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秦末汉初战场的巨人。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将残暴的秦覆灭,为强大的汉奠定基础,即使,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却早已铭刻在历史长河里,留下各诸侯“膝行而至,莫敢仰视”的惊心动魄。
项羽的英雄史,时至今日,仍令多数人为之膜拜。他的兵法、谋略、武力值,对于时下任何领域,皆可融会贯通。他并非一股蛮力的莽夫,更不是激进的冲动派;同时,他更不可能是懦弱、妥协、言败之人。他爱憎分明,对当时秦制暴虐无道感到极度愤慨,也坚信自己能够将其推倒,产出新生细胞的重组。要改造,故而先了解。也,改造须从自己着手。
他深谙兵法、谋略在武力之上。天生的力大无穷,没有沉浸其中沾沾自喜,幸而也没有成为阻碍他更加强大的枷锁。一敌百、敌千、敌万,甚至敌十万、数十万,只有兵法,方可为之。
他招贤纳士,骨子里的傲气却不容许他人的超越。他希望有人协助,但他们只能是配角的位置。所有的场景,主角只能是自己,正如暮色星空,璀璨的那颗星。他不信任合作,因为在合作中,思想是一致的。如果他抱有任何主义的话,那是一种霸道的个人主义,正如他的名号——西楚霸王。
他积极乐观。推翻暴秦、衣锦还乡、重建楚国,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他绝非空想主义者,这一切都在他努力下实现。
与他有关的成语很多,都是他一生的战役创造出来的:“力能扛鼎”“破釜沉舟”“作壁上观”“四面楚歌”“江东父老”… …他的战绩像东升的太阳,迅速般光芒万丈。他出身于高贵的楚国王族,先代累世都是大将。如果没有遇上楚被秦灭那场变故,他估计会像祖辈那般当一名俊美的镇国将军。如果没有在城墙上被叔父拦截下来,早已不再有“项羽”存在。故此,这样的时代生存之下,他的国家观念非常强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然,他并非只是狭隘的英雄主义者,没有满足于自己的天生神力,反而看清兵法谋略才是统领局势的利器。他主张“上兵伐谋”,方可“以一敌万”。
他勇猛无比,智勇双全,昂长九尺白面绒须,如此少年英雄,自有美人相伴。初读那首《垓下歌》时,可感受到他那一刻的心境,与对虞姬的留恋。然而,多读几次,却细思极恐,开始怀疑他对虞姬的情意到底有多深。诗里面的一字一句,无不是对虞姬进行言语与精神打压,用现代语言表达,则是PUA。
“力拔山兮气盖世”,阐述与众不同的非凡魅力,是项羽走的第一步棋,说的也是实情,早已隐藏着自抬身价的阴谋。
“时不利兮骓不逝”,是他下的第二步棋:博同情。想想,本该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盖世英雄,却发出如此叹息,何等悲凉与无奈。虞姬对项羽,是景仰,崇拜,与爱慕,心随情动,面对心爱之人如此境况,怎叫虞姬不心软,不更同情?自觉悲凉。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一步棋,是铺垫后的高潮。语气方面,可感受出重中之重,句尾以反问式结尾。在示弱后,又发声感慨对乌骓马与虞姬的前程担忧。众人皆知,乌骓马与虞姬,一个是项羽的爱马,一个是他的挚爱,常年随他征战沙场。以项羽的性格,生死都置之度外,即便情况糟糕,也绝不会在自己的女人面前如此示弱,英雄包袱全然不顾,更毫不顾及她的情绪。他是英雄,但他同时更是一个男人,是个大男子主义者。他预见的最坏情况,是虞姬被刘邦所掳,他宁可虞姬殉情,为他留一缕清白。他是聪明的,一首《垓下歌》,得到他想要的效果。
说到底,项羽的格局还是小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相信也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