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小丹的头像

陈小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2
分享

官塘之韵:时光的足迹

家乡的官塘,同在湘桥区。说来惭愧,离家这么近的地方,仅去了两次。第一次去的时候,是十几年前,元宵节后的官塘劳热。当时与表妹同去,吃了顿丰富的宴席,看了“营老爷”的活动,匆忙间不曾仔细看望那片土地。

直至昨天,第二次来到官塘,这次是区作协受官塘镇政府邀约,来此地采风,终于能好好看看这座如画的小镇。我自认记忆力不凡,但它似乎已不是寄存于脑海中的模样。道路宽了,地面平了,房子多了,树也高了。

陈氏大宗祠旁边那棵松柏,比记忆中高出一大截。针叶更加浓密,树干更为粗壮,棕褐色的树皮也更有质感,粗糙间布满点点青苔。青苔许是时光的点滴,沉淀着写在绿荫里。

绿荫庇护着走过无数风霜的一抹古韵——陈氏大宗祠。大门上的匾额“陈氏大宗祠”五个大字,笔力深厚,透着岁月的痕迹。背面的“清泉流派”四字,镌刻着古朴清雅。

跨入祠堂门第,仿佛走入旧时的梦。祠堂内部,中庭宽阔,天井通透。青石铺就的地面,每一块都被时间留下纹路。阳光透过瓦顶,天窗洒下暖意,斑驳的梁柱,虽历经沧桑,仍挺拔如初。梁柱上的木雕,精细而生动,山水景色栩栩如生,人物故事生动活泼,细节里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穿过中庭,来到后厅。这里供奉着陈氏先祖牌位。香火鼎盛,缭绕着凝聚与传承之力。神位前的长明灯,灯油燃烧着,微弱而持续。风吹过,灯芯摇曳发出轻微声响,表明守护的心。

沿着回廊走去,两侧的墙壁,挂着旧时的照片与画作。黑白的老照片,记录陈氏一族的历史瞬间;色彩斑斓的画作,描绘它们的辉煌与荣耀。祠堂的后院,有一座小亭。亭中有一石桌,几只石凳。石凳上停留着两只黑灰色的小麻雀。它们叽喳点啄,交流着彼此所知晓的故事。

走进宗祠深处,发现那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它们都竭尽全力地释放着记忆和情感,讲述陈氏家族的显赫荣光。

卫汾府,是官塘人陈式将军的府第,故又称为陈式将军第。府邸庄重典雅,门楼高而耸立,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彰显着家族的威严与地位。门楼上的匾额“卫汾府”三个大字,受尽风雨侵袭,仍清晰依旧。

穿过大门,走进庭院,回到英雄辈出的年代,一切又是如此静谧祥和。这里古树参天,石径蜿蜒,几名老者围着聊天。他们的脸,黝黑泛着红润的光,谈笑间恍如在卫汾府的荣昌时代。

府邸的侧边,有一座石碑。碑上拓着陈式将军的事迹。那份荣耀与坚韧,成为曾经的文字。

元房村三山,有一口古井。古井四周由青石所砌,井口呈圆形,直径约1米。井口边缘明显磨损,见证无数村民在此取水的历史,到了滴水穿石的境地。井壁长满青苔与浮萍,井内深不见底,隐约在阳光的折射下,泛起的微微波光,来证明井底有水。

关于这口古井,有个传说。相传很久之前,三山此地乃一片汪洋大海,海中有三条鱼精作祟扰民。后来,来了三位神仙化身渔夫,将三条鱼精钓起镇压于此,又点化了一口古井以供村民取水饮用。

传说总是很美丽,美到井水的滋味甘甜。甘甜的不仅是水,还有与古井的情谊与思念。曾几何时,古井旁有多少人谈天说地,又有多少欢声笑语回荡在古井的上空。

踏上石板路,步入一座青砖黑瓦的古宅。古宅是民国时期的复式小洋楼。门前有一小池,池中荷叶田田,鱼儿穿梭其间。此景,王维的诗句随即浮现:“莲动下渔舟。”

小洋楼外观别致,屋顶瓦片红白相间,排列齐整,与白色墙壁对比鲜明。小窗户敞开,彩色玻璃闪烁着光,似无数小精灵在舞蹈,在表达这幢艺术殿堂。

此处乃陈复礼旧居,孕育一位国际摄影大师的地方。

走进故居,迎面是一方天井,绿植婆娑,光影斑驳。右侧为客厅,家具、摆设,皆有那个时代的影子。桌子、沙发,以及墙上挂着的老照片,散发着成长气息与艺术品位,真实感受到那位曾经的少年。

穿堂而过,后院别有洞天。假山、水池、亭台、花木,错落有致。清风徐来,花香袭人。少年的陈复礼,在此追逐、嬉戏,为日后之艺术生涯播下种子。

官塘,一部立体的历史画卷,它的街巷,如棋盘般展开,车水马龙,繁华热闹。它的青石板路、斑驳墙壁、老式店铺,都是它独特的魅力。在这座古镇中漫步,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那个时代的繁华与热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