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敬宗的头像

刘敬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3
分享

“大”学生张建波

5月,雨过天晴,一大早,张建波就在他的果园里忙碌。只见他留着一个小平头,戴了一付近视镜,身着白色短袖衫,一会儿在高换的果树上抹嫩芽,一会儿又去为长满绿叶的果树喷药,丢下喷杆后又拿起锯子、剪刀,走进另一片果园,开始修剪果树……

走近一看,这是一个长得十分壮实、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一打听才40出头,在与他的交谈中,我被他短袖衫胸前的绿色标志吸引,仔细一看还是两个。一个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另一个是“华中农业大学”的校名。“你的儿子在华中农大读书?”我好奇的地发问。“没有啊,他还在上高中呢!”张建波平淡地回答。“那你的衣服?”“哦,这是我的校服。”我们一问一答。那你还真的是“大”学生呢!

生于1982年的张建波,早已进入不惑之年。2023年被四川省农业厅,遴选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育的对象,并于去年11月17日走进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校门。虽然是短期脱产培训,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他完成了120学时的线下集中学习。他上课认真,专心听讲,虚心求教,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他所在的班,虽然是四川在华中农大的唯一一名学员,却被当选为班委干部,培训结业时,还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颁发的“优秀班委”荣誉证书。2024年4月,还被华中农业大学川渝校友会聘为“常务副会长”,聘期两年。

之所经张建波能够进入华中农业大学深造,是因为他在2023年通过工商注册,成立了“年年丰水果种植家庭农场”。当年,丹棱县农业农村局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培育股负责人,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问愿不愿意去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培训时,他爽快的答应:愿意去。张股长又告诉他,如果要去的话,除国家出两万培训费而外,个人还要支付学费5000元。对于不算富裕的张建波来说,5000元也是一笔不小数目,但他仅仅停留了三秒钟,就以更加坚定的口气回复:我还是要去!

“要想钓鱼先抛饵”“磨刀不误砍柴工”走进学校,从小就十分好学的张建波,深感校园文化的深厚,学习氛围的浓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抓紧一分一秒,从不缺课,除了白天上课而外,晚上还要上课。粮油栽培、果树种植、市场营销、政策法规、财务税务……每天的课程都是安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时间外出闲逛。傅廷栋院士讲的油菜栽培、项朝阳教授讲的市场营销、祁春节教授讲的果树种植等,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做农业,学问还大!

2016年,张建波与爱人兰敏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双双结束了在外打工的日子,回到了家乡。坚守传统农业,张建波夫妇心有不甘。虽然“丹棱桔橙”在其他乡镇早已做得风声水起,赚得盆满钵满,但在张建波所在的丹棱县仁美镇五龙村,几乎才刚刚起步。于是,年轻的夫妇俩,决定在当地以“普照寺”为核心的地方,用夫妻俩在外打工的第一桶金,租下了当地12户村民的荒坡地,共计40亩,用于发展“丹棱桔橙”。可在旁人的眼里,大家都投来不屑的目光。“这些地方能够种柑橘,我们早就种了。”“我们这里是大土,种不起来的!”风言风语,四处袭来。“他们能种,我就能种!”从来就不服输的张建波与家人一起商量,不懂就问,当地有土专家,有田秀才,还有农业科技人员,根本不用担心,只要谦虚好学,想干事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他们请人垦荒、筑路、翻土,打机井,当年以每株12元的价格购买小指粗的爱媛、春见小树苗栽下。直到2021年,果园初见成效,当年收入了几万元钱,2022年就突破了20万元,2023年又收入24万多元。

“没想到,他还做成了?”许多村民投来异样的目光,随即就加入了种植柑橘的队伍。“水果太多了!下一步咋个办哦?”许多村民担心产品过剩,张建波也在担心。当他走进华中农业大学,听取了项朝阳教授讲的《市场营销》课之后,他豁然开朗,老师的一席话,好像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成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再做出自己的品牌,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好产品根本不愁销!张建波说,他在外面打工的时候,结识了许多做外贸的朋友,如果柑橘出现“红海市场”,哪怕就是“血流成河”,他还可以通过朋友开发“蓝海市场”,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猫有猫道,蛇有蛇路”只要有优质的货源,就不愁销路。从华中农大学成归来后,他除了抓好自家的粮油生产而外,把重心转移到流转承包的40亩果园,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在果园里又安装太阳能驱虫灯,水肥一体化灌溉管网,打农药的专用输送管网,在每一块地的边上安装一个伐门,只要用一根25米长的软管在伐门处接上,就可以走过一块地,轻轻松松完成果园作业,改善了果园的基础设施,减轻了劳动强度。他说,下一步要按照有机水果的种植标准,生产绿色食品,让消费者买得安全,吃得放心。还准备将这个生态农场打造成集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垂钓娱乐为一体的农旅基地,吸引更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投身家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短短的培训,虽然是几十年来受益最多的一次,但张建波觉得“没有吃饱”。要做好农业,这短时间的学习还差得远,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又与爱人一起商量,登门请教住在县城,年近七旬的高级农艺师、水果专家邱学清,请求收他为徒。参加工作几十年,一直与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的邱学清,骨子里就具有深深的三农情怀。张建波夫妇亲自登门拜访,邱学清老师,又被其诚意所打动,愿意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发挥余热,手把、口传、心授。就这样,邱学清与张建波又结成了师徒。

拜师以后,张建波的果园里,时不时地,总要多一个特别的“工人”。张建波的果园出现问题之后,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就一个电话把邱老师请到果园,现场坐诊,望闻问切,对症下药,许多时候,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为关键的是,只要邱学清老师下来果园指导,周围的农户也都聚集拢来,一起享受“科技大餐”。

如今,“年年丰水果种植家庭农场”已经基本建成生态果园,太阳能杀虫灯下,鸡鸭鹅成群,地面上生草栽培,果园里绿色防控,黄板挂满树枝,盛产果树,枝繁叶茂,高换的新品种,叶片宽大、肥厚,娕梢强劲、有力……

一个人富不算富。张建波说,我要立志做新农人,要把自己的果园做出示范效果来,发挥“头雁”作用,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不辜负各级领导的关心关爱、支持与帮助,更不能辜负华中农大老师的期望,一定要在广阔的农村,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有张建波这样的新农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还会远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