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九华》的头像

《大九华》

内刊会员

报告文学
202412/23
分享

大脚的山河

大脚的山河

叶浅韵

东至县隶属于安徽省池州市,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郡,曾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梅尧臣、陶渊明、黄庭坚都在此地留下过生活的痕迹和诗词名句。

2020年7月7日,东至县境内遭遇暴雨侵袭,多条河流水位迅速上涨,超越警戒水位,多个乡镇相继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形势严峻。县防汛指挥部的电话铃声响个不停,池州市启动了四级应急响应,军民上下联动,迅速展开抢险救灾工作。“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雨水!”天像漏了似的,茫茫倾泻,无休无止。洪水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疯狂肆虐,席卷良田、塘坝、村庄、集镇,汛情十分危急!

经过16个小时紧张有序的抢险救灾,险情终于得到解除。人武部民兵陈寿春瘫坐在地上,感觉脚不对劲,脱下靴子,一只变了形的大脚,让人不忍直视。现场有人拍下照片,并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有着超强职业敏感的记者迅速将这幅“洪水不‘足’为惧”的新闻图片刊发上网,很快就上了头条,有了“池州抗洪大脚”的热搜。

于是,陈寿春意外成了网红,成为一场洪水中那个最醒目的焦点。此事还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和关心。2021年初,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一次会议上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点赞了池州军分区东至县人武部“抗洪大脚”——陈寿春。

此后,陈寿春进入公众的视野,很多人开始关注发生在他身上的许多故事。

东至县人武部南部长是我第一个正式采访的对象,他是陈寿春的领导。南部长在东至县人武部已经工作六个年头了,说起陈寿春,他滔滔不绝。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救援,多少次与生命狂欢拥抱的劫后之喜,都被他说得平淡了。他觉得,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就像每天需要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南部长还是这“大脚”新闻背后的“始作俑”者。正是他拍了这张照片,上传到朋友圈,才有了后来的故事。他说,每年汛期,他和他的队伍连续作战,通宵达旦,已是常态,但还是2020年7月的抗洪救灾记忆深刻,因为这是近50年以来,东至县最为严重的一次洪灾。南部长说,拍下那一张照片是无意之间,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陈寿春火出圈这件事情,它是必然的事件。“大脚”的事迹被报道之后,很多人才注意到早在安徽电视台报道的抗洪救灾新闻中,就多次出现陈寿春的身影。

南部长说,他初来人武部的时候,陈寿春就给他留下了敦实、可靠、不爱说话的印象,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干活不怕苦累,有困难争抢着上,满满一个好孩子的印象。陈寿春担任民兵训练员,带出了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尤其是救生艇的操作技术,几乎无人可以比肩。在几次与他同舟共济救援的行动中,南部长更是对他刮目相看。只要有他在队伍里,就像有了一根定海神针。

南部长说遗憾的是一直没能为他转正。在人武部,陈寿春始终是一个编外的人员,但他也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陈寿春在1999年考入了安徽省人武学校,属于大专招生,承诺分配工作。后来因为学校改制、政策发生变动等情况,原先说的包分配,后来不了了之。陈寿春之后考过一次法院的公务员考试,还进了面试,但因为他毫无经验,准备的时间又太仓促,再加之他个人不善表达的短板,与进入体制成为正式编制擦肩而过。那一年人武部招收编外人员,陈寿春不舍自己的专业和这身军装,他来了。工资不高,捉襟见肘,但因为热爱,再无动摇过。

南部长说,坚决服从命令,有担当,有血性,是陈寿春一贯的作风。自己常常捏着一把汗,慎重地发出命令,待他平安归来时,才把心放下。有一次,他和他的队伍长达六小时与指挥部失联,让部领导急得火烧眉毛。终于安全归队了,才知是手机被水泡了。本想对他们进行一次严厉的批评,没想到才转身的工夫,他们几个就在门口的沙发上睡着了。见此情景,部长心疼了,赶紧放轻了脚步。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刚过去的2023年,东至县籍在部队立功人数突破新纪录,喜报频传,真个是灼灼韶华、风禾尽起。一共有36人获得嘉奖,3人荣立二等功,33人荣立三等功,单一个大渡口镇就有6人荣立三等功。南部长说这话的时候,有无上的荣光在他的脸上流溢,光彩照人。

江河千里总有源,树高千尺总有根。当这种美德被发扬光大,尧舜之乡的美誉将更加响亮,穿越千古,熠熠生辉。

我见到故事的主人公“抗洪大脚”陈寿春时,已是第二天了。他的家简朴又温馨,墙壁上挂满了两个孩子的奖状。我在跟他聊很多抗洪故事的细节时,他的妻子何晓云睁大了眼睛,不时发出这样那样的疑问。事情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就是:这个事情我怎么不知道呢?你怎么没告诉我呀?像是晓云也如我一样,是抗洪救灾的观众。我们所知道的都仅限于新闻报道,很多幕后的故事都被他省略了。他装在肚子里不是为了隐瞒什么,只是为了让妻子不要担忧。

可是,作为一名妻子,不担心是假话。丈夫常常会在才端起碗的时候,听到要救援的消息。接到命令的丈夫像箭一样就飞出去了,射程完全不掌握在何晓云的手里,就连出门前那一句“你小心点”,都像被风吹走了似的。

