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敬宗的头像

刘敬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0
分享

登龙鹄仙山

龙鹄山,位于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是南宋官员、历史学家,《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的故乡,因山名系孝宗皇帝所赐而远近闻名。

龙鹄山,退休之前我去朝拜过多次,山高林密,植被丰富,以马尾松为主的原生杂木覆盖在整个山头,从山下到山上景点多多。据县志记载:龙鹄山中,旧有三宫九观,其中山下有龙鹄观、山腰有崇真观、山顶有天庆观,除此之外,山中还有众多的唐代摩崖造像,松柏铭碑,宋代李焘父子建的巽岩书屋、吞云楼、李塈书楼,还有宋孝宗赐名的“龙鹄山”御印碑等,每一个景点都有许多故事和传说,甚是喜欢。

听丹棱文史学者文元老师说,今年龙鹄村把一千多年前登山的步道修缮一新,登山更方便、更有意义了。我们还约定在国庆节之后,选个时间,趁天气不冷不热之时,再一起去朝拜龙鹄仙山。

事有凑巧,著名宋史专家、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粟品孝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杜春雷副所长等6人与文元老师相约,决定于9月3日,前往丹棱考察李焘故里,恳望文元老师陪同考察。文元老师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丹棱县大雅堂博物馆馆长和我,还邀约了当地文史专家,78岁的树明老先生一同前往。

粟教授等人好不容易挤出时间,相约了国际国内知名的宋史研究专家齐聚一堂,虽说是考察李焘故里,实则是宣传丹棱。虽然骄阳似火,但专家教授都不怕,何况我们作为东道主,未必被太阳所吓倒,没有理由不陪同。

我很高兴,将原来约定的秋末冬初登山计划提前执行。我去陪同,除了长知识而外,更重要的任务是为来宾拍照、录视频,虽然手艺不行,但文元老师还经常表扬我。我也只当为他们拍个资料保存,所以背着相机就出发了。

按照事前约定,我们四人坐上馆长定超先生的私车,行驶到丹(棱)蒲(江)路口迎接他们。车到10分钟左右,从成都远道而来的客人,还不到九点钟就已经与我们汇合了。

来宾停车,下来与大家寒喧几句,相互打过招呼之后,就上车前往丹棱。考察组一行先后考察了插旗山古战场遗址,果溪峡、龙鹄山、雁湖、北园书院、连鳌山、丹棱白塔、大雅堂等与李焘文化相关的古迹、遗址。

我想记录的是登龙鹄仙山,用一个字概括:累。两个字:太累。三个字:累死人!

到了龙鹄山,我们一行十人,在千年银杏树前考察了崇真观遗址,然后沿村里新修的石梯步道下行至三百八十梯,从中观山水库的淹没边缘开始往上攀登。

由于我担负着为来宾拍照的任务,我心须走在队伍的前面,为了尽力拍好每一张相片,把最美的瞬间定格在方寸之间,许多时候,我是小跑到最佳位置,或站立,或蹲下,一会儿调光圈,一会儿调感光度,一会儿还要调焦距,选好机位后就卡嚓卡嚓拍个不停。

记得为了抓拍教授们在龙涎洞的拍摄实况,我还跳进龙涎洞中,从里面往外面拍,再爬上来的时候,幸好有老师拉了我一把,不然就上不来了。

走完三百八十梯,看过“巽岩书屋”,沿着唐代摩岩造像往上走,到了御玺台,78岁的树明老先生,累来走不动了,第一个退出,不再登山,就地等待。

我早已累得满头大汗,身穿的短袖汗衫可以挤得出水来。头上的汗水沿着面额流下,顺着眼角边的鱼尾纹缝直接浸入我的眼眶,汗水比海水还咸,只要一进入眼眶,就很难睁开眼睛,于是我只好用左手抓着右手上的短袖拖起来擦拭右边的眼睛,再用右手抓着左手上的短袖拖起来擦拭左边的眼睛。

好在一行人在御玺台,听了文元先生和树明先生的讲解,相当于休息了几分钟,不然,再继续前进,我都要打退堂鼓了。

御玺台之上是一条当地村民为了方便上下住户而修建的一条碎石路。沿碎石路往左往上走过100米左右,再右行进入原生态杂木林中,沿着过去登山的路才正式开始往上攀登。

那个登山路上的石板,长约80厘米,宽约30厘米,厚度不到10厘米,许多是今年才铺上去的新石板,也有一千多年前在石板上留下凹陷脚印的旧石板。整条石板路基本上是沿着龙鹄山的山脊而建,坡度从下到上在我看来至少大于四十五度,石梯上很难有平铺的几匹石头,几乎是一匹石头一个梯步一直往上。

碎石路上段正式进入登山的石梯更艰难。还没有走到三分之一处,71岁的文元先生就走不动了,原地休息,又走不到100米时,川大的彭教授又走不动了,原地休息。此时,我已累得不行了。彭教授坐下来休息的时候还对我说,反正你都是登过顶的人了,累了就不要再爬了,原地休息吧。我说,我心有不甘。马上问彭教授,前面的六个人中,有没有超过60岁的老人?彭教授回答,有一个马上就要满70岁的老教授了。

我一听,快满70岁的老教授都能登上去,我才63岁呀,就这样服输?何况我还知道上面这段路的大概距离。于是,我又起身,挎起相机,继续前进。

抬头望不到头的石梯路,只有我一个人在负重(背了一个相机)前行。累,还是要走,走一步总要少一步,我决定走完50梯就休息一会儿。开始两三段还可以,后来就不行了,走完40梯就要休息了,再后来走完30梯就要休息了,休息的时候,我大声招呼前面的人,可他们根本听不见。在最后一个休息处,我直接累倒,一个人直溜溜地倒在石梯上,上气不接下气,白色的短袖衫,被汗水浸湿过后,直接与地面的红砂泥结合在一起,背上部分都变成了红白相间的汗衫。我一边休息一边想,未必就这样失败?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荷花定律”,可孤陋寡闻的我是前几天才听汪老师讲的,未必我在第29天就挺不过?就看不到满池荷花的盛景?

当我休息得差不多的时候,登顶的6个人返回来了。他们看见后,都鼓励我说:快了,再坚持一会儿就到顶了。

馆长定超先生看我累得不行,他跑下来后主动对我说:“我来陪你登上去!”这让我瞬间来了信心。他帮我背相机,我轻装简行。我艰难地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移动,馆长走在我的后面,生怕我倒下,就一再叮嘱我:“不急,慢慢走。”走到山顶回头一看,我倒下的地方离这个山顶不过50米左右。

“要不是你,我今天就失败了。”我面对定超先生,终于露出了笑容。定超先生立即用手机拍了一张我坐在山顶的相片,发在当天活动的群里面,还附言一句:“刘老师成功登顶!”一会儿群里鲜花、掌声、鞭炮声不断,我看到后,无比激动,泪水、汗水混杂在一起,让我分不清哪些是泪,哪些是汗,但我很清楚,他们是在为我成功登顶而高兴,是在及时分享我喜悦的心情,心中的快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