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晓旭的头像

卢晓旭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04/03
分享

穆斯林书屋润泽无声

 

作者|卢晓旭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循着古丝绸之路,驻足黄河金岸,走进驰名中外的“中国回族之乡”吴忠市,慕访一个个“穆斯林书屋”,但见书柜、桌子上到处都整齐的摆放着各类书籍、报刊,前来读书看报的穆斯林群众络绎不绝,或查阅生育知识,或浏览致富丛书,或翻阅资料……小小穆斯林书屋成了群众的一个个“精神乐园”。

在一个穆斯林书屋,一名群众正捧着一本《苹果高产管理技术》津津有味地看着,我好奇的问他为何看这书?他回答说:“以前不懂科技,只是碰运气等收入。今年,我要利用新技术,让我的苹果园再增加些产量,再增加些收入!”

杨乐是穆斯林书屋的常客,他告诉我:“穆斯林书屋有科技、种植养殖、小说、养生等各类图书,并且每年都更新。平常村民都喜欢来这里,聚在一起看书长见识,对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很有帮助。”

穆斯林书屋里,几名马上外出务工人员也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借阅法律等书籍,他们说:“以前在外打工,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现在有了穆斯林书屋,要多看看法律方面的书,出门打工不能再吃不懂法的亏了。”

看着身边忙着“充电”的群众,穆斯林书屋负责人颇为感慨:“现在,村里打麻将的人少了,读书的人多了,这是穆斯林书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新气象。”

受现场氛围的影响,我就穆斯林书屋有关情况,采访了几名看书的穆斯林群众。通过他们的话语,我深切地感受到穆斯林书屋像一缕扑面而来的清风,带给人们的是春天的气息;像一簇绚丽多姿的鲜花,开遍了吴忠希望的原野;像一盏开启智慧的明灯,点亮了无数浸润着幸福的心灵!


梦想照进了现实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求知成才的翅膀,书是人类精神的福音,书是开启智慧的钥匙,书是安置灵魂的营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然而,曾几何时,读书这样的小事,对宁夏吴忠市一些穆斯林群众来说却是一种奢望,特别是山区的群众。我曾在一篇报道上看到过这样一组数据:一记者对102名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众进行问卷调查,得知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是看电视、打牌和喝酒。其中,93.7%的被调查者表示,看电视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除了看电视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和喝酒,很多35岁以上的人根本不知道上网是怎样一回事,家庭上网更是一片空白。

以上的情况让我很揪心,其实,那些整日围着麻将、牌九和电视的生活并不是他们的本愿。吴忠市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牛首山脚下,黄河岸边,资源匮乏,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常年干旱少雨,是一个依靠黄河灌溉的农业城市,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吴忠市南部山区的盐池、同心县的有些乡村,几百年来,一直掩映在连绵的群山中,一代代村民传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交通靠走、交流靠吼、耕地靠牛、照明靠油”的艰苦生存环境,文化生活对他们来说就像天上的星星,明亮却够不着。农闲时间,为了打发时间,只有靠串门子、喝酒、打麻将来打发时光。

他们中有很多人也非常喜欢读书,只因家境贫寒而被拒绝在知识的殿堂之外;有很多人曾经对书本如饥似渴,却因不能拥有一本好书而彻夜不眠;有很多人曾经对浩瀚的书海追求不息,却因没有可供自己阅读的学习场所而懊恼不已……他们今天的贫困不堪现状,就是因为吸取不了知识的营养,开启不了智慧的大门而导致…… 

往事,彷佛就在昨天。十七大的东风一下子吹遍了大江南北,吹来了喜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改变吴忠市穆斯林群众文化落后局面,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吴忠市委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决定为穆斯林群众建书屋,用知识改变他们的生活面貌。

为了做好这件惠泽群众的大事,吴忠市委政府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走访调研,针对穆斯林群众人口多、早婚早育、非婚生育、生殖疾病严重、穆斯林宗教人士威望高、感染力强等诸多特点,决定先在市区试点创建10所穆斯林书屋。

2009年4月8日,吴忠市首批试点穆斯林书屋率先在黎明清真大寺挂牌。这一挂牌,标志着这一特色文化工程将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该工程将清真寺作为文化宣传阵地,在农村分期分批建立永久性的文化阵地,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法律法规、人口计生知识、掌握实用技术等。

