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士彬的头像

陈士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6
分享

鲳鱼记

桃花落了。雌性鲳鱼鼓着肚子,有点下垂样子,里面大都是籽,雄性的尾劲部细长,肚子倒像男人练过健身似的光滑。它们躺在菜市场摊位上被有色灯光照射下,青绿的背脊附近的细鳞片闪烁着,展示鲜美。我专门挑选草(雌)的,别的鱼籽不那么好吃,特别是带鱼籽又少又难入口,可鲳鱼籽又多又可口,颜色如蛋黄,正如清代诗人王莳蕙在《象山海错词》之《白扁》(白扁指银鲳)中写道:“郎寄鲳鱼子(同籽),妾寄西施舌(指与类似于蛏子的一种海鲜品)。”说明鲳鱼籽的可以充当贵重礼品,也体现了他们爱情浪漫。

我买了四条,恰好两斤重,一百三十元,价格算贵的。半斤以上重的鲳鱼,再好切成条块,便于红烧时佐料渗入。油熬透,加少许姜丝,放入洗干净的鲳鱼,等待快要赶走腥味、鱼肉发白时,注入酒盐酱油,大火烧开,这时放入鱼籽,再加入开水慢火。掀锅盖,撒点葱,盛入盘中。当季的鲳鱼入口细密软化,慢品时柔软的鱼肉在舌尖上轻翻,渐渐便有来自海洋的满溢甜香,鲳鱼美味使让人心醉。

鲳鱼有多种食法,清蒸、红烧等。鲜食,亦可腌藏等。鲜鱼晒干后,切成条,投入酒糟中腌制,藏于缸内,即为名闻遐迩的“糟鲳鱼”,秋后开缸取之,异香扑鼻,入口即融化,滋味绝妙,佐酒之极品。晒鲳鱼鲞而藏,是我外婆拿手的活儿。她捡一些外公从海洋里捕到的小鲳鱼,大的鲳鱼基本都卖了,不管黑鲳与白鲳,用刀轻切,勿割断,于是两面留着刀痕,便于阳光、风及空气进入,浸小许醋、酒、盐等待十分钟左右,然后挂晒。

每当想起吃着外婆的鲳鱼鲞,我联想浮翩,有台湾的《外婆澎湖湾》歌词里---阳光、沙滩、海浪,这一切都会甜滋滋地往鲳鱼鲞里钻似的;还有一群苍蝇嗡嗡响附着那挂晒的鲳鱼而品尝。

小鲳鱼,我们乡人叫鲳牌儿,大的叫鲳扁,这是古人至今留下的智慧文字。近几年,我每逄写作时,遇到方言时,总是认真琢磨,这些字必有故事。至于“牌儿”字之义,指像纸牌一样蒲的幼小的鱼。类似,我们乡人把小鲫鱼也有叫“鲫鱼牌儿”等。这两个“牌儿”字眼既形象又夸张又幽默,近乎一位可爱人的诨名里的名字。

“三鲳四鳓”是一种传统的说法,意思是三月的鲳鱼更鲜嫩,四月的鳓鱼更美味。其中东海的鲳鱼最美,而鲳鱼又分几种,最常见的是白鲳(银鲳)和乌鳞鲳。乌鳞鲳(黑鲳),鼻孔大,鳞细呈黑灰色,尾鳍大,臀鳍也大,肉粗一些,而银鲳,相对于乌鳞鲳都小一点,肉细腻,口感好,价格也贵。

鲳鱼又名鲳板、镜鱼、平鱼、鲳扁鱼等,系银鲳属鲳科,栖息于近海的中下层。体侧扁而高,卵圆形,体长约40厘米,银灰色,头小,吻圆、口小、牙细,尾形似燕,成鱼腹消失,以甲壳类等为食。

鲳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对高血脂、高胆固醇人群是一种很好的食用鱼类。银鲳鱼中的维生素A含量更是相对较高,对眼睛的健康有良好的帮助,具有护眼明目的功效。 鲳鱼还具有益气养血、补胃益精、滑利关节、柔筋利骨之功效,对消化不良、脾虚泄泻、贫血、筋骨酸痛等很有疗效。

去年,我搭着堂妹夫的船去海洋捕捉鲳鱼,船很快出港到海,也能看见到南麂岛的模糊轮廓。海浪一层接一层拍船,拍个不停,不知浪头发源地在哪。堂妹夫欢喜打鱼,有一次,在大雾里两船相撞,他的渔船被撞沉下,死了他的一位朋友,他被救起。大约四五年时间,他去打工,不去打鱼。后来,又去打鱼。我问他为何去打鱼?他说打鱼自由,无人管,替老板打工还要看老板的眼色。他放下洋丝网(指一二米高的白色丝网),丝网徐徐落到波涛大海上。过了一阵,堂妹夫呼喊一声:收网了!堂妹夫平日里不爱说话的,为何此时大声?我问他,他说,这是对大海尊敬,有礼貌地打个招呼,这与你上课时的“同学们好!老师好!”一样的喊声。顿时,船里装满了笑声。