何晓云也会抱怨他,这世界离了你就不会转吗?你就不能忌讳点什么吗?腐烂了的遗体,屎尿未擦的老人,经陈寿春的一双大手,在一抱一揽,一托一举之中,就上岸了。陈寿春一转身又投入到另外的救援中,只凭自己肉身,翻腾在江河湖海,山林野地。

何晓云对我说,你看看他腿上那些伤疤。“大脚”顺从地撸起了裤管,露出有些不好意思的神情。一个挨着一个的伤疤,梅花状的,蚯蚓似的,毛毛虫一样爬满了腿上。每一个伤疤后面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流血流泪,一次次与死神对抗。何晓云说,让他夏天不要穿短裤,一腿的伤疤多不好看。“大脚”却说,天气那么热,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又不是做贼弄伤的。

何晓云开过多年的服装店,每次都从上海进货,她有自己的审美。想要把自家男人打扮俊了,至少不要让人看见什么瑕疵,就像一个人脸上有斑,想用遮瑕的粉底压住。陈寿春不管何晓云说什么,都是憨厚地笑笑,代表老婆说得都对,但听与不听好像他都有自己的主见,而且不动声色。

我问陈寿春的眼光为什么这么好?找到这么如花又贤惠的妻子。他们俩人像是回忆青春一样,在参差不齐的记忆中重现当年的美好。“大脚”说,何晓云当年在老街上开了一个叫“衣加一”的服装店。服装店对面有一个小吃店,他跟人武部的同事们爱来这里吃小吃。他一眼就看见开服装店的这个女孩子又漂亮又能干,店里干净整洁,店外笑脸盈盈。陈寿春想,她不是要“衣加一”吗?就应该加我吧,找这样的女孩子做老婆准没错。他说这事时看了妻子一眼,像是一个完成计谋的勇士。嗨,你进了我的圈套!这时,他的幽默与聪明完全脱离了敦厚的样子。事实上,从他一次次抢险救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来看,他是一个胸中装着千军万马的人,只是不轻易外露而已。

小店的门牌上写着店主的电话,陈寿春就把那个电话牢记在心。一天要打好几次电话,起初何晓云以为是骗子。后来在去上海进货的火车上,他又一通猛烈追求的电话,问行程问冷暖,何晓云并不买账,因为追求她的人很多,条件比他好的人比比皆是。为了避免他来店里找,进货回来的何晓云,还把店门早早放下了。

陈寿春本是个脸皮薄的人,但在找对象这个事情上,绝对是例外,好像是把浑身的胆子都外挂到何晓云的店门。他不管何晓云在店里与客人或是朋友谈笑风生,不管人家搭理还是不搭理,每天都来报到。后来他还想出了绝招,帮何晓云把店外的衣服收进来,把自己搞得像半个主人似的,让很多人以为他们俩的关系已经很亲密,情敌们就知难而退了。

何晓云说,最令她生气的一件事情是,陈寿春太老实了,但他又对她特别不老实。这话怎么说呢?他太老实了,自己在单位没有医保,也不去问问。他又真不是一个老实人,因为他也没跟妻子讲实话,没有城镇医保可以交农村医保呀。在医院里去结账的时候,接近两万块钱的住院费,硬生生地是自己掏腰包的,真是把妻子气哭了。倒不是妻子心疼钱,她为“老实”这两个字心疼,为他对单位的老实和对自己的不老实。

那次住院是因为陈寿春腹部疼痛,她以为是老胃病又犯了,没想到送到医院里一查是急性阑尾炎,得马上手术。结账的时候才有了这一出。后来陈寿春的待遇解决了,医保是有了,但这件事情的后续好像还没有结束。当何晓云当着我的面问他有没有住房公积金的时候,陈寿春并不坚定地回答了一个“有”。妻子说,如果有,那应该把家里的贷款转成公积金贷款,就可以省一些钱呀。要知道对他们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而在陈寿春躲闪的眼神中,我似乎感到这也是他不能确定的一件事情。我唯一能确定的是,他不好意思去单位问,或向领导提。

接孩子的时间到了,我跟着何晓云开车去接两个孩子放学。在逼仄的空间里,两个女人之间的对话就变得更加轻松。她说,你看公积金这个事情,我又不能拿着他的身份证去查,更不能去他的单位问,他那么要面子。唉,由他吧,反正我也左右不了他。她发动了车子,驶出黑暗的车库。当外面的光洒进车内时,何晓云像是想起什么,用略带抱歉的口吻说,真不应该跟你说家里这些小事情。其实这些又哪是小事情呢?民以食为天呀。何晓云的店已经关张了,小儿子上小学后,为了方便接送和管理孩子们的起居饮食,也随着陈寿春的工资上涨一些,她才决定回家安心当起了主妇,在生活中精打细算,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何晓云是真实生活中的何晓云,隐去抗洪英雄妻子的光环,她与千千万万普通的妻子一样,每天操持家务,孝敬老人,养育孩子。希望丈夫有出息,每天平安归来,知冷暖,爱家人。但陈寿春对家庭的爱被他的职业剥削了很多,或者说并非他的职业,而是他的本能。