2010年,在先行试点基础上,吴忠市委政府又投资150万元在全市新建了100所穆斯林书屋,此举也是当年政府承诺为民办的9件实事之一。为落实好这件实事,在创建书屋之初,吴忠市委政府抽调民族宗教、计生、吴忠日报社、邮政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各县、市(区),对推荐创建书屋的清真寺进行调查摸底、了解掌握情况,并根据清真寺在当地影响、各大教派分布、教坊群众数量、清真寺文化历史、所处位置和管理委员会、现任教长、穆斯林群众意见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了创建书屋的场所、管理人员。为确保穆斯林书屋真正成为群众精神上的“粮仓”,吴忠市委政府还专门为书屋配置了电视机、DVD、办公桌椅、宣传展板等设备,购买了5万余册适合穆斯林群众阅读的人口、宗教等图书,并为全市所有宗教场所免费订阅了《吴忠日报》。书屋内书籍、报刊、音像、桌椅一应齐全,管理职责、借阅规定、刊物分类、财产登记等制度一一俱全,形成了书屋“有人管理、有章可循、有书可读”的良好局面。穆斯林群众不仅可以免费借阅、观看,而且还能以书屋为阵地,举办培训班、组织观摩、讲卧尔兹等活动,增强了书屋的吸引力和活力。

此后每年,吴忠市委政府都将穆斯林书屋建设作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逐年加大投入,用于穆斯林书屋建设。通过不懈努力,穆斯林书屋如雨后春笋,遍地蓬发。从此,穆斯林群众有了属于自己的书屋,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心爱的书了。高兴得利通区古城镇72岁的马成林老大爷激动地说:“党的政策就是好啊,送文化、送知识,送到了俺清真寺,这是俺几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呀!”

 

观念一变天地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穆斯林书屋,就像春雨,悄无声息,滋润万物,催生着春草的勃勃生机,浓郁着花的芬芳。

自从有了穆斯林书屋,穆斯林群众只要有空就去书屋看书,书中的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改变着他们的观念。

同心县豫旺镇村民马文贵,今年65岁,过去一直靠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日子过的很是艰辛。镇上其他人家养殖或做小生意都富裕了,唯有他家到现在还没有富起来,他怪自己选错了行当。现在,年龄大了,也没精力出门打零工,整天没有多少事可干,一有空闲就到穆斯林书屋来看看书,成了书屋里的常客。

有一次,一本关于怎样理财的书吸引了他,他看着看着就恍然大悟。原来,他干活时,喜欢嘴里含着烟,边干活边抽,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平均下来,每天至少抽3包烟。现在,他细算了一笔账,按每天抽3包烟计算,平均每包烟4元钱,一天是12元,一个月下来是360元,一年下来是4320元,10年下来光抽烟就4万多。他已抽了30多年的烟了,一算,他吓了一跳,这些年没有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竟然挣的钱有六分之一都被他吸烟烧掉了。明白这个道理后,他不但把烟戒了,还把理财书带回家,与儿子一起看,谈体会、学理财、算细账。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也把烟戒了。老马感慨地说:“是一本书改变了我的思想,我要是早几年看到这本书,学会理财该有多好啊!”

盐池县青山乡村民张天强,由于受封建社会愚昧落后生育观念残余的影响,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连续生了两个女儿了,还想要个儿子,可妻子又不想要,两口子经常为此事吵得不可开交,妻子三天两头躲回娘家,张天强也无心打理家务。本来家里经济条件就不好,这样一折腾,每况愈下。在张天强看来,养儿防老,儿子才是传宗接代人,没了儿子说得难听一些,就是“断种”“绝后”了。因此,他整天垂头丧气,天天盼望着妻子能为他生个男孩。

