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小丹的头像

陈小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2
分享

为弘扬潮州优秀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

正值秋季开学,继续深造的我,应学校要求,观看《开学第一课》。里面,由教授讲述“铭记历史艰辛,不断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容。其中,我对“文化自信”,感悟最深。我所深造的西南财经大学,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建的光华大学。校名取自《卿云歌》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作为西南财大的一名学生,我从这所令我仰慕的高等学府的历史之中,看到了“文化自信”的辉光,同时,也坚定了我要为自己家乡潮州守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的家乡——潮州,更是凝聚数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有“宋城”之美誉。潮州的传统文化,是千年传承,深不可测,似苍天大树那般,底下根盘蒂结,上方枝繁叶茂。

对于古风的一切有着不可抗拒的我,无论文字、书籍、摆件,于我而言都有其深深的吸引。潮州传统文化中,与古风相关的何其多。特别是,非遗传承文化的手拉壶,更是结合着一切古风色彩。每一把壶,都塑造出不一样的造型,却又极具古风色彩,蕴含属于它特有的诗意。

我单位的桌上,放置一小型木架。木架上,摆放着从网上搜罗来的茶宠,清一色迷你手拉壶造型,有西施壶,贵妃壶,思婷壶,古钟壶……我虽对壶只是一知半解,但觉得它们自身赋有古远气息,所以深受其吸引。

当我还在迷恋这些小茶宠手拉壶时,机缘巧合下,一位朋友带我去到一间手拉壶工作室,拜访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锦全。吴大师一袭白色中式棉麻衬衣,黑色棉质布裤,脚踩一双老北京黑布鞋,他温和的语调,儒雅的谈吐,隐约间散发着阵阵纵横之风,与风雅之气。而更让我瞠目结舌的,乃吴大师工作室那十数个黄酸枝木雕柜子,里面摆满形态万千的手拉壶,以及大师的一摞摞在各地颁发的工艺大师荣誉称号证书和大师在国内外的作品展示、学术演讲的照片。

瞬间,我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写一篇关于大师手拉壶的文章。”素日里,我甚爱无事写作,毕竟,与文字相关元素,我都喜爱。但对于写作历程才刚开启不久的我,不敢肯定吴大师是否会愿意成为我笔下的人物。不曾想,吴大师一听,满口应允,且还特意取出他三把最富意义的得意之作:“圆梦”壶,“福到眼前”壶,“红头船”壶,为我提供素材。我将这三把壶,分别从各个角度拍了些照片,为后续写作能有更好的描述做准备。再详细询问吴大师制这三把壶的创意、内涵,以及它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且,还了解吴大师的祖上“清代祥记”之制壶历史,与吴大师在清华大学制壶的故事。

回去后,我便着手查阅潮州手拉壶相关书籍与资料,对手拉壶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再将吴大师的三把手拉壶从外观、创意、内涵进行细致描绘,配上吴大师的祖传制壶技艺,以及吴大师在清华研修班的学习经历。文章写得艰辛,毕竟涉及乃是我所不熟悉的领域。文章我自写出来后,便三番五次地请教那位对手拉壶颇有研究的朋友。他对我所描绘不足或者错误的地方指了出来,我也数易其稿。对于从不熬夜的我,甚至挑灯夜写,为的是能够更好展现吴大师之风采,手拉壶之底蕴。对于那把吴大师最为珍而重之的、代表着潮汕民众精神之光的“红头船”手拉壶,我更煞费苦心,甚至,还取得一位著名作家前辈的同意,将其一首《红头船》诗歌引入其中,增添风采。终于,这篇名为《一位工艺大师的壶里春秋》终于完稿,还有幸被刊登于潮州日报。

社会不断进步,但浓重的商业气氛,或许会玷污历史的纯朴,与永恒;古朴的青阶石巷,或许会积满粘稠的油渍;木质的阁楼,或许会丧失沁人的芳香;古老的小城,那静寂的一角,或许会被闹市的喧嚣所取代;而悠久的历史,或许会被快节奏的社会所洗刷。我们所要做的,是摒弃浮华,让经典与时代融合,传承文化精华,增强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作出贡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