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飞燕的头像

飞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07
分享

拖船埠

秋空下一抹亮丽的红(散文)

——天下有个拖船埠

   秋天的色调是什么?

一地的金黄,是欢撒的稻谷;列排成心状的深棕,是芝麻杆捧起的深情;踮着脚尖在风中行走的细黄,是栾树花的可柔可亲。秋天总以猝不及防的色彩从天而降,等着你靠近并将它轻轻打开,同时送给你一个不胜收的美丽。

这个秋天,我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打开我的专属礼物——穿一件红色的衣裳,带一颗红色的心,寻找天空下最靓丽的一抹红,去我的老家潜江市渔洋镇拖船埠红色革命基地。

一路上的憧憬就已经让我陶醉了。我想去登高,以飞鸟的视野览尽硕果累累的田野;去划动莲船,以酝酿一坛新酒的意趣,看莲子如何演绎一生的传奇;去让脚步在老街的石板上踏实地走稳,缅怀将一腔热血抛洒在那片土地上的革命先烈;去乡土餐馆,让舌尖和味蕾感受那来自于阡陌田垄间菜蔬的原汁原味;去与那方水土滋养的人们近距离攀谈,碰撞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说是家乡,其实与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庄还有一段距离。早年,因为祖父母曾经跑过船的缘故,常常会在大人的口中听到拖船埠这个名字。那时,不谙世事的我,脑海里出现的画面是很多船只在这里从一条河拖到另一条河。我想这些行船的人,一定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心里免不了生出些仰慕的情怀。长大上学后专门查资料,清楚地知道啦,拖船埠始建于唐代初年,兴起于明末清初,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因其水网交错,水上交通便利,这里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多有船家在此拖船到高滩修整,年长月久,便得名为拖船埠。

当我还沉浸在回忆中的时候,载着我们一行人的小车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展目望去,迎接我们的是充满鲜活的金色稻谷,满铺在道路的两旁,用秋天主人公的姿态挥动着热情和温暖的臂膀。迫不及待的我,透过无人机的镜头,先来掠个全景。只见田畴中,笔直的大道尽头,简朴而典雅的白色门楼上,“拖船埠”三个红色大字,在蓝天下熠熠生辉,即刻感到一身正气扑面而来。烈士广场纪念碑,精雕的红色五角星,这一连串的革命史政印迹,无不让人生出翩翩联想:曾有多少仁人志士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在此生过根、发过芽。他们为了革命的理想和人类的幸福,饱经了多少磨难,挥洒了多少热血啊……

随着无人机缓慢滑向更远,依稀可见,白墙黛瓦的村庄被湖泊水潭萦绕,老街模样的棱角也渐渐显现在镜头里。索性去让脚步踏上古街的青石板吧。古朴中透着新鲜味的老街上,以旧修旧过的临街房屋,像一个重新注入生脉力的老人,爆发出新的原动力。你看,一个个竖起的招牌,是一个个重现的场景:郭记炸油行、程记木匠铺、铁匠佬……他们都各出招术,将沧桑的岁月侃侃而谈,完全不是几年前我路过此地所看到的那个陈旧无奇的小村庄,欣然看到的,是一个个性分明、生机勃发的新天地。

“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是什么声音从不远处传来?简单的节奏,平稳的力量,来自前方一户普通人家。好奇的我们循声走过去一探究竟。只见三四个人围着一堆老莲蓬,用特制的木叉挑起其中的一个,然后用力在卧倒的长凳上叩击。随着击打,一颗颗黑色的莲子蹦蹦跳跳地落在地面,像一个个解开襁褓的婴儿一样欢快。因为是第一次见到此番情景,我便手痒痒地拿了专用工具,叉起一只莲蓬,学着人家的样子梆梆梆地敲打起来。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年轻帅气的青年,他做起活来也是相当的娴熟。看着他的穿着,不像是干农活久的人。聊天中,他告诉我,他是这户人家的孩子。一起敲击莲蓬的,是他的爷爷奶奶和叔叔。他目前在外地工作,好几年没回来过,这次休假,便回家来看看家人。他发现家乡的变化很大,交通便利了很多,政府对家乡的扶持力度很强,正考虑着回到家乡和父母一起种莲养鱼,这样呢,一方面帮助家庭增加收入,一方面也作为年轻人为老家的建设尽一点心力。

话语间,他没有带上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但显得如此真情和诚实。这些话,随着耳边不断响起的敲击声,梆梆地敲进了我的心里,我仿佛看到了一种家人对游子的呼唤,在山谷里响起明亮的回应。

年轻人看见我们的摄影师端着相机,挺配合地拍了一些照片。完了,他告诉我们,他爸妈正在荷田里摘莲蓬,让我们去现场感受一下秋天的荷田风光和采莲蓬的劳动场景。

 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一行人兴致冲冲地寻路而去。顺着河边走,只见土路两旁开了一路的牵牛花,淡蓝,淡紫,白色,开得那样自由自在,迎风摇曳,时不时还有一些花,伸出可可爱爱的手,牵牵我们的衣袖,像一个个带路的小精灵。