有一天,他和妻子吵完架,到村口散心,见穆斯林书屋里有很多人在看书,就凑热闹走进书屋,找了本《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杂志翻看起来。看着看着,他被书里的一个故事吸引住了:“有这样一户人家,已有3个女儿,最后东躲西藏,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如愿以偿,欢天喜地了一阵子。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又受到计划生育经济处罚,3个女孩个个穿得破破烂烂,吃得汤汤水水,真是“吃饭像开会、上厕所要排队、睡觉四个孩子一床被”。夫妇俩除了忙农活、挣钱养家糊口,还要操持家务,一年四季不停的忙碌,苦不堪言。大人辛苦都是小事,可苦坏了孩子们呀。人家的孩子穿好的吃好的,选着挑着上好学校,可他们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夫妇俩悔恨当初不听别人的劝告,才落到今天如此的地步。”

故事结尾还抛砖引玉地说:……从遗传的角度上来看,女孩与男孩一样,同样继承了父母一半的基因,并且这种基因依旧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从法律角度上来看,女孩与男孩一样,同样能够继承父母财产并赡养父母,拥有同等的继承权和赡养义务;从观念转变上来看,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女儿、女婿同样可以照顾和赡养父母;从社会保障上来看,农村实行了养老和合作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保障了农民养老和医疗问题,使生男生女都无后顾之忧。

看完这个故事,张天强的心里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起来。是呀,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都是自己的血肉吗?我已经有两个女儿了,再生就家里这条件,我不就是下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了吗?生的少,娃娃就有更多条件受到良好教育,成长为有用人才的机遇就大,这样生一个比生十个都强……想到这里,他赶紧跑回家向妻子表明了想法——不再要妻子为他生男孩了。妻子破涕为笑,从此他们二人过上了恩恩爱爱的生活,一家子和和美美。

同心县下马关马燕,自从去年有了孩子,就与婆婆有了矛盾。因为婆婆是用传统的方法和经验带孩子,而马燕则认为应该用现代和科学的方法带孩子。婆婆总是不听,马燕有时候就把自己的意见跟丈夫说,希望得到丈夫支持。但丈夫却是“和事佬”,这让马燕非常不高兴,心里越想越生气,下班回家也没有了笑脸,婆媳关系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有一天,她跟小姐妹们去穆斯林书屋看书,一本《怎样处理婆媳关系》的书引起了她的注意。她找出来看了一下,书里说的事都正在自己的身上发生着,对她触动很大。看完这本书后,她心里宽敞了许多,也找到了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的方法。以后的日子,她学会了改变自己,婆媳关系也慢慢融洽起来。她把自己的经验又写成日记与同伴们交流:“……白天我们上班,婆婆帮我们带宝宝,我们除了感激,实在不该埋怨她什么,哪个奶奶不疼自己的孙子?婆婆的育儿经验虽然不能说全对,但毕竟是过来人,有她自己的道理。以前,我爱钻牛角尖、认死理,与婆婆关系紧张大多都是我的过错。婆婆是长辈,我们做晚辈的理应尊敬她,可我没有做到,很歉意。现在,我明白这个道理了,不光在育儿方面,就是家里大小事与婆婆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都与她协商解决,婆婆基本都同意了我的意见,我们的关系非常融洽。以前,我有时在丈夫面前嘀咕婆婆的不是,可现在想想觉得实在是愚蠢之极。对丈夫而言,一边是母亲,一边是老婆,两头为难。《怎样处理婆媳关系》一书,使我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了与人融洽相处,受益匪浅。

是呀,思想观念是总开关。开关不灵,流水不畅;观念不新,运行受阻;观念变,则思路变,思路变则天地宽呀!

那么,以上诸位的观念是怎么改变的呢?请哲学家培根帮他们回答:“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书就是过往的人类文明载体。在悠悠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文化,读不同的书籍,会使我们增长不同的见识。他们的今天,就是因为读书学习,道德情操才得到了陶冶,思想观念才得到了改变,人生境界才得到了提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以前读宋皇帝赵恒这首《励学篇》的诗,感觉太夸张。自我走进吴忠市穆斯林书屋了解一些人和事后,我对这首诗有了新的认识。

的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点也不言过其词。宁夏吴忠市一些穆斯林群众就是从书中找到了“黄金”,他们的收获就是这首诗意的佐证。

