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成明的头像

苏成明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11/27
分享

戏说蒲阳

过去的“老灌县”,而今的“都江堰市”往东出城不足十里地,是离城区最近,人口最密集的“蒲阳镇”。

蒲阳镇是一处古镇,有近2000年历史。关于它的历史,许多生活在镇上或乡下几代的老蒲阳人,也不一定能够把它的历史讲述清楚,但也有例外,比方说在那条将镇子一分为二的“干河子”上,始建于嘉庆年间的、极具地标性建筑的那道“兴隆桥”的廊桥上下,或将蒲阳镇二分为三的,蒲阳河上那道同样是极具地标性建筑的“会元桥”的,现如今建来同公园样的沿河一带的茶摊摊上,就有人能把它讲得清楚。而他们当中,能够把蒲阳镇的历史讲得最清楚的,又要数当地人称老廖的人。

老廖是镇上河边一带茶摊摊上的名人。早年,老廖还打光屁股的时候,就常骑他懒散了一辈子的老爸肩头上,在现如今早没了踪影的“花子街”上多家过去的老茶铺子里进出。据他讲,他祖上是张献忠手下的一位将军;是张献忠剿四川的时候跟部队一路杀过来的。当时营地就住扎在离那时的蒲阳镇不远,后人称“插旗山”,现在叫插旗村的山坡上(有史料记载)。后来该是张献忠在败走时心想还能打回来,于是便让他祖上继续统领手下一干人马留守山塞。不曾想,将军却一去不复反地再没有回来。

很早,老廖就听他老爸说他爷讲过,那时候他祖上后来还跟当时的清军杠过一阵子,随后就降了清军。封没有封官没有传记给后人留下来,总之从此就住在山上传宗接代了;所以他家至今都还住在当年的“插旗山”,现在的插旗村那半山半坝,长年都害怕的山坡上。

关于当老廖在讲他祖上那些故事给众人听时,虽然无证可查,但许多常在这河边茶摊子上喝茶的老茶客和熟悉他的人都信。理由是他爷曾是蒲阳镇上有名的“舵把子”加“袍哥”老大加“保长”,是解放初期让政府给镇压了的,而且就在插旗山离他家不远的一处过去叫“杀人槽”的一处山沟边上给敲的脑壳。——据了解老廖家史的人讲,他爷是死在当年为他家放牛,当时已当上民兵连长的放牛娃手上的。枪毙他爷的时候,他爷背上让插上老高,画了红叉叉的一张木板跪地上时,只惋惜的朝他说过一句:“想不到啊!我竟会死在你这放牛娃的手上!来吧。十八年后,老子又是条好汉!”。除此,在那众人靠挖草根充饥的年头,他父亲竟能一辈子从不下田干活的在家头镇上装疯卖傻喝一辈子烧酒。于是才有人猜想,应该是老廖祖上或他爷给留下有不少银子,最后让他老爸给败光了;意思是虽然老廖走过去的“花子街”一带老茶馆,一直喝到如今建设来跟像公园样的河边茶摊子上,也爱整几口,但给人的映像好象手头从来都没有打直过,所以说他应该没有享受到他祖上或他爷的多少福。

虽然老廖至幼家道中落,但因为有他祖上和他爷这些资本,加上打小便受他老爸的影响,骨子里总残存有自他祖上传下来那股子少爷习性和骨气,以致才同他老爸一样,老大后才讨上个身子有点残缺但会过日子的老婆,并因此才能同他老爸那样从不下地干活的混成蒲阳镇子上小有名气;却从不敢让人恭维的名人。

无论是在过去蒲阳镇上的花子街上的那几家老茶馆,还是在现在的兴隆桥、会元桥,沿河两边的茶摊子上,每次不管老廖走到哪一家,那里的老板和一些同他喝过几十年茶的老茶客都会热情地朝他打招呼,并多半会有人先为他把过去一元,现在卖到两元一杯的茶钱给先给了,他自己也有种回家的感觉。待他凑拢坐定,便很快又会加入到他自己还没有到来之前就开始了的、百谈不厌的、仿佛跟“课题”一样的“蒲阳史”里面去。因为每次总会有自称老“蒲阳”或了解“蒲阳”的新人,冒皮皮地加入到他们开研讨会一样的茶谈中来。过中,少不了会有讲来争论不休的时候。这时候就会有人提出来让堪称最了解蒲阳历史的第一人——老廖,再次来为他们详解关于蒲阳镇的来历和历史;而这时候的老廖,一定会当仁不让、如数家珍,同过去人讲评书那样,开始他早不止讲过千百回的“蒲阳史”;众人也乐意听。

刚开始,老廖为证明自己以下要讲的关于蒲阳镇的历史的权威性,他都会及其取笑和自嘲地将他祖上的历史向众人讲述一遍。只是在当他讲到自己爷的时候,他不再像从前他老爸和自己从前那样总有点忿忿,而是变成种笑谈了。最后才告诉众人说,他家祖上其实是过去的旗人,姓“甩”。后来是因为不知他祖上那个“仙人”认为这“甩”姓实在有点难听,于是才依了谐音改过几次,比如叫姓“丢”和姓“撂”什么哩。——仙人板板,还是不好听。后来才干脆“造”个字,改姓“廖”。

