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沈周和祝枝山,虽不同时代,其诗、书、画,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倪瓒,他是元朝末年的著名画家,也是″元代诗人四大家″之一,其他三人是黄公望、王蒙、吴镇。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元蒙贵族统治中国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和南宋遣民的地位非常低下,而倪瓒恰好就兼具了这两种的身份。他在元朝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内心的抑郁苦闷下,写下这首散曲,抒发了他这时的心情。
《折桂令》一一元、倪瓒一一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到如何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集文学创作和多种表演成分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杂剧。而散曲体式和宋词相似,可以看作是一种新诗体。这首散曲《折桂令》开头写世代兴亡好像月亮的圆缺变换一样。山人家指作者自己。薇蕨指隐居者的粮食,典出″伯夷叔齐只食介薇″。天上的白云也有属于它自己的快乐。晚年的时候,倪瓒变卖了家产,带来书画,隐居在太湖,成了一名太湖隐士。
倪瓒的代表画作《紫艺山房图》,画中无人,如同他在《折桂令》中感概的那样,″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这种孤高或许也是他精神洁癖的一种表现吧!其实,他在生活上也养成洁癖的习惯,他曾把种的梧桐树,让仆人天天去擦干净,结果把梧桐树活生生地给洗死了。所以,他把鲜明的个性和孤高的气质,挥洒在他的作品当中。
沈周,他是明代大师级的文人,也是″明四家″之首,其他三家唐寅、文徵明、仇英。“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他不但擅长绘画,书法也自成一家,同时还是一位诗人。他有一首题画诗:″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格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沈周出生在苏州的一户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年长一些,地方长官就推荐他去做官,但他谢绝了。父亲死去以后,又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又婉谢了。他不仅自已不参加科举,还谢绝别人的推荐,算是文人中的一股清流了。
沈周早期的代表画作《草庵图》用笔严谨松秀,这种风格被称为″细沈″。晚年的代表画作《庐山高》和《溪山秋色图》,用笔粗犷厚重,这种风格被称为″粗沈″。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唐伯虎等人的画作。
祝枝山就是祝允明,因为他的右手比别人多一根手指,也就是″六指儿",所以别号叫′枝山″。他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据说五岁就能写大字,九岁就能作诗。只是在科场的路上非常不顺,举人考了五次才考中,进士考了七次也没有成功。多年的官场生涯让他看透了世事,最后″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语),就随自己所好,遵从自己的內心而生活。
祝枝山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写了一首诗歌,说明他要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向往隐居的传统。《危机》明、祝枝山“世途开步即危机,鱼解深潜鸟解飞。欲免虞罗惟一字,寻方千首不如归”。如何去化解危机?鱼知道深潜水底可以隐藏自己,鸟知道飞到高空更加安全。“虞罗″即″罗网″,如果你不想被罗网困住,那只有一个字的秘诀,灵验的方法千千万万,但是都不抵一个字″归″。
祝枝山,人长得特别丑,但是他的书法名气很大。他晚年贫穷潦倒,靠卖字维生。他的书法代表作草书立轴《乐志论》(今藏苏州博物馆),是东汉哲学家仲长统写的一篇辞赋,表达了生于乱世,渴求山水田园净土的隐逸情怀。它是一幅草书,酣畅淋漓、激越奔放。祝枝山的书法特别在意笔下功夫和内心修养的双重结合。
倪瓒、沈周和祝枝山三人的书法,是后人临摹的标准书帖。我因临摹过他们的书法,所以把他们三人的生平和诗画,合集介绍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