。此三处寓所,皆围绕红,一步步递进,一步步凄凉。“绛芸轩”的芸,是一种植物,有香气,也有芸芸众生之意。而从“怡”到“悼”,本就是从快乐至毁灭的悲剧过程。

曹雪芹是宝玉的艺术原型,这是我一直坚认的。神瑛侍者便是宝玉,他前世浇灌的绛珠草,乃黛玉前身。只不过黛玉作为人体,可以报恩,用眼泪找平。

若用颜色划分,黛玉前期也有红色基因,降珠,红色的眼泪,血之泪。我曾言她是绿色的,概其幽。其实,她也属黑色。黛玉,西方黑色之石,理想中的石头。东方,人类所居之地并没有,当然此乃书中所言。据传此石在北京西山附近曾存在,可蘸水画眉。所以《红楼梦》依旧是艺术化的小说,拿来主义,诸般场景,皆为作者主旨服务。

若用一天的时间划分宝玉、黛玉、宝钗。那黛玉是黑色的,宝钗是白色的,宝玉是红色。红色温暖,热血肝胆,故宝玉是绛洞花王,统领众女儿。绛,红色,宝玉和黛玉皆有绛色。石头都能有温度,以此衬托当时社会的冰冷。

宝玉无非是朝霞与夕阳的渐变时刻,多层次表达,残阳如血,有希望,有落寞,像极了他的为人。而黛玉是漫长的黑夜,是失眠,是沉静,是思考。黑夜如缎,丝滑悲苦,当然也有对光明的崇敬与向往。而白天是正统的,阳光照耀,一切都正确,也代表世俗,忙于交集交际。没有哪个朝代认为自己当时所秉持的思想有问题。

宝玉的红,在书中随处可见。而黛玉的黑色石,显然没补天石那么大,是女人用来画眉的,小至妆容,属女性之石。眉目传情,贴近人类情感,亦彰显自我。

我们再回至五行。顽石是用五色土炼的。曹雪芹塑造人物,非常用心,他深谙五行八卦。前面说了“五行在天为气,在地化形,形气相感化生万物。”五行,也叫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金,敛聚。木,生长。水,浸润。火,破灭。土,融合。

天上的风、热、湿、燥、寒,对应地下的木、火、土、金、水。即风木、热火、湿土、燥金、寒水也。

风对木,所以春风一吹,草木复苏;秋风一煞,草木凋零。热对火,乃温度。湿即土,土地湿润,万物生长。燥即金,也就不难理解,天气干燥,叶子便黄了。宝钗体燥,需冷香丸来压,她挂着金锁,明显是金的代表。寒对水,除温泉,水的温度一般低于自然界,所以叫寒塘,把众儿女比作水做的骨肉,寓意清澈,亦命运寒冷。

黛玉为木,绛珠草。“木主仁,性直,情和,味酸,色青。丰姿秀丽,骨骼修长,手足细腻,口尖发美,为人有博爱恻隐之心,慈祥恺悌之意,清高慷慨,质朴无伪。”这些特点,在黛玉身上都能找到。用五行定义木,在天为风,在味为酸,在色为青,在体为筋,在窍为目,还为肝、为胆、为呼、为东、为生、为春等。简直太美了,就不难理解,曹雪芹为何设了木石前盟这一思想主题。黛玉看起来冷,却是多姿多彩的春天!

宝玉为火。赤,即红,有赤诚之意。对应人体为脉,血脉也。为心、为笑、为忧、为舌、为苦,像不像又喜又忧,疯疯傻傻的宝玉。火,又意味着破灭,一切均将结束。

宝钗为金。金,金属,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肺,在体为皮毛,在味为辛。燥,亦有清洁肃穆之意,宝钗房中雪洞一般;她也常作诗,自譬洁白。金为白、为欬、为辛,为西。这些特征,又似不似宝钗。肺金,宝钗得的便是哮喘病。金对应的颜色是白,白囚,囚禁自己。金贵重,但无蓬勃的生命,所以金,敛聚;木,生长。这便是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聚敛便沉稳,生长便自由。且与黛玉在方位上一东,一西。宝钗看着热,实是冬日写照。且宝钗说的大道理,实是那个社会的皮毛,没个人情感与灵魂在场。葬花就不同了。

