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段猷远的头像

段猷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24
分享

消失在扁都口的那一排房舍

祁连山下的山丹马场,是一个具有两千三百多年养马历史的天然牧场。

 旧时光中,我曾无数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可能是对历史文化的钟爱,一直关注的是它在寂静和无声中托举起我的思维,并时时感觉到千年之后的每一片草地上还残留着汉家将士奋力厮杀的指温,每前行一步,这样的感觉都在迫使我的血流加速。

2023年8月6日,天空澄明,远山苍茫,我从县城又一次上来了,不是去槐西小镇度假休闲,也不是去鸾鸟湖畔观景骑马,这次我去的是祁连山中段和民乐县接壤古称“大斗拔谷”的险要通道扁都口,扁都口山麓有一排房舍,萦绕在心中好多年了,我想去看看。

1

到霍城集镇中央,车窗外我看到了脑海中再熟识不过的西汉名将“霍去病”雕像,这里曾是“霍家军”的屯兵城池,透过灰白水泥构件,穿越时空,依然能感受到少年英雄曾经的英姿飒爽、威武豪情,他剑锋指向的那个强悍民族没有令他失望,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继续向南5公里,绕过马三场的红褐色边墙才算是真正到达山丹马场的地界。山丹马场是世界军马养殖有历史记载的最古老的皇家养殖场,规模雄踞世界第二、亚洲排名第一,作为自古以来统治阶级的军队后勤保障基地,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2001年正式移交中牧商集团管理,后又成为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的唯一一家公益类企业,彻底实现了由军队保障性企业向社会化企业的历史性转变。自此,透过高墙上的滚丝网,马场曾经的辉煌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才逐渐被世人所熟知。

我们今天去的是山丹马场三分场,邀请一同前往的老尚和水校同学田玲都比较开心,毕竟在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去看最美的草原的机会和时间并不是很多,从三场场部顺着一条柏油、砂砾相间的大道继续向南,随着海拔时间的上升推移,我们的面色都开始凝重起来了,一股呛鼻的土腥味不时从车窗外飘溢起来,更为不忍睹视的大片大片枯萎、矮小的青割燕麦草。今年山丹遭遇70年不遇的大旱,这里的主打规模种植业正在遭受烈日炙烤的严峻考验。

目前国内有三种饲草,分别是青储玉米、紫花苜蓿和青割燕麦草,山丹马场种植的青割燕麦草不仅面积大,而且品质好,是最具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但今年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持续高温干旱,大地一片焦黄,早听闻春播的燕麦草很多没有出苗,又二次翻犁重播,但依然植株矮小,生育期提前,难以茁壮拔节。过了三场七队、四队,场里也叫209队、116队,通过一座桥涵,我们荣幸地看到兰新高铁线上一道银光闪过,一辆满载乘客的D字头动车呼啸而过,直插祁连山腹地。

过了桥涵三四公里,我们遇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与三场熟识的何总通了一番电话,确定去扁都口北面的三场十一队,也叫303队是朝民乐县方向的西边。三场总共有十几个队,每一个队都有一个数字代号的别称,我至今都没有搞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里距离祁连山已经很近了,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那座威严的“天之山”的基本轮廓,这里的农作物情况稍微好一点,路边的脱毒马铃薯长势正旺,一垄一垄的秧苗上开出一朵朵洁白的小花,也让我们阴郁的心理顿生欣慰。

2

向西行进了约莫十多分钟,我们又遇到了一个生产队,对于这里是不是我们要去的303队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这里陆续建起几排崭新的房屋,是那种钢屋架结构的,应该是储备燕麦草、青稞草的草料棚,彩钢棚围挡上面一行醒目的大字“万绿成荫久长,星火燎原一瞬间”的防火宣传标语告诉我们,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我实在是个很恍惚的人,脑子时常会在关键时刻短路,对于27年前在这里打工的情形几乎都忘光了,今天专门邀请当年一起来马场干活的搭档老尚来也就是这个意思,我想两个人的力量比一个人的力量强,依次类推,两个人打捞的记忆肯定也会比一个人的回忆更清晰。

我们是幸运的,下车准备询问附近周边的人,趁好就碰上了老尚认识的一个霍城镇的包地老板,据他自己讲,今年他在这里承包了几百亩地,越往南靠近祁连山的地方,雨水稍微多一些,燕麦草的长势还可以,不至于亏本。

