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士彬的头像

陈士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9
分享

莲的指向

参观南雁镇溪南村朱子学堂。学堂近几年新建的,坐落在雁溪畔之南,对面是享有名气的石狗山。雨后没发晴的天空,处处阴雾。虽然看清环山的整体,翠绿欲滴,但是时没时出的白云缭绕,有时真的辨不清是山在移还是云在飘。嶙峋的山峰,显得灵气。山顶上有许多石头形状如狗,很忠诚,守护安保一方样子。其后,是永嘉学派创始人之一的平阳人陈经帮与陈经正兄弟的文会阁悬在半山腰洞壁上。

陈经帮的《会文阁记》大都讲理辨证,有“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非所以累,是故所以相生也”等,但对于当今学过哲学的人而言,只是朴素,不过,当时陈经帮倾注文字里的城意,那不容易的。小部分文字进行叙述抒情描写,“阁告成,尝试以‘会文’名之。而又凿沼于其前,开圃于其侧。环山屏列乎左右,带水潆绕乎东西”。会文阁就是现在南雁的文会书院。其实,这个“洞”就是“阁”,作者为何把读书的事情跑到山里读?一是靠幽静,没人干扰,专心致志;一个人力量不够,请志同道合的人来交流学习,故名为“会文”,正如“且欲远于家务,庶免家人之所讥议”,但也有劳动在囿上种菜等。二是“洞”练“仙”之地,苦修。据南宋洪迈著的《容斋随笔》中的一文《州郡书院》记录着白鹿洞书院的经过于初唐,李煜做南唐君主时,划割八十顷良田,全收上来的田租米供给书院,并把“选太学之通经者”让他们管理白鹿洞的事务,每天为学主讲学。主管人叫明起,后来向朝廷建议给他爵禄,朝庭不同意,白鹿洞书院就渐废。到了“宋兴,天下州府有学自此始”,意思说,北宋初,相当于市级以上的行政区域设立书院,当时,平阳是县级,当然没资格有书院,仅是“洞阁”。陈氏兄弟选址,模仿先贤之路。到了南宋,朱熹极力推广书院,亲自主持白鹿洞书院,并写下《白鹿润书院揭示》《岳麓书院学规》,充当全国书院学规。平阳的会文阁,也受到朱熹的青睐,亲笔题名为“会邱书院”,后人以为唐突孔丘之嫌,改为如今的“会文书院”,榜样于后世。

据考证,儒学起源于西周初年,以河图、洛书合称河洛文化为核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被后世称为儒学奠基人的周公姬旦,在辅政周成王期间,营建洛邑,并创建礼乐文明,将国家政治与伦理秩序融合,成为“成康之治”。周公的儒学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重要作用,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接下孔子。周公孔子在易的传承当中,发展了易的四个过程。春秋末年,孔子从鲁国的曲阜启程,去东周洛阳拜访掌管周朝典藏的老子,句他详情了解周礼,这是世界著名的孔子东周问礼。

礼是理的具体应用,有了理指导,礼自然得体。孔子之后一千多年,儒家思想几经兴衰。北宋建国初年,一场开国君臣间的对话,透露出历史性起着关键性的反思。宋太祖赵匡胤问道,天下何物最大,宰相赵普沉吟许久才说,道理最大。所以,宋朝是开明繁荣朝代。

朱子学堂,是会文书院的扩充、延续与拓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朱子家训、孝经、道德经等儒道至圣的遗言,瞻仰聆听。当地乡贤能人朱招宠老总说,开展朱子家训、国学教育,在学校举行让学生穿上镶红带的深衣,戴青帽,一声令响“拜”,面对圣人整齐跪下,在听“兴”声肃立起敬。庭院里有莲,活生生地盛开,我想起了一个人,北宋周敦颐,理学的开山鼻祖。十五岁,父亲因病早逝,他跟着母亲投靠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因周敦颐聪慧仁孝,特别喜欢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山下(今衡阳市二中)造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到后来,一次与文友聚会观荷,一口气写下扬名天下的一百一十九字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周敦颐的性格,也是儒学之道的追求。周敦颐的初步儒家理学形成,在于“莲”的思考,得出一个“理”,最后归属于一个字“诚”,真中渗透辨证而推理,利用他著的《太极图说》《图书》为依据而运行。所谓太极和无极相互关系,即“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是古老哲学的呼声。

