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隆中对策″的800年前,有过管仲的″祖庙对策",好像″祖庙对策"不如"隆中对策″有名,但却使齐桓公成就了春秋首霸的千秋伟业。
被誉为″春秋第一相"的历史人物管仲,他与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一样,都是诸子百家当中的人物,所以他也被称为″管子″。梁启超称管仲为″学术思想界一巨子",可见管仲不但是"春秋第一相″,而且更是学术思想界的″顶级大师″。也就是说,管仲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方法、从道到术的全能式人物。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时代、穿越古今。
管仲,名夷吾,字仲,安徽颖上县人。他是公元前645年去世,他活到78岁,所以推演他的出生,应该是生在公元前723年。管仲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是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管仲曾有″千古一叹″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子就是鲍叔牙,他是管仲的发小,也是安微颖上人。″管鲍之交″被称为″千古知音″是鲍叔牙推荐管仲给齐桓公,才做了齐国的宰相。有一幅对联曰:″交友交心,人生难得一知己。让金让相,天下至纯二楷模。″这说明鲍叔牙让相的故事。
当初,齐国两公子争位,管仲辅佐二公子纠,鲍叔牙辅佐三公子小白。管仲发箭射杀三公子小白,射中腰带带钩未死。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此时二公子纠遇害,鲍叔牙推荐管仲给齐桓公,当了齐国宰相。所以有人说,管仲是不忠不义之人。鲍叔牙却说管仲是做大事的人,他为国为民宁愿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
著名的″祖庙对策″,发生在管仲首见齐桓公的一座祖庙上。齐桓公一开口,就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社稷可定乎?″管仲直接点明了两条道路,″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齐桓公在这样一个重大问题面前,选择了退缩,不为管仲的劝说所动。管仲才觉得齐桓公原来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国君。
管仲就说:″我之所以不为您哥哥公子纠去死,我是想回来报效齐国,让齐国繁荣昌盛。但是现在看起来,您压根儿没这心思。这种情况下,您再让我拿齐国的俸禄,而不为您哥哥去殉节,我可不敢这样做人。″说完,转身就往门外走。齐桓公马上把他叫住,说:″回来、回来,有话慢慢说么!啊呀没办法,那我就勉为其难,努力去谋求一下称霸吧!″
齐桓公的心里,本来就有称霸的意思。但对管仲有顾虑、有担心,担心管仲会不会贪图荣华富貴,谋求自己的安乐生话?所以,他要进行试探。就是故意不同意你的主张,看看你着急到什么程度?而管仲必死的决心,改变了齐桓公对他的顾虑和担心。
管仲的″祖庙对策″,它不仅为齐国树立了未来四十年的发展目标,甚至可以说,也给齐国未来四百年的富强,奠定厚实的基础。管仲对齐桓公说,称霸是目标,而具体的方案要先从齐国的城乡做起。
管仲设计了一套,塔形的行政结构的方案。每五户成立一个行政单位,叫一轨。每十轨定为一里,一里就是五十户。每四里为一连,每十连为一乡,一乡二千户,行政长官叫乡良人。国都一共有二十一乡,齐桓公占了十一乡,其余十乡由高、国两位大夫各占五乡,这样齐桓公才有控制力量。管仲并不剥夺大夫们的既得利益,但封地上的很多工作,得按照国家的要求来,这就是管仲加强国家控制的方法之一。结果,大夫们的实际身份,悄悄地从原来的领主,转变成了官员,国家便有权可以撤换他的。为什么管仲的改革在当时取得了那么好的效果呢?因为它是一个因势利导的高明的方案。
齐桓公和管仲″祖庙对策″的一番谈话后,觉得管仲的方案靠谱,马上就想请管仲做齐国宰相。管仲的回答是″对不起,我干不了。″齐桓公问他:″为什么?″管仲说:“您听过'贱不能临贵′吗?我这个身份低贱之人,怎能当宰相?″齐桓公就封管仲为上卿,位列高、国两家之上。管仲又说:″您听过'贫不能使富'吗?我的爵位上去了,可是我是个穷人!″齐桓公一听有道理,马上把齐国市场上一年的租税全部赐给管仲,使他一夜之间成了大富豪。管仲再说:″您听过′疏不能制亲′吗?我跟您没有血缘关系,如何去动您的君亲国戚呢?齐桓公觉得也有道理,立即拜管仲为″仲父”,也就是″干爹″。国君管宰相叫干爹,可见齐桓公想称霸的愿望有多么的强烈!
孔子曰:″管仲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管仲是有智慧的人,″智慧″二字,智是智商,它偏重理性。智的提升主要依赖思考。″慧″是情商,它偏重感性。慧的提升主要依赖感情。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去形成系统的方案。慧是面对问题的心态,有助于树立必胜的信念。″智″者更重视规则,善于建设制度来统御行为。″慧″者更重感情,善于运用精神魅力来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