他把筐的底层装好冰,等待鲳鱼一捉来,立即用木板盖住上面。否则任它们自由蹦跳,会应响鳞片脱落,有碍卖相。因为鲳鱼与水龙鱼、小梅鱼、黄鱼等差不多,它们见光缺水就会死。鲳鱼到了船舱里就会蹦蹦跳跳的,不到两分钟功夫就死掉,而且死得乱七八糟似的,有点含冤而死样子。这恰如清代诗人王莳蕙的另一首诗曰:“一天梅雨洗沙腥,软翅双挑燕尾青。冻玉上柈糟气酽,细鳞如粟泛银星。”这里暗示了鲳鱼与海洋、沙腥味的紧密关联。

一次,一位同学发来一个视频,几十条鲳鱼在池缸里飘着发白的扁平身体,游了游去。我觉得惊讶,第一次见到鲜活鲳鱼的图像。我问他,有关鲳鱼材料有?他说只看到老家渔民群里一个视频,转发给你,别的还没有信息。之前,我告诉他帮我找一些相关鲳鱼故事的素材。

翻开清代聂璜的《海错图》,就鲳鱼来历有各种说法。他先拿《异物汇苑》里的鲳鱼讲起:鲳鱼,身匾而头锐,状若锵刀。身有两斜角,尾如燕尾。鳞细如粟,骨软肉白,其味极美,春晚最肥。俗比之为娼,以其与群鱼游也。或谓:鲳鱼与杂鱼交配。这段话里除鲳鱼肉鲜美及其外貌外,还说它与群鱼游和交配,不节制性生活,有嫖娼行为,于是给鲳鱼扣帽子,名为鲳鱼。接着,聂璜就《珠玑薮》考证云:鲳鱼游泳,群鱼随之,食其涎沫,有类于娼,故名似矣。意思说鲳鱼身体有粘液,引起别的鱼食其涎沫,太亲热了,又类似于嫖娼行为。李时珍亦此认为鲳鱼有嫖娼。聂璜有一定科学理智分析能力,于是“然不解何以群鱼必随,询之渔叟”,曰:此鱼鳞甲如银,在水白亮,最炫鱼目,故诸鱼喜随。且其性柔弱,尤易狎昵,而吮其涎沫,非与杂鱼交也。这段话里,聂璜去调查、问了老渔民,写了鲳鱼身上有白亮的光,引发鱼来,彻底否定了鲳鱼没有嫖娼行为。虽然鲳鱼平反了“冤假错案”,但留下几千年的世俗偏见,以致很多地方的红白喜事不许鲳鱼摆上桌。不过,如今有人认为“鲳”与“昌”同音,而且鲳字有“鱼”与“昌”,即有余下与昌盛之意,也是吉利鱼。大的鲳鱼价位也颇高。

我认为聂璜说法也不一定正确,为何如此说?鱼上的粘液大都有,比如鲻鱼、黄鱼等,至于亮光的,那带鱼满身上亮光,因此古人认为仅这两点理由说鲳鱼有嫖娼,那是无道理的。我认为也许鲳鱼身体上有一种特殊气味,也许鲳鱼身体散发一种特殊电滋波,也许鲳鱼声音好听,让别的鱼听了附着它身上陶醉,也许鲳鱼嘴小无锋利牙齿无攻击性的而性情温顺等,来引诱别的鱼。

儿提时,母亲常常指着饭桌上的鲳鱼说,鲳鱼是美丽女人变的。据说古代有一人家,很苛刻。为了节约钱,他们便买来一位美貌而嘴小的姑娘在家抚养,称为新妇儿(童养媳),等她长大嫁给他们儿子。平时,这家主人百般凌辱、千方刁难她。有一天,娣家娘(婆婆)烧好牛肉与马铃薯给她自己女儿吃,把烂蕃薯给新妇儿。夜里,新妇儿偷了牛肉吃,被娣家娘发现而活活打死。后来,新妇儿为了伸冤,化为斑鸠在他们瓦檐头惨叫:娣家娘打我苦……娣家娘打我苦。专门靠啼叫还不够,有人指点她投身于鱼类。她就变成嘴小的鲳鱼。如今的鲳鱼两腮边各有块“牛肉”似的肉,是当时新妇儿慌里慌张地吃牛肉咽塞在喉咙里变起来的。鲳鱼可怜,那位新妇儿也可怜,可怜到处处见人诉说。为此至今,乡人往往把会讲话的女人的小嘴巴比喻成鲳鱼嘴,善于诉说。

本文入选于2024年第一期第二期合刊《浙江散文》,以念为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