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小丹的头像

陈小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31
分享

品茗观壶记

从古至今,品茗论道,乃人生一大乐事。烹茶的境界,受其茶叶、水质、炉火、器皿的影响,决定它的高度。古代的茶道,上至一瓣茶叶,下至烧火榄核,都甚为讲究。《红楼梦》里,妙玉之烹茶,便最为精致。茶叶、水质、炉火固然对茶的汤色及口感影响甚大,而沏茶的器皿,在我看来,更为关键。茶汤与菜肴,都讲究色香味的搭配,器皿,与口感及美观之间的微妙千丝万缕。这也正如潮州手拉朱泥壶,何以得到潮州爱茗人士的关注。

最近,应吴锦全老师之邀,有了一个赏玩手拉朱泥壶的机会,他是手拉朱泥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一眼相中了五把具备古风气息的手拉壶。神奇的是,我将这五把壶,按顺序进行排列之后,正好体现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开天辟地”壶—“华夏”壶—“礼”壶—“和”壶—“如意”壶。这五把壶,已然将天地尽入壶中,难怪,“壶小乾坤大”,确实不无道理!

我拿起“开天辟地”壶,细细端详。远古时期,盘古手持开天斧,将混沌的宇宙,劈开成为天与地。吴老师的这把“开天辟地”壶,壶身稍大,浑厚饱满,呈方圆状,与盘古高大魁梧之身躯不谋而合。壶柄,为一斧头造型,稍朝上;壶嘴呈凿状,较水平线;壶柄与壶嘴之间距离,好似盘古之左膀右臂,持斧取凿,成就开天辟地之势。壶盖设计不像其它壶盖,壶口略大,有天盖地之感,不作天衣无缝之形,是为契合盘古开天辟地后,天与地不再混沌一体之意。果然精妙!

拿起第二把壶,此壶命名“华夏”,妙哉,华夏文明已皆入此壶。底部与以往圆底不同,为三鼎足。壶身呈现鼎状,由大及小,由壶底向壶口顶端攀升。壶柄为椭圆手柄,壶嘴略短,两者呈水平线。壶盖为塔状,圆锥立体,从盖底直接延伸至壶钮。壶盖平坦,与壶口嵌合严密。

这把“华夏”壶,磅礴大气,整体以鼎入型,意为华夏大地鼎盛繁荣。底部三足,鼎足而立,河山稳定牢固。由底及盖逐步向顶峰攀升,形至壶钮顶端,平坦,意为华夏精神稳如泰山。

意犹未尽之余,我又开始了第三把壶—“礼”壶的观赏。这把壶与其它壶最大的不同,是同时配套了三盏茶杯。我脑中将“礼”字浮现,果然,三盏茶杯确为“礼”字左边部分的象形图。茶杯底窄口宽,线条硬朗,刚健有力。“礼”壶的壶的部分,则形似“礼”字右半部分。壶身呈圆锥状,壶底平而宽,逐渐向上缩窄。壶柄为耳形设计,壶嘴稍长,似狼毫龙须。洋洋盈耳,挥笔洒墨。壶盖锥顶状,上雕刻多圈横纹,或许,这与古文“礼”字右半部分之“豐”相得益彰,示意五谷丰登,年丰时稔。礼有传承文化之意,也为孔子儒家思想,以壶与杯配套入名,也彰显华夏民族的礼仪之邦,待客之道。

接着,我观赏吴老师的第四把壶。此壶命名为“和”,“和”是茶道的核心精神,更是潮州工夫茶之精髓所在。“和”,也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文明。“和”壶的壶身,扁圆,壶底向上至壶柄与壶嘴水平线处,雕刻千环横纹。《论语·子路》有云:和而不同。君子应和睦相处,却不应随便附和。千环向上延伸,从核心逐渐向四周慢慢散开,完美展现“和而不同”之意。壶柄为一圆环,壶嘴柔和流畅。壶盖小丘状,稳盖壶口,不留痕迹,和顺美好。

最后一把,便是“如意”壶。“如意”,为祥瑞之物,吴老师以“如意”入壶,特点鲜明,制工精巧,确为值得收藏之品。我一直觉得,灵芝形状与如意颇为相似。且,灵芝乃属珍贵食材,与“如意”之贵重程度不谋而合。此壶身饱满流畅,显得灵巧稳重。壶柄上端延伸出一把如意,下端以一支架撑住,宛如灵芝长于万年古树之上。壶盖与壶口嵌合完美,无缝衔接。不愧为大师匠制,大雅而深意无穷!

赏壶,方知壶中天地。赏壶之人如若到了一定境界,便会从壶之实用功能上升至精神层面。这一融合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品,饱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及艺术底蕴。一壶在手,是洗净世间铅华之后的温暖从容。壶中天地,坐拥自己的山河岁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