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小鸟归林。喧嚣一天的苏北水乡,开始开启寂静模式。忙碌一天的村民们,都各自回家准备吃晚饭。美丽而空旷的村部广场,悄无声息地开来一辆电瓶三轮车,从车上下来一个中年汉子,麻利地从后车厢搬下来几箱物件,一顿饭工夫,村部广场竖起了一面白灿灿的幕布,两只立在支架上的立体音箱,传出了悠扬动听的歌曲。村头几只大喇叭也跟着叫唤起来:“全体村民请注意,今晚镇三送工程来我村免费放露天电影,请大家吃好晚饭后前来观看!”这下,原本安静的水乡,一石激起千层浪,左邻右舍奔走相等告,不约而同走出家门,跑的跑,奔的奔,开车的开车,一路欢笑一路嬉闹朝村部涌来,一场精彩的露天电影,就在这希望的田野上如期上映!
看到熟悉的村民们如痴如醉的神情,谁都能看到,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满足感无不溢于言表。我家住县城,城东有个万彩国际大型商业综合体,那里有个横店电影城。早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可我从没光顾过。因为,我一直认为花上几十元看一场电影,不值,用老百姓的话说是败家子。
今年五一假期,女儿从上海回来,外孙女哭着闹着非要看网上炒得热乎乎的《西虹市首富》,女儿非拖我们两个老的一起去,没法就算跟着沾回光吧,年过半百头的我头一次当刘姥姥,其实心里仍舍不得花这几十元冤枉钱。结果是出人意料,一场电影改变了一种观念,豪华座椅,立体声,逼真画面。观看这影城电影绝对是一种享受。再有空闲,影城我会一定要来的!
显然,无论从那一方面讲,影城电影与露天电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悬殊十万八千里了。就连现在的露天电影与过去的露天电影比,也有天壤之别。其间发生的诸多囧事,虽然过去几十年了,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辰光,由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更没有网络。老百姓想看一场电影,总要盼望很久很久。全公社有42个大队,只有一个影剧场、一个农村电影队。影剧场虽说就在镇上,但因村民们出门全靠两条腿,加上那时齐是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白天去公社一趟都不容易,谁会看场电影找罪受,因此,公社影剧场基本是半年闲。而农村电影队下去放电影,只能靠一条木船一篙子一篙子撑下去。那时,放映片源也不丰富,要放映员跟公共汽车,到县城放映公司去取片。这就有了跑片的囧事。比如,同一影片正在影剧场放着,而农村电影队在放了加映片后,照计划此时影剧场的第一圈影片,应该有人风风火火送来了。可由于种种意外,常常掉链子。让观众一等半天看不上影片。有时干脆就是白等,原本一场电影要分二次看。
这第二个囧事,就是烧片。那时供电非常不正常,电影船上自配的发电机,由于电压不稳,一会儿电压高,一会儿电压低,像个犯嫌的孩子,放得好好的胶片,呜的一声就烧了,放映员只好停止放映,一摸就是半天,耐心地用胶布将烧断的胶片粘贴起来,继续放映。只不过,这一段精彩的画面,下一场再也看不到了。
说到这第三桩囧事,莫不过是踩地雷。大集体时代,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不像现在化肥当道,家家大搞积肥运动,村边地头遍布草泥塘。念书的孩子们,平时没东西玩,听说邻村有电影,常常结伴前往,此时草泥塘犹如一个个地雷,晚上一不小心就踩进去,轻则一脚又黑又臭的污泥,重则整个人成泥人,衣服全被污泥染脏。电影那是断断看不成,只得灰溜溜往家回,接受大人的打骂和惩罚。
最最尴尬的囧事,则要数到英雄跑白路。过去信息不通畅,多为口口相传,以讹传讹。某个小伙伴只要听说,几十里外某地今晚有露天电影,不问青红皂白,立马有鼻子有眼向大家通风报信,结果由于莫须有,或为天变推迟等原因,大家兴高采烈跑去,却是空欢喜一场。露天电影连个影儿也没有,小伙伴们只好垂头丧气返回,但又怕人笑话,别人问看了什么电影,就自嘲叫英雄跑白路。
悠悠岁月,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如今的露天电影,显然不再是儿事记忆中的那个露天电影,诸多囧事早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只有久久不能忘怀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