水响之处,便是荷田。放眼而望,枯荣相间的荷叶以成熟的面色进入我们的视野,于众多色彩中分辨出一只红色的小船。船尾,一位男子穿着黄色上衣撑着竿;船头,穿花衣裳的是一个手巧的女人,在小船所经之处,恰到好处地用勾杆将周围的莲蓬拉近,并麻利地摘下来。他们就是那位青年人的父母。一大早,他们便到田里来摘莲蓬,然后再运回去让家里人将莲子敲打出来。听说我们去过他的家里,他们忙着摘了一些嫩莲蓬,划着船靠近岸,“哦嚯”一声扔给我们品尝。随后又乐呵呵地转身,迅疾地隐入到荷叶之中,只剩下一根撑船的竹竿,在荷叶间时隐时现。又过了一会儿,一筐筐采摘下来的老莲蓬,被他们搬运到田埂上的小拖车里。这些莲蓬比我平时看到的大很多,一个个以傲人的姿态晃动着里面一颗颗黑色的莲子,像是为自己的成熟欢欣跳跃,又像是为自己的被采摘而倍感荣幸。两口子一边熟练地捡装莲蓬,一边告诉我们,他们这么多年来一直种莲蓬,鲜嫩的莲蓬卖上一阵子,然后老莲子也会卖上一阵子。收入还不错的。有人问他们“辛苦吗?”,男子憨厚地笑了笑说:“一直都是这样的生活呀,也没有那么累。现在家乡正在改造,时代也在变化,我们的生活比起以前不知要好多少倍。”一种满足的幸福感从他们朴实的言语中不经意地流淌出来,流淌到摄影师的镜头里,流淌到吃莲人的舌尖上,流淌到文友酝酿着的诗句里,流淌到更远处悠闲垂钓的鱼线上,更流淌到拖船埠湖乡田园上空的流云里。

“你们来拖船埠,可以去品尝一下我们荷乡的特色菜,其中就有酥炸荷花。”

“酥炸荷花”?他的这句话勾起了我的想象,急于想看一朵粉嫩的娇荷,如何成为一道酥软可口的美食。于是我们来到了一个名曰“老船长土菜馆”的用餐地。从餐馆招牌的名字及字体,到餐馆内的布局,足可以看出老板是一个用心做事的人。一进入大厅,墙面上悬挂着峥嵘岁月里在拖船埠创设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先辈们的照片和生平事迹。贺龙、钱瑛,廖诗权、胡幼松,等等。惭愧地说,我也是第一次真正了解当年浴血奋战过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所经历的风霜雪雨,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在红色基地见到这些图文字画也许并不足以为奇,而真正溅起我内心浪花的是接下来对主人的更多了解。他是一个有着瘦高身材、平实外表的小伙子。我们在餐桌上吃着他别出心裁做出的菜肴红军汤、炸荷花,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农家菜,他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一些过往。原来,他就是拖船埠土生土长的人,武汉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曾有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在外面的世界积累了可贵的生活经验和可观的经济基础。当家乡为了乡村振兴向他抛出橄榄枝时,他义无反顾地带着妻子回到了拖船埠。也许有人会质疑他的初衷,那就听听他与妻子的对话吧——

妻子问他:“如果哪天你有钱了,你会拿它做什么?”

他回答说:“资助一些穷苦的学生,帮助建设生我养我的家乡。”

也正是这番话,让他的妻子决定跟定了他,并毅然跟随他回到他的家乡拖船埠。

我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发生在这对年轻人身上的故事,开启了我心中封尘良久的个人认知。我曾在讲台上对我的学生们传递过这样的人生观:一个人,活得漂亮幸福,不光是为自己,帮助更多人做有利于更多人的事,会让你的快乐感无限放大。而后来的曾经,我也怀疑自己这番话的现实意义。而此刻,这两个年轻人的作为让我眼界大开,心潮澎湃。是的,他们践行了我对生命的悟道。拭掉了那些困扰过我的彷徨与迟疑。我重新相信人的本质里存在着美好的共性。

在拖船埠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见证这一切,似乎有某种深意的巧合,是红色的思想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新的光芒,还是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在此从没有磨灭过,有的是新生和放大呢?

我深深地相信,两者都有。

傍晚时分,广场上的喇叭里传出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心上的水,水上的路,天下有个拖船埠……若是你到这里来,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沿着河边的木廊散步,木板上踏出声声脆响,是一种掷地有声的踏实和满足,在拖船埠辽阔的空中回荡。此时,我的内心对拖船埠有了一些更深厚的情义。这个见证革命荣光的村落,曾负载了生命和历史的辗转与翻覆,将英雄的气概,用大写的红,嵌入到了这片伟大的土地之中。如今,它又充当着时代的前轮,被湖北省委组织部选定为全省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又被中组部选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试点政策的密集扶持,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红色潜力的加速迸发,一个宜居宜享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名村,成为人们眼中实打实的风景。赶上了好时代的拖船埠,再次焕发出新的光芒,不得不令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振奋。

抬头望向彩虹桥方向的西边,秋天的落日,正将夕阳的炫彩投射在整个拖船埠的上空,映衬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好。这,就是我在这个秋天看到的最耀眼的色彩——秋空下一抹亮丽的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