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民间流传着真三国假西游之说。而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所撰写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小说重点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但《三国演义》终究是小说,七分实三分虚,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假历史被人误以为是真实历史。而真实历史三国时期的孟达却有其人。
孟达东汉末扶风郡(治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在三国时,最早是刘璋的手下一名干将,由于混得不好,于是联合法正、张松一起吃里扒外,引刘备进西川,夺走了自己老主子的地盘,因此成为刘备的重要将领。因为在奇袭荆州之战时没有发兵救关羽,触怒刘备,恐刘备报复畏罪投靠曹操。
曹操死后,孟达得到了曹丕赏识并重用。曹丕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交由孟达统管。
曹丕死后,曹叡继位,并不十分喜欢他。他在魏国的几个好朋友也相继死去,他和同事申仪的关系闹僵,此时诸葛亮又暗中诱降, 孟达欲叛魏投蜀被申仪告密。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太和二年(228) “春正月,宣王(司马懿)破新城(上庸,今湖北竹山县)斩达,传其首。”其后遂“焚其首与洛阳四达之衢” (见《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既然孟达被斩之后,传首京师,又被焚于四达之衢,如何会葬于旬阳呢?
然而,旬阳的孟达墓的确是千百年前为孟达所筑之墓。
据《晋书·宣帝纪》载,魏骠骑将军司马懿进讨孟达之时, “吴、蜀各遣其将至西城安桥、木兰寨以救达。”安桥在今安康市附近,木兰寨在今旬阳县城东南一公里处的旬河口。是否蜀军东下援救孟达受阻,行至木兰寨闻知孟达被斩,遂筑此墓而还?那么高踞汉江北岸的孟达墓中是否有孟达骸骨或衣冠,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谜。
千百年来,史学家对孟达的定论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即曹魏统治的中原地区)”;二是“反复无常,大节有亏”。张沛先生曾写《孟达其人》一文,谓孟达“虽才能出众,仪姿雄伟,然反复无常,大节有亏,故千载以来,多为世人所不齿。笔者也非常赞同张沛先生对孟达的中庸评定。
其实在现代看来, 人们对孟达的评定以及孟达墓里有没有孟达的骨骸或物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一段历史能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丑与恶,一段历史能记载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是与非、对与错,它代表了三国时期历史一个符号,给后来人以惊醒、提示和借鉴。
三国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在我国乃至全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孟达作为三国时期的悲剧人物,虽然他的人品行为为世人所不齿,但他与其相对应的历史事件与旬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对旬阳来说,意义非凡,也给这座秦巴一隅的山城投上了一层厚重而神秘的历史人文气息。
2019年6月23日我专程来到了孟达墓。
孟达墓位于县城东临岩寺旁,呈覆斗形,封土高约3米,周长约10米,据传为衣冠冢,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传说,孟达墓上的封土,千百年来不断上涨,令旬阳人非常恐慌,怕高涨了“武气”,压制了旬阳的“文运”。于是在
清光绪年间在墓丘侧,建起了文星塔一座,高约八米,六角五级砖石结构,“面涂白灰,墨勾砖缝”,以压制孟达墓。
站在孟达墓前,从临岩寺传来的钟声,沉闷而又悠扬,久久回荡在塔前墓后 ,给人以无限的沉思,那高矗 的文星塔和孟达墓无言地昭示着那段遥远的历史。
俯瞰浩荡东流的汉江,瞭望碧波荡漾的旬河,看看苍翠青黛的群山,再看看美丽如画的太极城,不由人感叹:天地间,唯江山不老;人世间,唯梦想不灭!华夏儿女用五千年来的民族智慧和勤劳勇敢,如滚滚东流的汉江,勇往直前,正实现着一个个宏大而美丽的梦想!
旬阳就是人们梦想里一个神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