一阵哄笑过后,转入正题。刚开始,他一般会以“据史料记载”这句话开头。他说:“据史料记载,蒲阳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晋时期。蒲阳镇古称‘蒲村’。唐宋时称‘蒲村镇’。明朝嘉庆(公元1522——1566年)年间,才开始叫‘蒲阳镇’。不信,1958年在如今的栏厢村6组和8组,就发现有明代万历28年(公元1600年)崇武将军杨××墓志铭上就记载有‘蒲阳镇’这样的字样,并据此足以确证,明神宗(年号为万历)时,蒲阳即有镇之建制。后来清沿袭明制,后改‘乡’为‘村’,更名为‘蒲村场’。清宣统3年(公元1911年)创设自治,再次更名叫‘蒲阳乡’。而且古时,蒲阳之集镇应该是在这儿的蒲阳河东那边的南岸,如今的栏厢村跟互助村之间。关于‘蒲阳’这名字的来历,该是因那里的地势低洼,蒲苇类植物丛生;因此,可能以当时之植被、村集所在地之地势方位等,定名曰‘蒲阳’。——再拿我们现在坐这干河子边上有名的‘兴隆桥’来说。你们看清楚没有,这‘兴隆桥’为木结构一墩两跨廊桥,南北走向。它的桥长有32米,宽5米,桥面横铺木板,顺铺青杠木走道,桥廊为重檐穿斗式木梁架,两端建牌楼。记载为清初我祖上在的时候由‘填川’移民所建,而且还是我祖上带头出资建成的。后来,民国初年被大水冲垮过一次,又是我爷那时候带头出钱重修的,不信你问问这的人。”

老廖每一次把话讲到这里就会停下来用求证的眼光朝众人张望,这时候就会有人朝他点头以示赞同,之后他才会接着往下讲:他说“——说到‘兴隆桥’,就要提到当年镇上同样有名的‘花子街’。其实,‘花子街’就是‘叫花子’特别多的一条街。原因是有了这道能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兴隆桥’之后,才让那些当年的叫花子聚了来。白天便大都去到那时最繁华的,后来人只知道叫‘花子街’的街上祈讨。据听说,当年还常有三州五县的富人骑马坐轿,专程到‘花子街’上来施舍。”

总之每一次在当他讲这些有点带传奇般的故事的时候,肚子里就跟有无数条吸收营养正欢的虫虫让自己一个劲止不住乐。待讲到早年蒲阳镇街上的部局,他同样会根据现在镇上“七星广场”上那块大彩石上面的介绍讲。那上面是这样介绍的,——过去的蒲阳场镇是依照七街八巷的格局而建,每个街头夜晚都会升起一盏灯笼方便路人,故才有“七星照蒲阳”这么一说。讲到“般若寺”时,他会告诉你,般若寺始建于镇外素有“小青城”之称的明代,然后还有什么“皇坟沟”等等,最后打总结说,现在的时代就是好啊!你们听说过过去有哪朝哪代的老百姓不交粮,还有什么种地倒给钱呢?……

老廖每次来到逢双必赶的镇子上,都会习惯性的先在街上毫无目地的逛上一阵,待逛来腿脚有些发软后,才会去到“会元桥”或“兴隆桥”一带的茶摊子上,有时候还会跟串台样的去好几个茶摊子以茶汇友;因为自古以来凡有水有桥的地方就有江湖,也是男人们享受河边文化,休闲聚会的最爱。而这,才是老廖和他那些老茶客到镇子上来的主要目的。假如他们当中的某个人在某一天来到了镇上后,而没有来到这里或别的地方冒个泡泡;那他们一定会遗憾地认为自己今天是白来了一趟。待混到中午,再一道找上家卖囟菜的小酒馆AA制,高天日谎整上几杯筋斗酒。待吃好喝足散伙,才又各自骑上小马样的摩托车,打上酒饱嗝,满意地回家小睡。若要遇上有好的天色,当中一定会有个别人又会回到他们刚才的老地方找上把靠背椅坐定。待老板倒上杯茶,先自个儿尖嘴吹几口,将茶杯上面的茶沫儿往杯边浮去。等喝过几口,然后拿过张矮脚椅放当门,将双腿往上放停当,双手放胸前抄手一躺,舒舒服服的迷糊上了。当中有个别睡不着的,会以同样的姿态,或干脆打起精神,从腰间取出生活中的“小五件”;或剔牙缝、掏耳朵、修指甲、剪鼻毛。更甚者,干脆就往里面取出小刀来,将一双脚收回来往后跟左右一蹬,一双应该几天没有洗过的脚便走鞋里退出来放了椅子上,开始一刀一刀,小心翼翼地刮起他们脚上的老茧,然后等待下一个隔日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