程颐、程颢的父亲看中周敦颐为人和才学,把二个儿子拜周敦颐为师。二程勤学,发扬光大,名扬江南。平阳南雁二陈也赶来拜他们为师,后来创建文会阁,继承推广儒学。福建杨时到洛阳拜访程颐为师,成为二程门下的高足。他们南归时,老师程颢高兴地说:“吾道南矣。”杨时教了罗从彦,罗从彦教李侗,李侗再培养朱熹,朱熹是儒学集成者,后世人称他为朱子,与孔子齐名,称南北二子。后来,杨时,再到洛阳拜访程颐为师,下雪,站立门外,后世人称“程门立雪”,有感于他的真诚,程颐接受杨时为学生。

李侗这个人很木讷的。朱熹第一次恳求李侗为师,当年朱熹29岁,66岁的李侗不应。后在福建同安县做主薄一职,看见地方民风民俗很乱,比如,抢婚,通婚,童婚,逼婚等,还有灾情时粮食不足,于是创立“社仓”来救济备用,他制订条约制度,后来朝庭采纳,说明了他不是死读书而书里知识读通,正如他的“格物致知”的灵活应用。后来,在同安任期满,再拜李侗为师,这会李侗欣然接受。见证了朱熹的儒学中的禅学发展到道学,有着治国安帮的理念质的飞跃。在这时节,李侗和朱熹写下参政议政的奏疏向皇帝过目采用,朱熹知道这只是一场虚设的条文。

朱熹是孝子,早年父母过世,投靠朋友家,这一点上跟周敦颐差不多,所以,他写的家训,久传不衰。他的老婆过早离开人世,为他留下三男五女,为了悼念她,朱熹在家守孝三年。他的治国求学,一丝不苟。用毕生精力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意思是大学、中庸的注释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引用二程、程门弟子及其他人的说法比较多,称“集注”。后人合称之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朱熹和二程的“程朱学派”对元、明、清三朝影响极大,成为三朝的官学,成为三朝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所以,成为了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住列大成殿十二哲的人。他和金华人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里面百分之八十都是二程之语,余下的周敦颐与张载的。其实,这本书都是朱熹编的,只是吕祖谦从金华过来翻过武夷山来商讨儒学问题及提见解而已。“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恩”,意谓书中内容与儒者正心诚意。

朱熹,从小生长武夷山尤溪、五夫等地,有莲为伴,吟诗作对,对莲的悟道写了不少诗文。他有“中通外植,不蔓不枝”正气凛冽。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十一月,浙东荒灾,朱熹受命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宋孝宗皇帝任他尚方宝剑。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念,惩罚贪污受贿官僚,得罪了许多人。弃官归家,讲学著书。后来,这些人污蔑朱熹写下野史,说朱熹通婚二位妮姑,后人站起来考查说,完全捏造事实,无稽之谈。

朱熹对莲很有研究,在《郑风•山有扶苏》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旦。”朱熹则认为这篇文章是“男女戏谑之辞”,这里荷华,指莲,寓意为女人,不一定是品德高尚的人。

当我走出朱子学堂时,我仿佛看见对面的石狗山上站立朱子,捋一捋胡子,望着雁溪的水从西向东流,望着莲,意味深长地吟着诗:

半亩方田一鉴开,云光水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雁杂志,中国散文学会平台)