他本能地对别人的困难作出反应,水滴筹上捐款的数字都不敢告诉何晓云。甚至他还在自己的头脑中,自绘了一幅县城老人的画像。阿尔茨海默病走失的、摔倒的、找寻不到的,只要有人发了求救信息,他就在头脑中迅速搜索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求助110之前,不如先把电话打到陈寿春的手机上试试。有一次,陈寿春在小区门口看见一个老人摔倒了,他从街道那边几个箭步冲过去,扶起来才认出这是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换了新衣服,一时没认出来。何晓云说,看吧,做好事也是有好报的。

说到两个孩子,何晓云很是自豪,陈寿春的言传身教给两个孩子树立了榜样。大儿子想考军校,小儿子想当消防队员。当光荣和使命有了种子之后,我看见了万物生辉的春天正在走来。大儿子文静,小儿子顽皮,两个孩子都对父亲充满了崇拜之情。陈寿春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倾注了心血,给他们树榜样,带他们长见识,引领他们读书。

桌子上放着陈寿春读过的书,何晓云说读书这件事情真是会传染的。周末的时候她看着丈夫在读书,大儿子在读书,小儿子也在读书,她一边做家务,一边在心里乐开了花。忍不住要把歌唱出喉咙了,一想到怕影响他们读书,只能在心里自个儿开心。

有时候好多天没下雨了,作为农村出身的何晓云,想着庄稼地里的收成,就盼望下一场雨。可窗外的雨才下起来,何晓云的脸上又愁云满布,担心雨下大了,一发起洪水,家里的这个人又要上“战场”了。

每一次出征,何晓云只希望他能平安归来。看着回到家满脸倦容的丈夫,何晓云不敢多问一句,一碗热汤,一口热菜,睡一觉醒来,他就满血复活了。即使挂个彩回来,不要几日也就好了,她深深明白家里这个人轻伤是不会下火线的。何晓云对我说,这个人不是我家的,他是国家的。

在絮絮叨叨的聊天中,何晓云的抱怨或者是陈述都有了娇嗔的味道,听着都是爱情的甜美进行曲。正如何晓云所说,嫁给这个人从不后悔,从担忧到崇拜,到现在的崇拜中藏着的担忧。每走一步,都是他们一天天一年年的日子。丈夫是凡人,更是英雄。

陈寿春是民兵训练的教导员,他曾获得池州军分区考核比武第一名,全市越野五公里比武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冲锋舟驾驶技术方面更是首屈一指,早在2024年初,池州军分区举办冲锋舟专业技能培训结业比武时,陈寿春就以综合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不仅如此,他还钻研冲锋舟的结构和原理,对修缮和保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人说,是冲锋舟成就了陈寿春。其实,也是陈寿春赋予了冲锋舟更强大的生命力,在他的心里,早把它们视为自己的战友,有温度有生命的战友。在2016年那场洪灾救援中,洋湖救援结束,人武部另一位冲锋舟操作员开着冲锋舟载着战友回程途中,一不小心,冲锋舟发动机与水下不明障碍物撞上了,冲锋舟翻个底朝天,发动机也落入水中。他们迅速浮出水面,让大家相互牵连起来,以防止被洪水冲走。得到命令的陈寿春火速赶来救援,他们离开时,陈寿春暗暗记下翻舟的位置,他不想让冲锋舟这名“战友”遗失在这里。

待洪水水位下降后,陈寿春制定了打捞冲锋舟的安全预案,请示部领导后,同意由他带领三名技艺精良的同志,一同前往事发地点,去寻找、打捞冲锋舟。

一到洋湖,眼前是一片被洪水肆虐后的惨状,黄湓河泥黄大桥被洪水冲断,桥面上的栏杆被冲走,残桥就像是个吃了大败仗的光杆司令,风雨飘摇,不知何去何从。在很多地方,灾后重建的工作已经启动,公路上、街道上、河堤上是一派繁忙景象。

陈寿春与战友们下车徒步好几公里,才来到沉舟的方位,开始下水寻找。他们来回摸走了几趟,终于发现了冲锋舟,舟体一半被泥沙埋没,另一半隐约可见。陈寿春像看见走失的亲人般,大呼一声,直扑过去。最后,几个人围在冲锋舟四周,合力把它抬上岸。他们仔细检查舟身,发现少了发动机,这可是冲锋舟的核心动力,一定要找到它。

发动机的体积小,目标小,在浑浊的水里,他们像小时候摸鱼般,小心翼翼,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角落。找了两个小时,还是没见踪影。他们中有人开始泄气了,揣测发动机可能被冲到湖里去了,想打退堂鼓。他们又累又饿,差不多都想放弃了。陈寿春抬头看看天,感觉有某种力量在召唤他,心一横,就对战友们说,找到天黑,如果再找不到,我们就归队。他们排成一字型队伍,朝着水流的方向扩大了搜寻范围,来来回回,仔仔细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临近天黑时,他们在一个沟渠里发现了发动机。那个位置,离沉舟的地方,足足有一公里远。

