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正文的头像

陈正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20
分享

梦回城南

安龙城南八里许,有一个叫荸荠塘的去处。对于别人,自然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但于我而言,是曾经的家,进而老家,到如今,却彻彻底底地变成了一个叫故乡的地方!

也许是过了知天命之年的缘故,曾经繁花似锦的梦想渐渐变成虚无,但关于故乡的一切过往却越发地清晰起来,夜夜来入我的梦境。

我想,是该为故乡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一直想为故乡正名,我想我也许也只有这个能耐了,至于更大的事,只有期待有大能耐的同辈,或更有憧憬更有理想的后辈!

据长辈们口述,他们记忆中的故乡的夏天,整个坝子都被水淹没,长满野生的荸荠,一片铺天盖地的绿,伴随水鸟的翻飞和夏夜的蛙鸣。也许是长辈的长辈们,触景生“名”,随口说出“荸荠塘”这样一个地名来。

那个年代,读书识字的人不多,大家口口相传,故乡富有诗情的地名“荸荠塘”便被很多同音和谐音替代了。

我查遍组、村、乡、县的所有野史或正史,都没有关于“荸荠塘”三个字的记载,而同音和谐音替代的却有很多:碧地塘、碧继塘、毕地塘、必地塘......

因为“荸荠塘”这个特殊的谐音,故乡的名字曾给我带来过屈辱。在安龙二中读高中和在兴义师专读书的日子里,自然有同学问及出生地,我说“biqiitang”,有同学就很惊奇,进而讥笑,我知道他们聪明的脑瓜里,联想到的不是生僻难懂的“荸荠塘”,而是市井俗辈眼里的“鼻涕塘”......

也难怪他们惊奇!也难怪他们讥笑!

这样的侮辱延伸到我参加工作后的十几年,已经有了微信的年代。在师专同学的微信群里,老同学X君已贵为领导,成长为一个镇级的最高长官,但很爱出风头和开玩笑的本性难改,又旧事重提,给我专门定制了一首打油诗,其中有“诗句”曰:“陈君正文,鼻涕塘人。”那是一次伤害性极强、侮辱性也极强的交流。我历来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我也给这位老同学量身定做了一首打油诗,后来才读出有点陈琳《讨贼檄文》的味道,骂及其祖宗八代,但为了让老同学永远停止攻击,我虽有悔恨之意,但无弥补之法。

时至今日,各级政府公文、甚至高德地图所标注的家乡,依然是“碧地塘”,我只能用无声的文字发出微弱的呐喊:还我家乡!麻烦你圆我把根留住的朴素愿望!

......但从那时那刻,我便怨恨了那个被称作“家”的地方,我想着逃离,像莫言逃离被他称为血地的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一样,步行、坐客车火车、甚至飞机,越远越好......

可是人生仿佛一场无法言说但可以预期的旅行,无论经历怎样的风生水起或寂寂无闻,你都会企盼着回到故乡去,即使身体不能摆脱万里关山的阻隔,心灵也会渴望着落叶归根。

此时此刻,我突然顿悟了沈从文先生的那句话:“一个人如果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去。”

城南八里,那个一直被世人误会的“荸荠塘”,在我的天命之年,又夜夜来入我的梦境。

那里曾经是我的家。有母亲生养我留下的血;有父亲被沉重生活压弯的腰;有一望碧绿铺天盖地的野荸荠;有翻飞的蜻蜓;有夏夜的蛙鸣......

如今,家,已然变成故乡,但是,还有父亲母亲长眠在故乡温润的青山之下,守着故乡的秋水蓝天,春花秋月。他(她)们,依然活在故乡的风花雪月里!我又有什么样的理由不为故乡写点什么,有什么理由不回到故乡去!

梦回故乡,痛并快乐着!

儿时记忆,尽是吃不饱。一群10岁左右的孩子,经常被母亲嗔怪:“就是些饿鬼投胎的!”