在利通区左营村穆斯林书屋,一位群众对我自豪地说:“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以前我承租了别人一个淡水池塘养鱼,由于之前都是靠道听途说和感觉去养殖,也没有多少经验,鱼苗买回来直接放入池内,基本让其自由生长,结果一年下来,池内鱼不是病死的,就是长不大、长不肥。后来在穆斯林书屋看到一本《淡水优质鱼类养殖大全》,书中详细介绍了鲫鱼、鲤鱼等一些常见经济鱼类的具体养殖条件及方法,还有病害防治等。在仔细阅读了此书后,根据书上的方法,我又挑选了适合在本地生长的几种鱼苗,重新投入到池内养殖,并密切关注其生长过程。一旦发现问题,就根据书中病害处理的方法,对症下药,基本上都迎刃而解。经过一年多的养殖,我养的鱼,不仅病死的非常少,而且成鱼又肥又大,卖出了好价钱,为我增加了不少收入。”

三月的吴忠,天气依然还有一点冷,而在这个书屋里却是暖意洋洋。书屋外面的告示牌上详细的写着最近新到的种植、养殖方面的书目和光碟名称。屋子里空调呼呼吹着,开始春播的村民们三五成群地来书屋“充电”,一派热闹景象。

书屋里一位负责人告诉我:“前几年,穆斯林书屋刚建时,不少村民还很不理解,说种地还用得着去书屋找门道么?现如今,书屋不但解决了村民‘买书贵、借书难’的问题,而且还使村民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了。村民们已从穆斯林书屋尝到了甜头,书屋已逐渐融入到了村民们的生活之中,并在农业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给村民们提供了巨大帮助,被村民们亲切地誉为‘黄金屋’”。

说到这不得不提吴忠市委政府的英明决策。为使穆斯林书屋成为群众生产致富的加油站、汲取知识的“储蓄所”,吴忠市在书屋建设过程中结合农村产业结构特点、穆斯林群众需要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精心选配新型种养殖业、农村新型实用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定期对穆斯林书屋藏书进行增储更新。同时充分发挥穆斯林书屋教育阵地作用,通过邀请种植、养殖农技专家到穆斯林书屋授课,提升穆斯林书屋的服务功能。据统计,自2009年穆斯林书屋创建至今,全市通过穆斯林书屋这一平台,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00余次,培训农民达100万余人,越来越多的“田秀才”“菜专家”“养殖专业户”从穆斯林书屋走上了依靠科技致富的道路。穆斯林书屋已成为当地政府传播科技知识、带动农村发展的稳固阵地。

在采访期间,左营村村民马大海对书屋的作用赞赏有加:我主要从事温室蔬菜种植。通过在“穆斯林书屋”学习温室蔬菜新品种种植技术,2010年,我家的人均纯收入就达2万元,亲身感受到了“穆斯林书屋”带给我的真正实惠。

2003年,我在自家田里搞简易土温室种植,凭借自己以前的大田蔬菜种植经验,主要从事大棚蔬菜反季节种植,仅种植芹菜、韭菜等叶类常规蔬菜。在随后的5年多时间里,虽然温室蔬菜的种植技术水平不高,种植的品种单一,但因早年从事温室蔬菜种植的农户少,反季节蔬菜颇受市场欢迎,蔬菜价格也较好,经济收入还颇丰,使我看准了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这条增收致富的路子。

2008年,全市大规模推广高效节能温室蔬菜种植业,温室蔬菜种植户越来越多,单一的、常规的反季节蔬菜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蔬菜价格大幅下降,有的农户还出现种植的蔬菜卖不出去的问题。反季节蔬菜种植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土经验、土办法和单一蔬菜品种的种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和反季节蔬菜产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引进新的温室蔬菜种植品种和掌握高产高效的反季节温室蔬菜种植技术,才能使温室蔬菜种植业成为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2009年,村上建立了“穆斯林书屋”,通过看《温室种菜难题解答》这本书,我摸索出了一条特色温室蔬菜种植的路子,成为了我们村家喻户晓的温室蔬菜种植能手,还被评为农村优秀种植型人才。我种植的菠菜、黄瓜、韭菜等蔬菜,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一些商贩慕名而来,吴忠市各超市、酒店也争相订购,我的收入较以往大大提高。新老温室种植户们也纷纷向我请教温室蔬菜种植技术,我积极引导他们,毫无保留地将温室蔬菜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与他们共同致富……

马大海介绍完自己情况后,无比激动地说:“多亏党和政府为我们建了‘穆斯林书屋’,如果没有‘穆斯林书屋’,也就没有我今天的美好生活!非常感谢!”