陈寿春心中一阵狂喜,迫不及待跳下沟渠,双手抱起发动机,不料水里有根铁条刺到他的膝盖,一阵痛袭来,水面泛起一片红色。冲锋舟和它的心脏终于握手相拥在一起,接下来是如何让它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由于冲锋舟在水里浸泡时间长,舟体滑溜,一位帮忙的村民没有经验,一脱手,冲锋舟就向下滑动,陈寿春下意识地用膝盖抵挡上去,却不料正碰上冲锋舟的棱角,又正巧碰撞在刚才受伤的地方。血,顺着膝盖一直往下流,陈寿春痛得龇牙咧嘴。如今还留在腿上那个像梅花一样的伤疤,算是他献给他“亲密战友”的一个礼物。

后来,陈寿春利用空闲时间,仔细查看发动机叶片受损情况,重接电路,硬是将这条失而复得的冲锋舟修好了。部领导专门在会上表扬了陈寿春,说他挽回了国家财产,找回了民兵的“武器”,大有功劳。

说起陈寿春与冲锋舟的缘分,还得从2008年说起,东至县县长在分析研究如何更有效应对频发的洪水灾害,尽可能降低水灾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时,强调必须强化全县抗洪抢险的队伍建设,同时,从根本上提升全县救援抗灾的能力。在财力不宽裕的情况下,县长心里在盘算着,挤出资金购入一批冲锋舟、橡皮艇等先进的救援器材,以增强全县救援队伍的战斗力。

熟悉县长的人都了解,对于抗洪抢险救灾,他是老兵中的老兵了,早在1998年大洪水侵袭长江中下游之时,时任青阳县竹阳乡书记的他,就曾带领全乡人民,牢牢守住了防洪大堤,出色地完成了平常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被传为佳话,他也是抗洪战线的一头大“牛”呀!

当时,担负东至全县抗洪抢险的队伍有“三强”——武警、消防、人武部。救援器材买回来了,这批“武器”如何分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呢?县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综合研判,民主决策,通过会议表决决定,把冲锋舟交给人武部这支抗洪队伍。从此,陈寿春就与冲锋舟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寿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让他成为驾驶冲锋舟的领军人物。其实,这也跟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有关系,父亲开着拖拉机跑运输,村里大大小小的男孩子都对会发出“突……突……突”的声音的庞然大物感兴趣,他们爬上车斗,蹦蹦跳跳,左看右摸,坐在驾驶位上学着开拖拉机的把式。有一天,陈寿春居然用摇手发动了拖拉机,还挂上挡位,拖拉机动了起来,后面坐着七八个小伙伴。这可把父亲吓坏了,那一年陈寿春才十岁。后来,父亲在拆卸、清洗、修理拖拉机时,就让他打个下手,这为他后来爱上冲锋舟打下了基础。

如今,陈寿春听听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是哪里的问题,螺旋桨片有无破损,机油混合比例是否准确等等,他都了然于胸。部里的冲锋舟的日常维护保养,也就成了陈寿春常规工作。每年雨季来临前,他都要把冲锋舟从库里拉出来,给冲锋舟更换一次新装——涂一遍新漆,每一颗螺丝都要擦得雪亮,真正像是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那般,珍视这些战友们。而冲锋舟在他手里,也像是最能听懂他的语言似的。

陈寿春驾驶冲锋舟近20年来,事故记录是零,这在整个池州军分区是赫赫有名的。从海军退役的冯茂峰是民兵队伍中的一员,在原部队时,冯茂峰也是驾驶冲锋舟的一把好手,见识陈寿春的驾驶后,冯茂峰自叹弗如,打心里崇拜。陈寿春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洪峰水情,地形地势,不光胆大、心细,重要的是操作中对油门大小、方向舵把握、择道、避开浪险等技巧的运用,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每年抢险时,只要陈寿春一到现场,指挥长的心就定了,只要有他在,仿佛再汹涌的洪水也无所惧怕了。

长长的尧渡河,是他们的练兵场。很多人都知道,人武部有两件利器,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有两把大刷子。一个陈寿春,另一个是林成兵,他们都是民兵训练的教头。陈寿春负责抢险知识、冲锋舟培训、驾驶训练,林成兵负责军事方面的训练,两人互相补位,形成强大的合力,在训练中对队伍高标准严要求。部里要求教练员这个岗位,必须做到“四会”——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他们二人在部领导的指挥下,通力合作,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民兵队伍。在2021年6月的民兵集训成果汇报总结大会上,军分区战备建设处处长给予东至人武部民兵训练“最正规、最严密、最安全”的评价。

在2008年那个汛期,在龙泉镇一次救援中,当时大水已漫到受灾户的屋顶,被困的三个人站在屋顶上呼救。从露出水面的部分看,这一带房子大都是空心砖砌的,加上浸泡一段时间,很不牢固。如果冲锋舟直接开过去,不等舟接近,冲锋舟形成的浪就有可能让房子倒塌,人没救就落水,极可能被水卷走。陈寿春驾着冲锋舟慢慢地绕着S弯推进,渐渐地接近被困人员,尽可能不让冲锋舟在水面上形成波浪。快接近目标时,迅速将仨人拉上舟。在冲锋舟离开时,房子轰然倒塌了。

看着房子迅速被水吞没,仨人庆幸登上了冲锋舟,其中一位年长者,还带点责怪的口气问陈寿春,刚才怎么开得那么慢,急得人心快蹦出来了,是不是机器有故障了?陈寿春指着没入水面的屋顶,说出这么做的原因,老人幡然醒悟,一脸的惭愧。告别时,仨人站成一排,对着陈寿春一行人鞠躬感谢救命之恩。