一家老老小小三辈八九口,在那个清汤寡水的年代,吃饱肚子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

几乎就没有早餐之说,午饭晚饭也没有一点油水,一个小小的孩子,也可以吃下大大的五六碗饭,肚子已经胀得滚圆,但总是感觉没有吃饱。

那些粗制滥造聊以充饥的食物,仿佛穿肠而过的寡淡白水,转眼之间就不复存在,留下的是无休无止的饿。

肚子一饿,一双贼眼就搜寻着可以装进肚子的东西。李子还苦得叮喉,桃子尚坚硬如铁,梨子也能酸掉牙齿,核桃正裹着青涩的外衣,甚至浸过大粪的种子,都可以变成我们果腹的东西。

老屋旁边长着一棵耸入天际的铁核桃树,那是隔壁幺爷家的。最盼望的是夜里刮大风,核桃掉下来,天麻麻亮,蓬头垢面向树下飞去,运气好时,衣兜裤裆里塞得满满的……但是,能把牙齿磕掉的铁核桃终究有落光的时候,偶尔也会发现个别坚强的核桃,孤单地挂在高耸入云的树梢上,整个白天,心就被牵挂着,终于等到月黑风高时,像猴子般爬到树梢,摘下这一年树梢上的最后一枚核桃……

大概是读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鸡一叫就爬起来,因为上学途中的一棵树上,挂满了金黄诱人的梨子。借着梨树主人如雷的鼾声,还有漫天的星光伴随,空空如也的书包很快塞满了。然而主人家的那只凶恶的花狗,却被一个掉落的梨子砸醒了,对着树上汪汪乱叫,那个被我们天天骂着叫“四耳罐”的老男人也起来了,嘴里叼个烟斗,一只独眼也盯向树梢。我分明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一只狗,加上一个手握烟斗的男人,做贼心虚的我,无论如何也不是他们的对手。把身体蜷起来,紧紧贴在树干上……渐渐地一切又归于平静。然而烟斗男人却走到树下,一动不动地枯坐了整整一个上午……从那以后,我再没敢爬过那棵梨树……

那时最快乐的,莫过于故乡的坝子被洪水长久淹没。

大人们自然是不快乐的,然而疯长的野荸荠铺满了故乡的田野,成了数十无知童稚的乐园。太阳一出来,一群群赤裸裸的儿童,便争先恐后扑进野荸荠的丛林,欢快的呐喊声便弥漫了整个天空。

把整个身子钻进泥淖里,只留下鼻孔出气,与荸荠草上栖息的蜻蜓、草丛中的青蛙,一同晒那天空里懒洋洋的日光,任由小鱼虾米在两腿间叮咬,麻酥酥的惬意便在全身泛起。肚子饿了,随手就可以掏出一把野荸荠,满口的甘冽生脆,野味野趣十足。夕阳西下,倦鸟归林,瘪了嘴的奶奶,或声音尚很洪亮的母亲,叫唤着童蒙们归家的乳名......了无牵挂的时光,伴着澄澈的长空、一地的碧绿,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沉淀为一生铭记的风景!

春花秋月交替,生老病死轮回;长辈渐离人世,童蒙变成老者。再回故乡,青冢累累,老墓悲秋,胸腔积压万千块垒,也只能无奈地长歌当哭了!

2006年正月初五日,患病的母亲在别人家庆祝新年的鞭炮声中溘然长逝,那一天,是母亲的生日,也成了母亲的忌日;2010年冬月初五日,父亲因无法忍受肠胃功能衰竭的病痛,过量服用安眠药,在故乡破败的老屋撒手人寰,那一天,空中冷冽彻骨的雪粒子砸向苦难的凡尘。“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那以后,散落天涯的游子,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

如今,多少次艰难入睡的夜晚,梦回城南,分明看见母亲坐在老屋台阶上对我笑脸相迎,雨水浸泡着母亲本就稀疏的头发;父亲也光着脚丫坐在门槛上,咕咕抽着水烟筒,咳嗽声响亮而刺耳。

我终于说动出嫁在老家的妹妹,把破败得即将坍塌的老屋翻修了,达成了“把根留住”的朴素愿望。

如今,除了清明时节的祭扫,梦里依稀的凄凉,半夜爬起来鼓捣几行文字,我还有能力为自己、为故乡做些什么呢?我不知道!

