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他是北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关键人物。没有他,一个三百多年的大宋王朝也许无法出现。赵匡胤称帝后,他当了十年开国宰相,史上称他为“中国古代十大宰相之一”。他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留下治政的美名。
赵普是幽州(今北京)人,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并且15岁时就随他父亲逃难到常山(今河北正定)。21岁时又逃难到洛阳,才算安定下来。正因为年轻时候,天天在逃难,所以没有正规地上过学,书也读得很少。他在各地诸侯的幕府中,混了十五年的编制外幕僚。33岁时才遇到贵人刘词,他是永兴军(今西安)的地方长官。
公元955年秋天,刘词临死前把赵普推荐给中央政府,中央就任命他为滁州的军事判官。来到滁州,赵普遇到卧病在床的老人赵弘毅。他有两个儿子,赵匡胤和赵匡义,他们都奉周世宗(后周皇帝)之命在淮南打仗,所以就由赵普来为赵弘毅老人侍奉汤药。赵匡胤回滁州时,见到赵普,一方感谢他的服侍老爸之恩,另方感觉赵普这个人让他“悦之、奇之”,其不凡之处大大地使他另眼相看。于是,赵匡胤与赵普就结拜兄弟,从此,赵普入赵匡胤的幕府干了3年多的幕僚,一直干到40岁。
显德五年,公元959年,赵匡胤平定了淮南,立了大功,但他的上司张永德却未给他加赏,以吕馀庆为首的赵匡胤幕府的幕僚大为不平,群起抗义。这个消息传到周世宗的耳中,对赵匡胤非常不利。这时,赵普在赵匡胤的耳边嘀咕了几句,为他解决了困境,并为他获得升官的机会,升为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卫军总司令。
原来,赵普为赵匡胤设计的是变“误会”“机会”。他知道周世宗爱好文学,他就命人在京城的大街上,走过十几辆大车,大家都说赵匡胤不知拉回多少金银财宝?周世宗闻知就派人来查,一打开箱子全是书。他才明白赵匡胤要官是误会,原来是给他送书来了。
公元960年,契丹入侵,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抗敌。当部队来到陈桥驿的时候,突然发生兵变,赵匡胤造反了,马上有人将黄袍加在他的身上,要他称帝。
“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这出戏,完全是由赵普导演出来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契丹国史上,并无记载有出兵南方的异动。“契丹入侵”无疑是赵普编造出来的谣言,使赵匡胤有出师的理由,好调动军队,然后在陈桥驿,当赵匡胤酒后呼呼大唾的时候,他就导演“三逊三辞”的兵变大戏。
当士兵们跑到赵普的房间,要求立赵匡胤为天子时,赵曾斥之谓“忠心耿耿的太尉,是不会造反的。”命士兵们赶快散去,这是“一逊一辞”。士兵们又回来还要造反,赵普说,“北方军情紧急,还是等打完仗回来再造反吧!”这是“二逊二辞”。士兵们趁赵匡胤还未睡醒,把他扶到交椅上给他披上黄袍时,赵普要求士兵们要能不烧杀掠抢,他就答应。这是“三逊三辞”。士兵们给赵匡胤披上的黄袍,还是赵普事先准备好的。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发生了李筠叛军作乱事件。赵普奉命去镇压,他在军事上发挥了他的才华,便由一个右谏议大夫升为兵部侍郎。赵匡胤将军权、国事统统交他管理。有一天,宋太祖赵匡胤问计于赵普,有何办法让这些开国功臣,心甘情愿地交出兵权?赵普建议三个摸式由他选择,一为把他们统统杀掉。二为学唐太宗横式,建“凌烟阁”把他们供起来。三为兵不血刃模式,杯酒释兵权。宋太祖选择第三种模式,“杯酒释兵权”,让将军们主动交出兵权。
公元961年7月初,宋太祖把石守信、王审琦、苻秀卿、张承德、高怀德等几位大将留下来,聚一聚喝两杯小酒。当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他开始说了,“最近朕常失眠,害怕诸将领会学朕‘黄袍加身’。于是,想到汉高祖刘邦的诛杀功臣”话音未落,诸位大将立马跪倒在地,异口同声地说:“请陛下指示一条生路。”宋太祖赵匡胤接着说:“人生在世就是及时行乐嘛!你们如果不像现在这样带兵打仗这么辛苦的话,尽可以到地方上去,买上良田、美女,再给子孙留下一些田产。”翌日,这些大将纷纷上朝递上辞呈,告老还乡。
赵普为宋太祖处理完骄傲功臣的“杯酒释兵权”后,便成为宋朝开国宰相,其地位相当于西汉开国宰相萧何。他制定了一套治理国家的规章制度,并让宋太祖赵匡胤立“祖宗之法”,优待文人,不杀上书言事的文臣,这就是“丹书铁券”的由来。赵普每决大事,则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据史料记载,“赵普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论语》全书有四十篇)
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赵普,却在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由赵匡义改名)继位后即被免官。后来,宋太宗又请他出山,做了三年宰相。随后因他反对攻打辽国的《班师疏》奏章,他又被请离京。由于太子的请求,又让他回来当宰相。赵普在他71岁的时候,终于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