2. 私语

溪南,有一个叫会文谷地方,名字新的,但它的东面就是著名的会文书院是旧的,隔谷相望,却觉得亲近。

会文谷,处在山腰上,坡陡石奇,一条雁溪穿流而过,形成空谷旷野,翠绿遍地。在这里,追溯到两亿三千万年前的造山伟功,凹的为溪,凸的为山,组成了南雁荡山脉。它从浙闽边境洞宫山脉的延伸,进入境内顺溪狮子岩后分南北两支,横贯平阳、苍南、龙港和瑞安。就在眼前的溪流,是平阳九溪之一,与其浩浩荡荡地汇入鳌江、东海。可以这样想象,当时造山的运动,这里最活跃最热闹,火焰最高,喷口最多,火柱冲天,落下岩浆冷却结成嶂峦最多,比如,石狗山,东南屏障,东洞西洞等,正如余光中先生当年来过这里,记下“赫然已见突兀的山颜石貌,头角峥嵘地顶住西天”。还有,会文谷之上的三座庞大的山峰,屹立这里,不像北雁的夫妻峰的缠绵,而不一不二,恰是三,三字的奇特,也许寓意在隔谷相望的会文阁里的易经太极运行的效应。

造字圣人仓颉,他当时肯定没有考虑到每个字的滋生问题。比如“三”这个字,我写下“三什么意思”去百度搜索,显示:一是一加二等于三,二是表示多或多次,三是姓。一二三的“三”字,留下很多词汇、成语等,有《三字经》讲到“三才者、三光者、三纲者”。昨天,我和老师们聊天到“不三不四”,他们认为“三”代表多的意思,可我认为“三”还有代表规律、道理范畴,如《易经》提到“无三不成理”,意思就是没有三者组成一个体系就没有道理。朝三暮四,朝三暮二,意思是早上想好的道理晚上改变了,表示反复无常。我找寻了半天,找不到朝五暮六等,这说明了“三”字的重要性。至于三方面的理解,考虑周到,做到不遗漏不多余,科学性严密,在数学上很重要,数轴上有负半轴、原点、正半轴,圆上有相离、相切、相交,一元二次方程有根的判别式小于零、等于零、大于零的应用。物理上的力三要素,还有人也有三种划分,年龄上有老中青,性别上有男有女还有一种不男不女。位置也有三个,上中下,集体照里的中间那个人一般都是老大,有些人不知好歹喜欢坐中间,引起是非,但中间那个位置往往请坐或让坐。做人做事的,左中右,做极左极右都不行,走到尽头无法退路,若是走中间的,左右逢源,那他们必是红红火火,成功在望。曾国潘说过做人勿要三,一是勿要与君子争义,二是勿要与小人争利,三是勿要与天地争道。外国人没有三的概念,有二的逻辑思维,往往导致混乱,比如美国近来的新冠就乱得糟糕。

写到这里,有人说我脱离主题了,可我写散文,没想主题是什么,而极力琢磨文字里的“情、趣、思”三个字,也是三啊。废话少说,论风景吧。三柱峰上草木不多,近乎流露出皱褶的石头,换句话说三块巨石。祖先常以高峻山石为图腾而祭祀祈福,从中获释山石的能量。比如,蚩尤狂放,问道:“天下谁敢当。”女娲听后大怒推下泰山石说:“泰山石敢当。”黄帝就发令刻泰山石以震压蚩尤而得胜。可以设想这里三块巨石,风雨无阻。

会文谷,有文气的,知乎崖书房供你读书;有农耕乐,可以荷锄让你流汗;有梦想的,在夜晚登上云梯摘天上星和月;有农家菜,让你舌尖上的味蕾绽放等。

夜深深,在这留宿听高山流水,溪流声简直是奏鸣曲,不如我们遥想古代当地一名浙派古琴创始人郭沔奏一曲《潇湘水云》,看他那娴熟的动作,来一下“轻拢慢捻抺复挑”,散放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噢,会文谷。你会来吗?会私语?

(南雁杂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