利通区金积镇马家桥村村民杨有顺、马金兰夫妻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和养殖大户,也是乡亲们眼中的大能人、土专家。那天我们慕名去采访他们,说起他们的致富经,朴实的杨有顺找出《奶牛养殖》那本书说:“我是从穆斯林书屋里学来的真本事,是从穆斯林书屋里走上的致富路。”

2009年,杨有顺发现别人养奶牛收益不错,就暗地里偷偷学了一段时间技术后,从亲友处借贷了5万元,购买了两头黑白花奶牛,信心十足的踏上养奶牛的致富路。

不料,看别人养奶牛养的很简单,自己养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一招一式学了个全,养起来却还是差那么一大截。奶牛养到第4个月,一头奶牛生了怪病,不吃也不喝,夫妻俩到处请教询问却没有解决的好办法,眼看着奶牛一天天瘦下去,夫妻俩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心也一天天揪起来。为了弄清奶牛的病因,他们到镇上请来兽医,兽医把牛病看完后撂下的几句话差点没把夫妇俩呛死:“养奶牛是个技术活,你们光看别人是不行的,咋养不能凭感觉,你们没文化养不了,还是把牛卖了出去打工吧。”至今想到这些话,夫妇俩还心有余悸。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村里办起了穆斯林书屋,杨有顺成了村里第一个借书人。他在书屋专门借了一本《奶牛养殖》的书,白天黑夜,只要有时间,就埋头钻研起来,边干活、边看书,边学习、边总结,光笔记就记了一大本。用马金兰的话说“书和牛才是他的女人。”那段时间杨有顺一举手就是书,一张嘴全是牛,气得全家都喊他书爹、牛爹。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有顺不但从书里找到了那头奶牛生病的原因,还从书里面学到了其它很多养牛的窍门。此后,牛有个大病小灾再也难不住他了。眼看着《奶牛养殖》的书被翻看的一天天厚起来,牛也一天天肥起来,产奶也越来越多,当年冬天还下了两头小牛犊。

养牛不成问题了,但如何从牛身上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又成为杨有顺从书本上钻研的课题。他从书本上悟到要增加收入就必须进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学到这里,他便带着家里人做起了酸奶。这样一来,一斤牛奶从原先的一块钱变成了现在的两块多,收入翻了一番还要多。没有多久,他们家成了全村闻名的养殖大户、土专家、大能人,被评为致富能手,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人怕出名,随着名气大起来,来请教他们夫妇养奶牛致富的人也越来越多起来,说起奶牛经、产业链、做酸奶的事,杨有顺、马金兰夫妇总也有说不完的话……

“以前农闲时,村民们不是闲逛就是聚在一起玩牌喝酒,现在有了穆斯林书屋,闲玩的人少了,来看书的人多了;无所事事的人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书屋办到了农民的心坎上!”金积镇马家桥村村支书如是说。

吴忠市“穆斯林书屋”的建设,推动了当地村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改善了农村文化环境,改变了群众的生活面貌……经“穆斯林书屋”的滋润,吴忠广袤的大地上到处盛开着一朵朵五彩缤纷的幸福之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

“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短短的一句歌词,道出了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亲情,展现了13亿同胞血浓于水的关系。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短短的一句歌词,凝聚着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心声,展现了炎黄子孙团结友爱的精神追求。

民族团结是我国追溯世界潮流的根本,更是我们中国人听从党的领导,追求幸福生活的真谛。民族友谊是我国屹立世界之林的特色,更是我们中国人跟随党的步伐,奔赴共产主义的法宝。

中华民族,一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孕育出了五十六个英雄民族,共同捍卫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宁夏吴忠市回汉人民在这一点上,将先辈这一优良传统发扬的更加灿若星辰。