每年的训练任务完成后,汛期就要来了,所有的冲锋舟都摆到了人武部的院子里。它们也像一支等待检阅的部队,等待接受新的考验。洪水如猛兽,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在没有看见过洪水和猛兽之前,都无法想象它们有多生猛。陈寿春与它们搏斗多年,身经百战,但他也不能预知这一年的对手有多强大,只有训练好过硬的本领,做好打一场有准备的仗,才会是心安的。

尧渡河岸高高的坝堤,立于东至县县城的西边,像一道屏障。是的,是一道屏障。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它就是县城十万子民的卫士。五公里的坝堤,长跑的、散步的、遛鸟的,他们把欢乐撒在绿荫里。在洪水来临之前,这是东至人民的生活方式,在洪水滔天的时刻,它更是东至人民的生活方式。

站在尧渡河边,我抬头远眺四周的山峦,那些被视为猛兽的洪水,它们都隐藏在哪里呢?问天不语,看山无声。经过筑堤、加固、架桥、修渠、引导后的河流,分散成水路阡陌交通,滋润着东至人民的新生活,为鱼米之乡延绵福泽。每一次灾后重建,都像是另一种新生,看着眼前安居乐业的美好盛景,真是无法想象那些满目疮痍的过去。

翻开这片土地历史,触目惊心的水患,笼罩着悲伤,黯淡无色。据史料记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28年中,东至县就有21年被水淹,房屋损毁,交通中断,工厂停产,桑田变成沧海,人们在一片汪洋中哀叹残喘。在毁了建、建了毁的重复生活中,消耗人的意志的并非体力的沉重,而是来自疾病的困扰,那是死神夺命的连环套。

战胜水患,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成了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心。在那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中,全县成年劳力,个个皆是英勇的战士。县委书记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只想着全县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上上下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为了能活下去,为了能活好一些,他们拿出了吃奶的力气。从一些顺口溜中可以窥见一斑:“谁英雄谁好汉,七里湖畔比比看。”“小雨当流汗,大雨拼命干,坚决完成八百万。”“天当被地当床,披星戴月加油干,誓把湖滩变粮仓。”13万挑土民工自发喊出的豪迈口号,响彻云霄。要知道,当时全县人口总数不到40万,每家每户都有人投入这场战斗中。那些热火朝天的画面被定格在了治水纪念馆的墙壁上,隔着时空,也能让人热泪盈眶,那是青春的献礼,那是生命的赞歌。

陈寿春的老家,就在尧渡河边,一个叫樟树的小村庄,只有几十户人家。他的父辈们曾投入那场轰轰烈烈的治水运动,为保全家园,费尽移山心力。他家老屋距离河边两三百米,是一幢三层楼房,与旁边新盖的楼房相比,显得矮小破旧。墙壁上,洪水漫楼房的印记还依稀可辨,陈寿春指着那一道旧痕说,家里的锅碗瓢盆全都漂在水上。当年那场水灾,他在外面忙着抢险,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与公婆居住在这栋楼里。他们没给陈寿春打电话,知道他正在救灾现场,不能让他分心。

当陈寿春赶回村里的时候,看见家里的惨状时,心中泛起无限的惭愧,忙着大家,忘了小家,多么的不孝啊。这些年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老父亲明里暗里百般帮助自己的小家。要不,那点工资真不够花。那些年搭上改革开放的经济大班车,父亲购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开始搞运输,赚些积蓄,与陈寿春童年时代的贫困相比,家里已经有很大的改观。陈寿春是大儿子,小儿子做生意,家境殷实,基本不用老父亲操心。小儿子早已在老屋子的旁边盖起了自己的小洋房,现代又气派。老父亲好像要把浑身的力量都用在大儿子的身上,因为这个孩子最像自己。好在,这“偏心眼”的事情也被家里坦然接纳了。

紧挨着陈寿春兄弟的房子,是一户矮小破败的小屋子。陈寿春告诉我,里面住着一位五保户,但现在已经不在了。临死之前还不断地念叨他的名字。因为他从小就经常去关心这个老人,送吃的,问冷暖,帮干活。有一次,陈寿春的母亲做好了东至特产的米饺,像镶着花边的银锭子,蒸熟后白胖胖粉糯糯地挤在一起,一口吃一个,美味极了。母亲让陈寿春端些给对面那位老人。可不知为什么,被老人拒绝了,他郁闷地端着米饺回来。母亲给米饺盖上一块布,放到篮子里,让他提着再去。这一次老人收下了。母亲告诉他,再贫穷的人也有自己的尊严,你这么明晃晃地端着去,一路上被左邻右舍看见,多不好呀。这深刻的记忆,让陈寿春明白,不动声色的善良,才是人类最高贵的情感。母亲并不识字,但她同父亲一样,晓得人间大义。

与母亲不一样的是,父亲是个文化人,也算是这村子里的秀才了。父亲仅以零点五分之差落榜高考,与上大学失之交臂。因为家里贫穷,他又是家里的老大,必须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不得不辍学回家。父亲在家乡方圆几里也是响当当的把子头。陈寿春骨子里的侠气,就来自老父亲的基因。