众女儿为水。水为黑、为寒、为人体的骨。宝玉把女孩比作水做的骨肉,你能说宝玉是胡说八道吗?为耳,聪明;为咸,泪多。也对应疾病和死亡,与《红楼梦》皆对榫。

五行映到人身上,又对应各种情绪——喜怒忧悲恐。对应颜色为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对应五脏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也就是说五行对应人之五体、五脏、五声、五变、五味等。五变,即引起的变动。在声为呼、为笑、为歌、为哭、为呻;在体为筋、为脉、为肉、为皮毛、为骨;在窍则为目、为舌、为口、为鼻、为耳;在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木对酸,也就不难理解,黛玉为何有时是酸的。

曹雪芹代表红色,有火之意,但又加入石性。石不在五行之中,却由五行炼得。作者是不是想升华一步,融会五行,又跳出五行,似他说妙玉那样,是世人意想不到之人,畸人,多余的人呢?

人活着,可用物质、精神两方面概括。文学提供审美,提供认知,提供精神营养。否则,极易陷入物质漩涡。

曹雪芹长了后眼睛,看到了当时社会扭曲陈腐的一面,且写了出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看其对这个世界贡献了什么?没光亮,积极的思想,几乎等同白纸。所以几百年才出现几部好书,余者皆随从,更确切地说,是自慰,对自己意义宏大,对社会并无多大意义。

曹雪芹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以示清澈。其实,他想说的是,男人如石,这是其理想状态。所谓烂泥扶不上墙,是贾珍贾琏贾蓉之流。不理想的状态是男人是“禄蠹”,拿俸禄的虫子,女人是鱼眼睛。

《红楼梦》里的男人,多半不成器。这个不成器,非指事业,荣宁两府的男人几乎都有官阶。无官,花钱都得挂一个,贾蓉、贾琏皆是,但都没有高规格人生。何谓高规格人生,便是对生命的关照体贴。

为什么没有,是他们出生就没有吗?肯定不是。一张白纸,靠墨熏染,乃当时主流思想,传统观念所致。如果人人能思考,能反省,便不叫先驱。曹雪芹为何没同流合污,便是因其有石性,先天锻炼抵抗了后世诱惑。那块石,可以看作是提前植入的芯片。

红楼梦的结构非常松散,吃喝拉撒睡,外带唱戏听曲游园,穿插着小打小闹的爱情。若认为是一部为贵族生活立传的富贵书,或小资情调的爱情书,便大错特错。以现在的话说叫城市题材,城市题材具备信息量大浩大,视野开阔,元素多样等特点。为什么说大城市是花花世界,《海上花》里的二宝和赵朴斋从乡下来到大上海,便不想回去了。朴斋拉洋车,二宝当妓女,毒害一步步,漫不经心沉沦着。城市足够精彩,足够糜烂,足够诱惑,也足够文化。乡村,可以厚重,但单一。

红楼的精髓在于缝隙里的闲笔。官吏的升迁下野复职贪污,这些大起大落,决定家庭命运,惊涛骇浪的事件皆隐其中。家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亦在谈笑间。富家的尴尬,贫家的坚窘,皆轻描淡写。就像鲁迅说的,纸缝里写着“吃人”二字。

所以不能被其轻松的表象所迷惑。

《石头记》,一部大书,作者自譬石头。“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一场盛大的葬礼。

总而言之,那娲皇练就的多余之石,在大荒山,是一块长方体的五彩巨石。混迹人间,幻化成美玉,返回荒山,变成一块带字的巨大墓碑。这石原是无用的,有用后,便是墓碑。它不接受塑造,从大自然进入人世,又返回大自然,这是作者设计的一条大线。另一条线是世人把石头当“宝玉”,上演了望子成龙、金玉良缘一系列闹剧。《红楼梦》,尘世一梦,也是一篇长长诔文。

至于颜色,他是不变的红色,映照黑暗,悼念众女儿。

发《滇池》2023年6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