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刁兴堂的头像

刁兴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08
分享

儿时年味最为浓

打开记忆的窗口,关于过年及年味的故事,立即吹响集合哨。它们列队以毕,正等你的检阅的号令,不过,我得现场答疑解惑进行现场直播,你才能完整看出我儿时年味浓意。

在催人奋进的《社会主义好》的激昂声中,向你走来的是第一方阵,故事的主题就是口齿舌尖。民以食为先,家的延续,得从填饱肚子开始。儿时的我,彻彻底底实现了与时代的无缝对接,如清寡的日子般面黄肌瘦。只要一跨入腊月,我就扒手指数脚趾,期盼年早一天来到,奢望摄取几滴油水以滋润已锈蚀的肠胃。事先做过功课,我的同龄人差不多都有儿时太馋的感受,我也不例外。说白了,不是觉得日子太长,而是感到离上次痛痛快快大吃特吃大概已接近365天了。

由于有写过几个字的经历,我得谨言慎行格外小心,不想在此描述旁观道听年猪的蹬脚嚎叫所引发快感。因为,我担心情节或许会和旧时文章撞车,留下自我抄袭的罪证。另外,这个时节,是关于过年及年味的文章密集冒土的暴发期,担心在如命题式作文的潮流中,相同的路景极有可能与某位作者的感慨撞车。我试图把村中几位拿得起杀猪刀的村邻长辈,想像成智能化程度极高的机床,但在开始谋篇过程时就以失败告终,因为无论如何调整进刀、收刀的角度,都难免与曾经笔迹偶遇,我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下笔的途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年猪不是一天催肥的,年夜饭同样如此。事实上,为了能在绿茵茵的松毛上摆出一桌象样的年宴,全家人几乎在年头就得开始布局谋篇。没有制式浓缩饲料的催肥,年猪的每寸膘每丝肉,完全是猪草、糠肤、芭蕉芋,还有辛劳的能量转化和积攒。来自于上年贴就春联的鼓动,怀揣希望的种子,奔跑竞逐一年才端出这类肉菜,对了,那碗必不可少香气扑鼻的鸡肉的来路,同样如此。

一切菜品、食材都是自给自足的结果,但不乏村邻的协作配合,如舂粑粑、推豆腐、制酱,当然也有自榨核桃油等高档类作业,总之年终的加工类春节食物都是现蒸立取,新鲜出炉。

青白小菜葱蒜,绝对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取之于自家的自留地。姜是重量级佐料,得从队里秤上几斤,年猪一叫,在刀和砧板的斫击声中,把柔软细嫩的姜丝炒进少肉的菜里。猪肉小炒成了名符其实的炒姜丝,一度成为村子的痛,甚至是十八连山公社的痛,今天,在富源如有姜丝排骨、姜丝炒肉菜品的馆子,不用问,老板十有八九就是雨汪人,不过现在的姜丝炒肉却是肉多姜少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特别是对大炼钢铁后的粮荒恐惧,或许是对“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执行理解偏差,有的人过左地认为自制甜白酒就是浪费粮食,就是犯罪。因为粮食的利用率是极低的,其行为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一经发现,轻则批评教育,重则批斗。家庭副业的红利已初见成效,饱则思乐,寻一次微醉成为男人另一舌尖新的奢求,而酒票得用公鸡、鸡蛋去换,要喝口老白干就意味着得牺牲年夜饭的成色。退而求其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渐形成了小村的默契。在村里,小到针线,大到救命的特效奎宁,只要有,没有谁会不借的,而酒曲是万万不能借的,弄不好就成为私酿、浪费粮食的证据。大年初一,正堂紧闭,只开侧门,告之小孩子特别是女孩子这天不能串门,其实,火塘边正烤着发了酵的玉米面团,为防万一还会在饭箩上放上几块粑粑压惊。闭门不是为了谢客,而是怕嘴不严和无限上纲传染病的偷窥。

迎面走来的是第二个方阵,孩子们摆弄着父母的褒奖,神采奕奕向你挥舞稚嫩的双手,这就是由老、中、青衣龄相结合的着装方队。制式成衣,曾经不是农村孩子的添衣首选,新衣得人工缝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传统理念,一件自制新衣是这个家庭的年终大考,父母得竭尽全力想尽办法。每人一丈六尺二布票的定量不足保证人人都有新衣,但大部分落实进“小儿穿新衣”的承诺,却是不争的事实。人工缝制一般是母亲一针一线的额外灯下作业。