那是1980年,父亲还是一个青春小伙子,孔武有力。春天,时逢生产队修河坝,整个大队的青壮年都在坝上忙碌,挖的,挑的,夯的,垫的,好一派热闹。有一天中午收工的时候,有几个人从对岸撑竹排过河来吃饭。这本是每天寻常的样子,却不料竹排在河中间翻了。一呼救命,岸边惊叫,众人忙乱而上。正在工棚里吃饭的父亲,放下饭碗,直奔河岸,来不及脱完衣服,纵身跳下河,几个猛子,就游到了河中央。正在河面上挣扎的三个人,一个挨着一个得救了,父亲像河面的搬运工。还有两个人没有找到,岸边的人大声说,他们在竹排下面。父亲又一个猛子扎下去,娴熟的游泳技巧,让他像鱼儿那样,翻腾自如。在河中央的深水区,他摸到了一绺头发,顺藤摸瓜,用力将落水的人拽出水面。才发现这是两个人,他们死死地抱在一起,一老一少,应该是一对父女。生死也不放手的亲情,在放不开的拥抱中让人感动。大人有五十多岁,女儿十多岁的样子,两人已经处于昏迷的状态。按照当时老一辈救人的经验,他们把两位溺水的人伏在圆圆的桶上,让发鼓的肚皮在桶上来回搓动。生死一线中,大家都不敢怠慢,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用力,再用力。老人开始呕吐,众人松了一口气,不一会儿,女儿也开始呕吐。他们把溺水过程中吸入的水都吐了出来,如游丝般的气息正在缓缓还阳。在寒凉的春水中耗尽力气的父亲,终于可以安心吃饱那一顿午饭了。

就在这一个平常的春天的午后,父亲成了樟树大队的大英雄。他一个人赤膊上阵一次救了五个人。河坝在春耕之前完成了工程,父亲救人的事却成了工程的附属产品。仿佛一整个春天,人们都在谈论这件事儿。

陈寿春出生后,父亲在他面前闭口不提此事,等他长大一点,才从别人口中得知父亲当年的故事,再来求证。老爷子脸上倒显得有些不自在,毕竟自夸这种活儿,在老一代农民身上并不是一个寻常的事儿。

倒是有人送来大红请柬,邀请父母亲去坐喜酒的上席。父亲一脸懵,他忘了这是哪门亲戚。人家自报家门,那一年被你救下的那个毛孩子要成亲了。那个叫刘伟的小孩,在九岁时在尧渡河边落水的事情,老爷子早忘了。在有新鲜蔬菜水果上市时,谁又提着个篮子上门了,一通感谢当年救命之恩的话。其实,很多事情老爷子都忘了当时的细节。常在河边走的孩子,哪有不戏水的道理,一失足不小心就成了千古恨事,但若是有父亲这样的人看见,失足仅仅是变成湿身的小事。大风一过,几阵就吹干了,有的孩子的父母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被人救过命。

陈寿春也被这样救过。时值七八月份,尧渡河正值涨白水期间。所谓涨白水,是指长江汛期水位突然高涨,江水回流入河,导致河水陡涨,当地人俗称“涨白水”。已经有好些天没下雨了,在孩子们看来,河水如往常一样只齐腰深。跳进去戏耍一通,避避暑,再回家做作业,一定清爽极了。陈寿春和村中的小伙伴一跃而入尧渡河中。他跳到河里才发现,他一双小脚怎么也踩不到河底。一慌一忙之间,两手乱抓,身子一直往下坠,呛了好几口河水。“啊不吃,啊不吃”的声音,吓坏了会游泳的小伙伴,赶紧呼叫救命。

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一位放鸭子的人,他听到救命的声音狂奔而来。飞一般跃入河中,抓住陈寿春的头发,托出他的身体。一个昏迷过去的小孩浮出水面,这是谁家的小子?放鸭人看着眼前这个圆滚滚的肚皮,二话不说把他倒立在肩膀上跑起来。腹中的水终于呕了出来,陈寿春得救了。

陈寿春没敢把这件事情告诉父亲,怕挨揍。没想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等他回家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确定儿子是安全的时候,棍棒伺候也是难免的事情。教训完孩子之后,父亲就让母亲挨村挨户去借鸡蛋,大家都在困难时期,好不容易才凑够30多个鸡蛋,又去买了几斤面条,把它们装进一个提篮里。陈寿春并不知道父母亲这是要干吗,他甚至以为是家里要改善伙食了。到了第二天傍晚,父亲拉着他的小手,走了好几里路,终于寻到了放鸭人的家里。

一见到那个人,父亲就让他跪下行大礼,他明显感觉到连父亲都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了,要他感谢这位叔叔的救命之恩。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面条和鸡蛋都是奢侈品。父亲带着陈寿春行走在茫茫的夜色之中,告诉他知恩图报的道理。这一年,他才六岁,也许是七岁。