安龙城南八里许,有一个叫荸荠塘的去处。对于别人,自然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但于我而言,是曾经的家,进而老家,到如今,却彻彻底底地变成了一个叫故乡的地方!

也许是过了知天命之年的缘故,曾经繁花似锦的梦想渐渐变成虚无,但关于故乡的一切过往却越发地清晰起来,夜夜来入我的梦境。

我想,是该为故乡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一直想为故乡正名,我想我也许也只有这个能耐了,至于更大的事,只有期待有大能耐的同辈,或更有憧憬更有理想的后辈!

据长辈们口述,他们记忆中的故乡的夏天,整个坝子都被水淹没,长满野生的荸荠,一片铺天盖地的绿,伴随水鸟的翻飞和夏夜的蛙鸣。也许是长辈的长辈们,触景生“名”,随口说出“荸荠塘”这样一个地名来。

那个年代,读书识字的人不多,大家口口相传,故乡富有诗情的地名“荸荠塘”便被很多同音和谐音替代了。

我查遍组、村、乡、县的所有野史或正史,都没有关于“荸荠塘”三个字的记载,而同音和谐音替代的却有很多:碧地塘、碧继塘、毕地塘、必地塘......

因为“荸荠塘”这个特殊的谐音,故乡的名字曾给我带来过屈辱。在安龙二中读高中和在兴义师专读书的日子里,自然有同学问及出生地,我说“biqiitang”,有同学就很惊奇,进而讥笑,我知道他们聪明的脑瓜里,联想到的不是生僻难懂的“荸荠塘”,而是市井俗辈眼里的“鼻涕塘”......

也难怪他们惊奇!也难怪他们讥笑!

这样的侮辱延伸到我参加工作后的十几年,已经有了微信的年代。在师专同学的微信群里,老同学X君已贵为领导,成长为一个镇级的最高长官,但很爱出风头和开玩笑的本性难改,又旧事重提,给我专门定制了一首打油诗,其中有“诗句”曰:“陈君正文,鼻涕塘人。”那是一次伤害性极强、侮辱性也极强的交流。我历来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我也给这位老同学量身定做了一首打油诗,后来才读出有点陈琳《讨贼檄文》的味道,骂及其祖宗八代,但为了让老同学永远停止攻击,我虽有悔恨之意,但无弥补之法。

时至今日,各级政府公文、甚至高德地图所标注的家乡,依然是“碧地塘”,我只能用无声的文字发出微弱的呐喊:还我家乡!麻烦你圆我把根留住的朴素愿望!

......但从那时那刻,我便怨恨了那个被称作“家”的地方,我想着逃离,像莫言逃离被他称为血地的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一样,步行、坐客车火车、甚至飞机,越远越好......

可是人生仿佛一场无法言说但可以预期的旅行,无论经历怎样的风生水起或寂寂无闻,你都会企盼着回到故乡去,即使身体不能摆脱万里关山的阻隔,心灵也会渴望着落叶归根。

此时此刻,我突然顿悟了沈从文先生的那句话:“一个人如果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去。”

城南八里,那个一直被世人误会的“荸荠塘”,在我的天命之年,又夜夜来入我的梦境。

那里曾经是我的家。有母亲生养我留下的血;有父亲被沉重生活压弯的腰;有一望碧绿铺天盖地的野荸荠;有翻飞的蜻蜓;有夏夜的蛙鸣......

如今,家,已然变成故乡,但是,还有父亲母亲长眠在故乡温润的青山之下,守着故乡的秋水蓝天,春花秋月。他(她)们,依然活在故乡的风花雪月里!我又有什么样的理由不为故乡写点什么,有什么理由不回到故乡去!

梦回故乡,痛并快乐着!

儿时记忆,尽是吃不饱。一群10岁左右的孩子,经常被母亲嗔怪:“就是些饿鬼投胎的!”