在利通区古城镇秦桥清真大寺的会客室里,该寺阿訇吴学兴将“全国和谐寺观教堂”的牌匾擦得锃亮,他说:“这个荣誉来之不易,是我们周边全体穆斯林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当天礼拜结束后,吴学兴把前来做礼拜的信教群众聚集到穆斯林书屋,为他们讲民族团结知识及国家惠民政策。经常来该寺学习经文的信教群众马燕霞说:“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邻里相处,寺上的阿訇都会经常给我们讲一讲,每天到清真寺不仅做了礼拜,还增长了知识。最近阿訇给我们讲禁毒知识,我们虽然上了年龄,但还是要学一学,回到家教育孩子远离毒品。”

自2009年以来,吴忠市以一年建设100个穆斯林书屋的速度,5年来,覆盖了吴忠地区500余个清真寺,实现了党报党刊进清真寺。为把当前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扎实深入开展下去,吴忠市充分发挥“穆斯林书屋”的独特优势,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课堂”搬进“穆斯林书屋”,通过讲座、座谈、散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在不耽误群众生产时间的同时,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一组组翔实的数据,将民族团结典型推到群众跟前,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铭刻在各族群众心中。

同样是全国和谐寺观教堂之一的利通区上桥镇的吴南清真大寺,干净整洁的院内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宣传展板上,团结、和谐、稳定等字眼随处可见,“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等标语格外醒目。在该寺穆斯林书屋里,一排排书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书架上,涉及国家政策、计划生育、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林果种植、特色养殖等书籍。阿訇王志凤说:“每逢主麻日,我们不仅要教会信教群众念好《古兰经》,还要教会大家念好‘团结经’‘致富经’,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教群众的素质明显提高,邻里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少……”

吴南清真大寺位于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是一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清真寺。该寺始建于公元1778年5月,于1979年6月重建,并于2009年再次翻建,现有信众5000余人。吴南清真大寺是宁夏最早开办女学的清真寺之一,已有十几年历史。每日早上6点到9点,吴南清真大寺的女学里就会传出悠扬的诵经声。据了解,女学由专门请的女阿訇为学员们授课,以《古兰经》《圣训》为主要内容,系统地讲解伊斯兰教的教律教法及其他伊斯兰教经典中的内容和知识。近年来,吴南清真大寺一直把清真寺作为“合法宗教活动的保障区、回族文化的展示区、宗教场所民主管理的示范区、民族团结的教育区、矛盾纠纷的化解区和国策法规的宣传区”来建设,成效非常明显。2010年12月,吴南清真大寺被国家宗教局评为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目前已有甘肃、新疆等省区的20多个县、市(区),100多批观摩团先后到该寺学习交流民族团结进步经验。

如果四周没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建筑,许多人可能会以为这是学校或别的地方,而头戴白帽的回族群众每天都在这里进进出出,则再清楚不过地告诉外地参观者:这里真的是宗教活动场所。

不错,这里就是虔诚的穆斯林群众每天都要进出的清真寺。我随手记下了吴南大寺院内的一些标语和橱窗展示的内容:“爱国爱教”“诚实守信”“崇尚知识”“和平友爱”“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标语和“清真寺的八荣八耻”等内容,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最让我感佩的是,他们竟将《古兰经》《圣训》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语句摘录出来用汉文和阿文书写在墙壁上,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国旗进清真寺、穆斯林书屋进清真寺、党报党刊进清真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清真寺,是吴忠市近几年大力倡导、积极推进的活动。吴忠市利通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燕告诉我们,在利通区,像这样建有国旗台并在重要节日定期升国旗的清真寺,已有200多个了,有100多个清真寺的党报党刊超过了5种,而当地出版的吴忠日报则实现了全覆盖。

吴忠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杨志文在接受采访时说,吴忠市现辖两区两县一市,总人口143.7万,有回、汉、满、蒙等27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76.1万,占总人口的53%,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吴忠市是宁夏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五大宗教俱全,信教群众多、宗教活动场所多、大型跨地区宗教活动多。清真寺是信教群众经常聚集的地方,也是一个特殊的阵地。如何利用这个在回族群众中很有影响力的阵地?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引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分级负责、教育引导、规范服务、依法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工作模式。先后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宗教事务组织领导机制,通过“穆斯林书屋”这个平台,在宗教场所开展“三进两创一公开”“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教育等活动,充分发挥宗教场所特别是清真寺的特殊功能,力争把清真寺打造成为“合法宗教活动的保障区、回族文化的展示区、宗教场所民主管理的示范区、民族团结的教育区、矛盾纠纷的化解区和国策法规的宣传区。”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成效来看,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吴忠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马玉忠介绍,全市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已有567处宗教活动场所,先后被市级以上部门表彰为“和谐寺观教堂”,其中国家级7处,自治区级47处。