尧渡河的声音,在夜晚特别响亮,都要覆盖过父亲的话语了。陈寿春的小脑袋瓜子灵光一现,他如果要成为这位叔叔的样子,那一定得先会游泳啊。父亲可是游泳的健将,年轻时英勇救下五人的故事,他已经听过很多遍。想要学习游泳的念头越来越强,等到足以令他勇敢的时候,陈寿春早已忘记了刚刚父亲揍他的滋味。他向父亲说,爸爸,我想学习游泳。陈述的理由冠冕堂皇:如果昨天我会游泳,就不会麻烦这位叔叔了,那这些鸡蛋和面条就可以归我们家自己吃了。其实,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情,家里也不会有那么多鸡蛋和面条。父亲听着这个说话还有些大舌头的儿子,居然这么利索地讲完一件事。有些吃惊,又有些欣慰。他答应儿子,从明天开始就教他学习游泳。

一直讲话不甚明朗的儿子,有人说是因为舌头下面有一根线需要剪开,还有人说等他长大一点就好了。父亲相信了后一种,静等儿子长大。你看,当事情来了的时候,别人讲话会结巴,他却变得利索了,难道这孩子是做大事情的料子吗?父亲在心里嘀咕着。

第二天一大早,陈寿春就缠着父亲要学游泳。就连父亲说等到中午水暖一些再去,他都等不及了。父亲就只好依了他,直到把他训练成一只水鸭子,把平生所学的游泳技巧都倾囊相授后,父亲满意地笑了。他知道溺水这件事情这一辈子已经远离自己的儿子,这也算一门技能吧,但他从没想到儿子的这一门技能,后来却成了吃饭看家的大本领。更没想到的是,水上的作业会让儿子成为全国的名人,让他和家族得到极大的荣光。

如今,父亲也老了,一场车祸夺命般袭来,好在,没有性命之忧。所受的痛苦,都收藏在儿子们的心上。一转身,陈寿春又向合肥奔去,他要照顾病榻上的父亲。只愿上天眷顾良善之家,让余庆的欢喜在疼痛之后快些站立。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令陈寿春没想到的是,他所做的这些事,总有人在默默关注,并生发出另一种惊人的力量。

在2016年的那场救援任务中,有一双眼睛看见了另一种存在。那一年,张溪镇灾情严重,东湖圩溃堤,周边东湖村、塔石村、高潮村、坦埠村等村庄一夜之间成水乡泽国。接着他们就看见了救星来,冲锋舟加大马力,朝着有人呼救的地方呼啸而来。其中有一户养猪专业户,一些猪已经冲走了,他正在把能挽救的猪往房顶上拱去,房梁上已经趴着好几头惊恐的猪,它们正在嗷嗷直叫。陈寿春驾着冲锋舟,绕着房屋转了几圈,判断险情,选取一个水流不太湍急的角度,朝着那个人迎了上去。可是这人坚决不走,央求陈寿春一定要把他的猪带上一起走。在人命关天的危险中,陈寿春不由分说把他架上舟。

还有一个中年妇女,死活要带着她的冰箱上舟,一遍遍地追问陈寿春,如果不带上冰箱,她吃什么?陈寿春说,我吃什么你就能吃什么。更有一个高龄老人,死死地抱住自己的棺材,非要与自己的老木头同生死共存亡。陈寿春承诺,如果棺材保不住,他愿意赔他一口。那个老人还是不上舟,直到陈寿春说出自己的名字。那个老人一听,就像得到了一个金牌的承诺,欣然同意撤离。

陈寿春那只“横冲直撞”的冲锋舟,上面写着“人武部”三个字。被其中一个人深深地记住了,他不认识开冲锋舟的人叫陈寿春。这个人叫张斌华,他在浙江开自己的服装厂,家乡泛滥洪水之灾时,他正巧回来,目睹并参与了整个救援过程。英雄相惜之意,已在心中生根。

因为家乡每年都有水灾,他就想着应该学习先进发达的经验,组建自己的应急救援队伍。后来他把自己的服装厂搬回东至县,比起浙江,这里的物流远跟不上生产的速度。但一颗赤诚地热爱家乡的心,还是让他选择回家乡发展。机缘巧合之下,这两个人就认识了。原来,那个英勇的人是你呀!听说你好多次都死里逃生。一拍即合,他们拉起旗帜,组织了一些热爱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成立曙光救援队。由张斌华担任队长,陈寿春担任顾问。

2019年4月,东至县曙光应急救援中心成立了。这颗种子在2016年那场洪水中播种,不到三年的时间就破土而出了。目前这支队伍共有320余人,他们由退伍军人、户外运动爱好者、无线电爱好者、医务工作者、媒体工作者、个体经营者等组成。这支队伍已涌现出了很多先进典型的人物,陈寿春只是其中之一,他获得的勋章跟他腿上的伤疤一样繁多。另外一些队友被评为安徽好人、池州好人、最美池州人等。一抬头,满墙的锦旗都在叙述他们“为政府分担,为群众解忧”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后面都站立着奋不顾身的队员。

2020年8月23日,陈寿春被评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同名大型节目录制,流光溢彩之间,多位主持人相聚一堂,集体致敬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武警官兵、抗洪战士,以及在和平年代守家卫国的“可爱英雄”们。

节目中,面对主持人的发问,陈寿春直言:“民兵就是老百姓中间的兵,就是群众身边最可爱的人。请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放心,只要我的脚还站得住,我就一定能挺立在危难之处,战洪抢险,拼尽全力!”“其实我也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了我很多荣誉,这令我很感动。特别是这次参加央视节目,让我倍感温暖。”