一家老老小小三辈八九口,在那个清汤寡水的年代,吃饱肚子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

几乎就没有早餐之说,午饭晚饭也没有一点油水,一个小小的孩子,也可以吃下大大的五六碗饭,肚子已经胀得滚圆,但总是感觉没有吃饱。

那些粗制滥造聊以充饥的食物,仿佛穿肠而过的寡淡白水,转眼之间就不复存在,留下的是无休无止的饿。

肚子一饿,一双贼眼就搜寻着可以装进肚子的东西。李子还苦得叮喉,桃子尚坚硬如铁,梨子也能酸掉牙齿,核桃正裹着青涩的外衣,甚至浸过大粪的种子,都可以变成我们果腹的东西。

老屋旁边长着一棵耸入天际的铁核桃树,那是隔壁幺爷家的。最盼望的是夜里刮大风,核桃掉下来,天麻麻亮,蓬头垢面向树下飞去,运气好时,衣兜裤裆里塞得满满的……但是,能把牙齿磕掉的铁核桃终究有落光的时候,偶尔也会发现个别坚强的核桃,孤单地挂在高耸入云的树梢上,整个白天,心就被牵挂着,终于等到月黑风高时,像猴子般爬到树梢,摘下这一年树梢上的最后一枚核桃……

大概是读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鸡一叫就爬起来,因为上学途中的一棵树上,挂满了金黄诱人的梨子。借着梨树主人如雷的鼾声,还有漫天的星光伴随,空空如也的书包很快塞满了。然而主人家的那只凶恶的花狗,却被一个掉落的梨子砸醒了,对着树上汪汪乱叫,那个被我们天天骂着叫“四耳罐”的老男人也起来了,嘴里叼个烟斗,一只独眼也盯向树梢。我分明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一只狗,加上一个手握烟斗的男人,做贼心虚的我,无论如何也不是他们的对手。把身体蜷起来,紧紧贴在树干上……渐渐地一切又归于平静。然而烟斗男人却走到树下,一动不动地枯坐了整整一个上午……从那以后,我再没敢爬过那棵梨树……

那时最快乐的,莫过于故乡的坝子被洪水长久淹没。

大人们自然是不快乐的,然而疯长的野荸荠铺满了故乡的田野,成了数十无知童稚的乐园。太阳一出来,一群群赤裸裸的儿童,便争先恐后扑进野荸荠的丛林,欢快的呐喊声便弥漫了整个天空。

把整个身子钻进泥淖里,只留下鼻孔出气,与荸荠草上栖息的蜻蜓、草丛中的青蛙,一同晒那天空里懒洋洋的日光,任由小鱼虾米在两腿间叮咬,麻酥酥的惬意便在全身泛起。肚子饿了,随手就可以掏出一把野荸荠,满口的甘冽生脆,野味野趣十足。夕阳西下,倦鸟归林,瘪了嘴的奶奶,或声音尚很洪亮的母亲,叫唤着童蒙们归家的乳名......了无牵挂的时光,伴着澄澈的长空、一地的碧绿,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沉淀为一生铭记的风景!

春花秋月交替,生老病死轮回;长辈渐离人世,童蒙变成老者。再回故乡,青冢累累,老墓悲秋,胸腔积压万千块垒,也只能无奈地长歌当哭了!

2006年正月初五日,患病的母亲在别人家庆祝新年的鞭炮声中溘然长逝,那一天,是母亲的生日,也成了母亲的忌日;2010年冬月初五日,父亲因无法忍受肠胃功能衰竭的病痛,过量服用安眠药,在故乡破败的老屋撒手人寰,那一天,空中冷冽彻骨的雪粒子砸向苦难的凡尘。“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那以后,散落天涯的游子,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

如今,多少次艰难入睡的夜晚,梦回城南,分明看见母亲坐在老屋台阶上对我笑脸相迎,雨水浸泡着母亲本就稀疏的头发;父亲也光着脚丫坐在门槛上,咕咕抽着水烟筒,咳嗽声响亮而刺耳。

我终于说动出嫁在老家的妹妹,把破败得即将坍塌的老屋翻修了,达成了“把根留住”的朴素愿望。

如今,除了清明时节的祭扫,梦里依稀的凄凉,半夜爬起来鼓捣几行文字,我还有能力为自己、为故乡做些什么呢?我不知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