他说前面的那一排破旧房舍就是303队过去的家属小院,我们将信将疑地走过去查看。“哎呀!这里真的是太破败了。”趟过齐腰的荒草,还没有走到跟前,田玲就已经在那里发出感叹了。

荒草凄迷,暮鸦回翔,旧墙斑驳,霉苔处处,瓦砾散乱,蜘蛛密布.....我想用这么几句话形容这里的情形是最合适不过了。

这排房屋全都是土木结构的,大门虚掩着,应该废弃好多年了,当年分为五六个牧马家庭居住,一家和一家用一道砖墙隔开,每一小院有两间房屋,里面炉灶、火炕、水缸等基本生活设施保存完好。驻足思索中,我觉得房舍尽管简陋,却注入了一代又一代牧马人浓郁的草原情怀,曾经崛起过一个强悍的骑兵兵团,演绎过无数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故事,这些故事与近在咫尺的祁连山脉雄浑厚重的自然景观相映衬,显得慷慨激昂,震撼中,我们也许会增加一点生命的钙质。

出来的时候在一道砖墙上发现一个标示牌,蓝底,白字,右下角还有一个正方形的二维码,“山丹马场三场一队”赫然入目,此时才发现,这里并不是我们要寻找的303队,在路对面遇到了一个人,他说这里是马一队,曾经是专门养马的生产队。

2192平方公里的军马场以盛产山丹马著名,据《甘肃通志稿》记载,包括大马营草原在内的祁连大草滩,在唐代养马业鼎盛时期曾养马7万匹以上,上世纪70年代初山丹军马场的军马养殖在栏数量也突破了2万多匹,毫无疑问这里的马一队就是曾经的军马养殖主牧场之一。

3

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过的牧马人大抵都退休或故去了,原兰州军区后勤部马场管理局在山丹县城、张掖专门建了干休所、住宅小区,他们和家属们在那里享受天伦之乐,在这里找个熟悉情况的知情人真还有点困难。

终于又找到了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应该是队部的主管层,星光不问赶路人,作为今天在这里短暂驻足的“过路人”我们也不便多问什么,但他却耐心地告诉我们,303还在离这里西南约两公里的地方,我们提到的那个时间段担任303队指导员和队长的两个基层领导他也认识,不过,我们所说的那排房舍,还有草料棚等房屋全部都拆除掉了,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搭建了许多白色的帐篷,还有游乐设施。

顺着路继续西行,然后南拐,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在山丹马场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大草原的景色表现出它超强的韧性和魅力,不知从什么时候一团一团的云飘过来了,黑乌乌的,没有一丝一毫污染,在云雾中我们领略到了祁连山扁都口段苍茫氤氲的壮观景象,实一幅正在着色勾勒的水墨画。

远处山坡上写着“扁都口”三个绿色超大的艺术字,与往年相比,金黄的色彩少了,西边民乐县境的童子坝河床似乎正在清淤建设,与龟裂干渴的大地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千古隘口扼甘青,在这条连接大山南北的咽喉之地,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张骞出使西域17年后,沿张骞走过的路线一举攻占了离大斗拔谷只有20里的单于城,由此打开了驱逐匈奴的胜利之门。

在这里,隋大业五年隋炀帝经海拔3000多米的大斗拔谷穿越祁连山来到河西走廊,在焉支山下召见西域27国君主使臣的故事早已被这一带的百姓所熟知。1949年9月,西北野战军从大斗拔谷穿出截击由乌鞘岭过来的西逃之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国民党15旅,在万双期待的眼神中,把五星红旗插在了民乐城头。

百年、千年前的烽烟早已散尽,但那些关于大斗拔谷的一串串惊心动魄的悲烈故事却永载史册,没有被岁月冲刷褪去。已经更名为扁都口的大斗拔谷成为夏秋季河西走廊著名的旅游景区,一片片白色帐篷里歌声袅袅、笑声朗朗;一匹匹驮载着游客的马匹一步一画卷、一跃跨千年,更像一排勤勉尽责的纤夫,持续为地方文旅产业赋能。