陈寿春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都一再强调,自己的“抗洪大脚”能受到这么多关注,确实很意外,因为当时无论拍谁的脚,基本也都是照片中的那个样子,有的兄弟的脚甚至更严重。其实,在东至,在池州,在安徽,在全国,在每一个与洪水搏击的汛期,正是有千千万万只这样的“抗洪大脚”,才有万家的灯火可亲。在陈寿春看来,他只是代表他的战友们领受了这样的荣耀,他表示:“今后只要有需要,我一定会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民兵教练员。”

2022年5月,又有喜事临门。“抗洪大脚”民兵教练员陈寿春家庭获得2022年度“全国最美家庭”荣誉,这也是全国省军区系统年度唯一获全国妇联表彰的家庭。爱党,爱国,爱家,已成为他心中最灿烂的灯塔。

2024年的汛期已来临,陈寿春和他的战友们早已作好了与洪水作斗争的准备。经过多年的抗洪经验,在面对大雨、暴雨、大暴雨时,他们像一群勇敢的海燕,肩负着“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险情就是战场”的指令,迎风搏击。

2024年6月30日上午8时,长江干流广阜站水位达到17.6米,超警戒水位线1.1米。

东至县境内持续强降雨,内河水位上涨,导致整个幸福圩内村组被洪水包围,直接威胁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有63户111名群众被困。接到紧急命令的救援队伍,直奔现场,利用冲锋舟和民用船帮助转移群众和物资。紧张的救援在风雨之中有序进行,就像是经过无数演练后的情景再现,惊心动魄后的安然无恙,成为老百姓的安全屏障。他们说:“有党和政府在,咱老百姓不慌。”

每年3月,东至县人武部都要组织水上训练和演习活动,为这一年的汛期救援做准备工作。在与洪水战斗的这些年,他们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连上周边县区,500余人的大队伍,训练、演练,浩浩荡荡,一场场陆地和水上的大比武,如火如荼。陈寿春作为最优秀的民兵教练员,总想把十八般武艺都倾囊相授,让每一次硬仗都成为胜仗。一摞的荣誉证书,证明着他不懈的努力,就单拿训练这一项来说,已是连续多年的“民兵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在刚过去的一场抗洪战斗中,接受媒体采访时,陈寿春和他的队伍已累得瘫在地上。他们15个人,凌晨五点就到了,带着两艘冲锋舟转移群众和物资,来回跑了40多趟。他们像是被需要的“战神”,严阵待命,以老百姓的需要为己任。这样的情景,在每一个汛期不断重复。

在行程开始之前,我以为这会是一次艰难的采访任务,因为媒体报道中多次提到陈寿春说话不利索。我没想到,陈寿春不仅说话有板有眼,还有一些幽默感,甚至还有自己的理论支撑点。曙光应急救援队的口号“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就出自陈寿春,都能上升总结到三个一的理论高度了。

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书名《老一辈革命家的读书生活》。陈寿春随手翻了起来,他说是读书改变了他。而爱上读书这件事情,得益于池州市军分区政委,政委到池州任职后,调研了军地两级以及基层人武部,甚至延伸到一些自然村落的情况。最后,他决定把读书当成一件大事情来抓。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思想上种庄稼。

开始的时候,有些人以为这是新官上任燃起的一把火,工作生活那么忙乱,谁还有时间读书呀?一些人观望,一些人想看笑话,但也有一些人在认真实践。军分区领导带头建了一个读书群,示范以朗读的方式把录音文件上传到群里,并带头执行,每天坚持读书。他用“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方式,要求大家认真读书。他想用21天习惯养成法,培养大家的读书习惯。

陈寿春无疑是最听话的一个兵,坚决执行领导的决定和命令。经过好一段时间的读书氛围培养之后,不好意思张口读书,要关着门、背着人才敢张口读书的人,也变得敢光明正大地读书。那些只有观望态度的人,也赶紧开始读书。想看笑话的那一拨人,生怕自己最后落伍成了别人的笑话,也开始读书。就连那些老同志,也戴上老花镜,拿着戒尺,一行行地读起书,摇头晃脑的样子,像是回到了旧时的私塾里,成为有学问的老先生。

军分区领导说,因为不读书,很多人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读书使人知礼仪,明事理,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能够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启迪智慧,激发出更多创造力,不断丰富每一个人生阶段的内涵。中央要求我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正是要让我们把理论学习贯穿到群众工作中,但因为很多人敷衍了事,没有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军分区领导坚定地说,务必做好学习的事情,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军分区领导在思想上种庄稼的做法,已经颇见成效,从最初的要我读的强制,到现在我要读的自觉,陈寿春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更多的收成还在后面。军分区领导用千方百计在脑袋中走出一条条宽敞的路,为一方山水造福,为一方百姓谋利。我想,这正是一片土地的幸事。

愿琅琅书声在成年人之间蔚然成风,大江南北,书香吹满怀。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所见所到之处,像陈寿春那样,做一个有心有情有义的人,把“赤诚”二字写在脚下的大地上,为家国天下和人间春秋,开旌旗,展芳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