小村地处丕德河谷,落雪降凌少有历史记录,在我去公社小学上五年级的那年,第一次长时间在雨汪坝子体会出烈烈寒风的“冷”字内涵。在放寒假之前,秋收之后,母亲便在田埂地角,收集采摘野棉花,这一切她默默地做,却不明示原因,全村人都很纳闷。直到吃完年夜饭后,才有了答案,随处可见的枯花败絮,经过创意竟成了我的寒衣。不过这个谜底不是真相,内衬的真实是拜托他人弄到的实打打实的新皮棉,瞒天过海是怕走漏风声,皮棉实在是紧俏虚缺。在清欢的日子里,母亲用心缝制出一个又一个惊喜,编制出爱意浓浓的温情故事。

在强调“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艰苦朴素的时代,母亲用智慧规避 “补丁摞补丁”过苦日子的穷光荣常规,虽没有保证每年每个子女都穿上新衣,但公平轮替开辟了一条子女体面着衣的秘密小道。1976年夏,父亲分到一台飞人缝纫机票,劳苦功高的针线才成为钉钮扣、锁钮眼的点缀。

送走万家牌组成的着衣方阵,高喊着“七亿人民七亿兵,敢叫日用换新天”口号的鞭炮方阵向你走来。昂首挺胸,雄纠纠,气昂昂,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敢于大胆发声的队伍。何至小子要炮,村中的任何人都希望把生活炸出个红红火火。鞭炮只能在供销社购买,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的品种较为稀缺,偌大的十八连山长时间仅有两个品种可供挑选。江川产的个头大,威力响度稍欠,炸出的只有少量的红,大部分化作报纸碎屑。广西合浦产的电光炮,个头小而威力强,炸出的基本上是一肚子的红。在接近年关的每一街天,供销社土产农资门市人头攒动。爆竹声声辞旧岁月,山岩回传了年夜小村的喜庆,炸响的红红火火成为品尝一年辛劳成果的开口令。

散落门前的红色碎片,是来年劳作的作战命令,备足初一到初三和元宵节的需炸炮串。余下的化整为零,成为兄弟均分的散炮。各放各的炮,当然兄弟之中,也有请别人燃自已的炮,旁观者总会在火与引线接近之际,明明自己不敢燃放却高声大喊“嘭”,让勇敢的代燃者心怯几分。放别人的炮,同样会成为别人的笑话,这就是代价。

从大年初一到初三,男孩子或聚或散,随意在他们认为高兴的时候甩出鸣响的散炮,响声如流水般长流不断。有的小伙子会来个恶作剧,将几个切短引线的散炮塞进新鲜的牛粪,点燃后立作鸟兽散。如冒烟的牛屎飞溅在你身上,没有谁会恭喜你走牛屎运,当然还有彩票还没生出来的缘故。

丕德河是小村的母亲河,河水也应该尝尝年的味道。将点燃的鞭炮扔进水里,火光在水中画下动情的曲线,沉闷掀起的水粒如花,只是入水的动作难度系数难以把控,没有后来在电视上看到的高台跳水漂亮。

在新春的头三天,人不下地,忙碌了一年的放牛人同样有休息的权利。春节是人的节日,但牛得上山马得吃草,散圈养在各家各户的牛马便归各家管理。记得一个大年初二,与谭小高在四轮坡摔跤玩,难分胜负之际,他的弟弟和两妹妹揍热闹为他助力,难敌四人,被重重压在苕子田里,告饶无效,七推八磨,移到田埂,借身体腾空之际,挪出只手摸个散炮,摸出打火机悄悄点燃。惨叫之中,突围而撞了大祸,好在无伤大碍,他很快就去追赶跑远的那头黄牛。

第四个出场的春联方阵,这是个光荣的团队,它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种子种进父老乡亲的心里。舅舅是个老师,在我贴春联打下手的时候,就学到贴对联的基本常识。直至今天,度娘成为大众情人,百度无怨才联想起老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伟大,如没有得到舅舅贴对的指导,至今一定搞不懂什么上首、下首、小大家国平仄的概念,绝对看不出一些上下联颠倒的常见错误。

