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我,怎么才能做到厚脸皮。她说,很羡慕脸皮厚的人,不在意别人眼光,自个活得自在。不像她,时刻总要在意他人的言行举动,哪怕上司一个微表情泛出一丝不愉悦,也能令她惊颤不已。
她的话把我问倒,印象中的厚脸皮,是个贬义偏中性的词,经她这么一说,倒成了好词。
为何会将厚脸皮冠以贬义偏中性色彩呢?原因如下:厚脸皮带点“韧”。“韧”,是如筋类的韧。潮州这边,常用来形容厚脸皮。在这里,厚脸皮自然是带着贬义成分了。
“脸皮厚”不是体现在“厚”,怎么又扯到“韧”?其实很简单,“厚脸皮的人,皆韧性十足,是那种任凭拉扯揉搓,都保持不变的状态,谓之“韧”。
朋友想要的“厚脸皮”,其实是一种底气。她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我不以为然。人,哪个不是光着腚来的人间,一样稚嫩的皮肤,“韧”怎么就是天生的。反而,当穿上了尘世这层外衣后,韧度差异明显。外衣沾了俗世尘埃,成了各式催化剂,有的催韧,有的噬软。
“老好人”的说法,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网络用语。它带着几分戏谑,几分讥讽。本来,“好人”是个夸赞品德的好词。但“老好人”,多指在人际关系中过于随和、不懂拒绝,甚至损害自身利益来委曲求全兼被利用的人,属于非出于意愿勉强维持的一种不平等关系。这样的类型,都是“脸皮薄”。遇到“脸皮厚”的,肯定一口回绝,不会有违背内心的事情发生。如此,“厚脸皮”又明显添了褒义的光环。
我自己也是个“薄脸皮”。别的不说,就说刚开始写作时,好不容易自己的文章被发表,内心狂喜。这样的喜悦,却从不与人分享。总觉得不好意思。这不好意思有两个方面,第一,怕别人误会自己张扬高调。第二,怕自己的文章被人诟病。当时,余史炎师兄批评了我。他的意思是:如果连把自己的文章呈于人前的勇气都缺,只能说明你对它一点信心都没有。
后来,参加一些文学活动,我始终不敢在会场发言。又被他批评:“你不发言,不是因为你不会说,是你对自己没信心,导致不敢说。”细想,果真如此。不是脸皮不够“厚”,太“薄”只是缺了自信。总用“社恐”的名义,来掩盖脸皮的“薄”度。
脸皮的“厚度”,与自信的强度,就是一个正比关系。故,此处的“厚脸皮”,正是彰显自信的标志。正如老好人,十有八九都是怯懦的样子。不是别人多强多能耐,是他们缺了对自身的认同。
“脸皮厚”也挺好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身心愉悦。得到健康长寿也并非难事。
像民国时期李宗吾所著的《厚黑学》,他将“厚”字居首,可见地位一斑,主张“脸皮厚而无形”。他的“厚脸皮”,也是一种自信力的展现,无形是最高层次的功力,不然,张三丰也不会以“无形胜有形”成为太极鼻祖。
“厚薄”,影响成败得失。不禁想起,楚汉时代的英雄。项羽与刘邦,“脸皮厚薄”对比度明显。他俩,就是“龟兔赛跑”的兔与龟。
项羽的本领与功绩,天下无双。他与刘邦,从综合素质来看,天地之差。但他的结局,是自刎于乌江,刘邦则成就了汉朝。只因他的“薄脸皮”,在人生的棋盘上,一错再错。鸿门宴上,他不杀刘邦,缘于他的“薄脸皮”,认为恃强欺弱非好汉,又因有结义之情,怕被人唾骂。迁都彭城,一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又戳中那张“薄脸皮”,就这样失掉易守难攻的主城咸阳。“脸皮薄”促成的两步棋,他也输了生命。
刘邦,公认无赖。无赖,正是“韧”“厚”的体现。堂堂汉王,鸿门宴上借尿遁逃之夭夭。换成项羽那样的“薄脸皮”,绝对做不到。刘邦不同,“脸皮厚”,目的明确,只要能出鸿门宴,干啥都行。这里,不得不提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他的尝粪便、卧薪尝胆的典故,证实“脸皮堪比城墙”。
韩信,被美誉兵仙,不也“厚着脸皮”背负着“胯夫”的外号千秋万代。“厚脸皮”助力他们成就霸业,经历的糗事也成了励志的故事。
先贤孔子早在《论语·公冶长》里提出“不耻下问”的理念,要后世“脸皮厚”,不以向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可见,古时的圣人,皆是“厚脸皮”。不然,也会少了“毛遂自荐”诸类成语。
同样,现代的成功人士,“脸皮厚度”也少不了。马云,若不是“脸皮厚”,营销自己,也不会有阿里巴巴的成功,与支付宝的方便。每年春节前夕,也会少了集五福卡的乐趣。近半个月辛苦集齐的卡片,只开出一两块钱的红包,也是乐趣与喜庆的交织。
马云至今“厚脸皮”。一年到头的一两块红包钱,被说吝啬也是常事。他却不慌乱,如此年复一年。他深知,宣传的重要。说得愈多,宣传度愈大。
“厚脸皮”,“厚”在态度,“韧”在精神,在于才华与实力的“增厚”。脱颖而出,需要厚度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