在清真寺升起第一面国旗的,是吴忠市下辖的青铜峡市青铜峡镇王嘴子清真寺。那里的国旗,是从2011年举行的军寺共建启动仪式上第一次升起的,从此,国旗就在清真寺的上空飘扬了。而利通区境内的清真寺升起的第一面国旗则是2013年,地点在市区的吴南大寺。短短一年多时间,利通区建有国旗台并定期升国旗的清真寺就有200多所。吴忠市所辖的其他县、市(区)也在迅速增加,最近,就有许多清真寺打报告要求设立国旗台、更换新国旗。

杨志文告诉大家,国旗进清真寺,是我们积极倡导的,但我们并不强力推动,进与不进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信教群众的意愿。

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宗教信仰的自由,让回族群众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的情怀,也为国旗进清真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志文向大家讲述了一位不识字的回族老奶奶到麦加朝觐时遇到的事:那天,老奶奶独自上街迷路了,越走心越慌,急得满头大汗。当她低头看见了自己胸前绣的国旗,便灵机一动,立即找到当地警察指着国旗比划,警察明白了她的心意,把她带到中国朝觐人员的住地,当她远远看见飘扬的五星红旗时,眼泪便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有这样经历的,不止她一人。所以,当地几乎所有到麦加朝觐的人都会穿上当地生产的绣有国旗的服装。就是回到国内,他们仍然继续穿在身上,不愿脱下来。

“爱国和爱教是一致的”“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你们热爱祖国,就应像鸟儿眷恋自己的窝巢一样”……《古兰经》中不乏这样的教诲。吴忠市有关部门利用“穆斯林书屋”和其它平台,不断宣传这样的理念,进而让穆斯林群众认识到:在清真寺升国旗,是爱国的表现,并不违背教义教规。尽管最初有人对此心存疑虑,但因为绝大多数人表示理解、支持,所以建国旗台、升国旗的清真寺也就越来越多了。

为更好地利用清真寺这个特殊的阵地,吴忠市党委、政府专门把为宗教场所兴建文化书屋、赠送党报党刊、图书资料和其它学习用品,作为每年为民办实事的内容,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清真寺。利通区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玉龙则亲自与清真寺寺管会主任、阿訇一道对《古兰经》《圣训》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进行筛选,将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的东西提炼出来,然后通过牌匾、墙报、橱窗、展板等方式进行宣传,引导信教群众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吴忠市有关部门还通过“穆斯林书屋”这个平台,因势利导,引导宗教人士争做法律法规的普及员、健康生活的指导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慈善事业的宣传员、民风建设的讲解员、特殊人群的帮教员、党群关系的联络员、增收致富的引导员。争做“八大员”,让宗教人士充分发挥了“正能量”。

现在,吴忠市绝大多数清真寺已经成为合法宗教活动的保障区、民族团结的教育区、致富技能的传播区、国策法规的宣传区、矛盾纠纷的化解区、回族文化的展示区、宗教场所民主管理的模范区,其中有100多个宗教场所成为“和谐寺观教堂”的示范点。宗教场所“宣传中心”“调节中枢”“慈善桥梁”“监督纽带”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是因为有了穆斯林书屋这个平台,有了回汉群众的携手努力,民族团结之花才在宁夏吴忠这片热土之上尽情绽放,永不凋零。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穆斯林书屋的作用,创建书屋者的功绩,人民群众的溢美之词和清真大寺迎风飘扬的一面面国旗就是最好的回答,我无法用更加准确的语言去描述。只希望,也坚信,吴忠各级党委政府能顺应伟大时代的召唤,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建设沿黄经济带、打造“黄河金岸”的科学决策,一如既往的把书屋创建的惠民工程继续做大做强,发扬光大下去,让更多的农民从中获益,使吴忠真正成为和谐、富裕、文明、开放的城市,成为宁夏、西北、乃至全中国最璀璨的一颗明珠。(2014年3月于宁夏吴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