贴出喜庆,晒出吉祥,也是家庭年终大考中的重要课目。正堂、房门、小门、伙房门,牛圈、马圈、猪圈,全覆盖。门槛、板壁,耀眼的地方,一处都不能少。简洁的年代,春联却五彩缤纷、异彩纷呈。每年春节,家里有个铁打的常规,总有二元的专项资金,采买春联的自然是我。那年头价格如铁打不动,小门生五分一对,门生及大年画单价一角一或一角二,对联也是几分钱一对,而日用品盐巴的单价一角七一斤,换句话说二元的开销已是家庭的大预算。

小门生,生活味十足,尽是猪牛羊满圈、五谷满仓、松柏苍翠、梅兰竹菊、鹊闹村庄、山村工厂新气象题材。

门生及大年画来自历史题材、神话故事、生活画卷,有毛泽东主席(时称主席像)、毛主席去安源领袖的神采奕奕,有雷锋、欧阳海、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的光芒万丈,有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等电影剧照的精彩,有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八仙过海的逍遥潇洒,有武松打虎、穆桂英挂帅、杨家将、精忠报国岳母刺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豪迈,有南京长江大桥、万里长城的祖国大好河山…

在天地国亲师位、门神没有当道之前,对联十之八九显示出革命的乐观精神。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经久不衰的独占鳌头,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

除了毛主席的诗词精彩和革命的乐观,具有生活常态的春联也显山露水,如“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春”、“五谷丰登粮满仓,六畜兴旺牲满圈” …

贴出喜悦,贴出精彩,抓把自家碾就的麦面,擦尽往年的旧事。年夜饭这篇文章,就从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开始起笔。

送走口齿舌尖、着衣、鞭炮、春联的方阵,迎来年味最大的方阵,这就是笑脸方队。扶老携幼,四世同堂,既有手持旱烟袋、蹒跚小脚缓行的爷爷和奶奶,又有扛起村子脊梁的父辈,还有我的伙伴和辈份比我还小的下辈,他们用笑脸亮出“来年会更好”的口号,手拉手肩 并肩向你缓缓走来。

没有豪言状语,只有朴素无华,没有娱乐的专用场地,择块石板,找个平整之地,拿出崭新的扑克,尽享过年三天集体农休的舒爽。摘几叶叶汁欲滴的蚕豆叶,或拾起跌落风中的鸡毛键,键起键落,展女孩飒爽英姿。除了甩个鞭,丢个炮,打皮球,玩弹弓,在过年的日子里,男孩子的游戏永不缺乏新鲜。老人家则集中在一起,在“叭、叭”老旱烟味的飘起中,互诉昨天天空的灰暗,庆幸后半生身在和平的年代。大姑娘小媳妇,嬉笑中不停手中的针线,缝衣纳鞋底暗藏心事,交流的话题可不限于手工方面的问题…

青壮年继承传统,每年都会在公房场院上架起高高的秋千,成为男女老少休闲的娱乐场。同心中的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希翼一样,四至五米高,一边能搭载七八个人的秋千,荡起生活的风帆。日子永不缺创意,父辈的传授,木炭加起秋千的关节,奏响生活的凯歌,溜刷转动的优雅愉悦声淹没了小村。

在没有能力爬上高高翘起的摆臂,和无法承受巨大起摆伏的年度,只能静观起伏的单摆运动,大不了就在边甩上几响陀螺的鞭子,以刷存在感表示存在。想寻找快意,几乎家家户户都支有小型秋千,约上伙伴开始转移战场,高矮都是秋千,大小都是战士。

岁月是条河,生活是大海,年味如秋千般波折起伏。遮遮掩掩酵制的甜白酒,神神秘密虚话覆盖下的体面新衣,应了那句老话“肉得放在饭下”细细品味,但丝毫不影响儿时年味的厚重。进入知天命的年龄,血压、血脂、血糖节节攀升,不知不觉从昨天的吃辣喝香,转为对清淡饮食有着偏好。

关于过年,越来越有这种感慨,感儿时年味最为浓,叹时间快如电。关于儿时我的年味我的年,就直播到这,谢谢收看,再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