这里的旅游设施几乎全部被圈进了一个叫“蒲公英露营基地”的木头栅栏里,在基地大门北侧浓密的牧草中我们找到了两排砖瓦房屋,从房屋的成色和使用状况来看,显然是近些年修建的,留在我脑海中的那排房舍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烟云当中,旧房舍拆除后的瓦砾也被清理的干干净净,找不到一点踪迹,不仅让人黯然伤神。奇特地是,此时此刻旧时的记忆却一点一点连接拼凑清晰起来,并在个人情感渲染下变得异常丰满立体。

4

1996年,对我而言那是一个荒诞离奇、令人沮丧的年份。中专毕业几个月了,工作迟迟没有着落,处处碰壁,使我变得更为脆弱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不愿与外界的任何人接触,可麦收打碾已经结束,我该干什么去呢?某一天,在家里彷徨、无聊、郁闷的我,被同村伙伴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了前院铁门,方知是我们村上的几个人要去军马三场打工挣钱,问我去不去?这么好的事情,我怎么能不去呢?当时的农村和现在不一样,找一份短工不容易,不是场里有我们侯山籍一名领导牵线联系,这个给马场拉草料的活也挨不到我们身上,管吃管住,一天十多块钱,大约40天时间。

当年8月底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我们一行背着行囊出发了,我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下了两行名字,他们是:高德祥、刘文、尚政国、尚忠国、尚俊、尚青、尚军、尚毅、段猷远,最大的不到50岁,最小的19岁。坐在拖拉机敞亮的货箱里,大致三十多公里我们就到了军马三场卡口检查点,场里的护秋队员把我们的行李挨个检查了一遍,还有村上的介绍信,算是能进去了。

场财务科把我们分配到最偏远离场部约18公里的十一队,也叫303队,但我们却异常兴奋,因为那里海拔高天最蓝,离天近离传说中的扁都口也最近,下午黄昏时分,我们就赶到了303队,队里给我们专业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猪肉炖粉条、大锅馒头,还有粉丝汤,算是给我们“接风”了。

晚上安排住在最南头的一间闲置的空房子里,屋顶很高,能看见一根一根的椽缝和亮光,有几个没了玻璃的窗户用厚塑料蒙着,还算严实。我们自己动手,用几块红砖撑起床板,铺上一层现成的青稞干草,再铺上我们自带的毯子,9个人全部住进来还感觉不到拥挤,对我来讲平生第一次外出务工睡这种大通铺,很新奇,晚上听同伴们喧谎唠嗑,到了二三更才睡着。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去领工具,有木叉、手套、口罩等,最奇特的是一个特制的“瓜皮帽子”,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坐在一个平板车上,在方圆百公里范围内跟着大型收割机,也叫康拜因后面收草,最后全部转运到303队部后面的一个平坦的场上进行晾晒,晾晒完成后全部入库草料棚。当时马场种植的基本还是以青稞、小油菜、饲草为主,尤其是青稞,芒长,与麦穗长度相似,蛰在脖子里、腿上疼的很,“瓜皮帽子”把头部全封闭地保护起来了,只留两只乌溜溜的眼球就行,裤子下摆搞个绑腿也才能有效应对芒刺的袭击。

队里有两个领导,一个是指导员,个头高,清瘦精干,慈眉善眸,对我们很和蔼,主抓思想政治工作;队长姓李,微胖,中等个头,威严神武,说话干脆利落,主抓生产,队里的职工看见他都毕恭毕敬的,但他对我们这些农民工还不算苛刻。

早晨六点半起床,吃过简易早餐就上地了,中午有时候来队部有时候就在地里吃,下午收工基本都在八九点了,记得有一次拉草的车坏到路上,我们回来就半夜了,队部的炊事员睡着又醒了,我们饿的饥肠辘辘,吃过后挣扎到房间里,一头栽到铺上就没翻过身,每天都是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实在太疲惫太累了。

5

约莫一个月,从最初的想家和难以坚持,到渐渐的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白天干活,晚上坐在户外大草滩上看祁连山青黛苍茫的夜空,听雄鹰、麋鹿、旱獭、血鸡、老鼠等动物们的各种叫声,很是惬意。记得有几个下雨的日子没法出工,他们围坐在那里吸烟打扑克,我抽空复习一下10月底要考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市场营销学》等自考书籍,枯燥中寻找乐趣,幽静中畅想人生,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

终究303队的活是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片最丰饶的草场,又转场到209队拉了10多天草,这里的条件比起303队好多了,晚上再也不用担心老鼠从被子上跳来跳去,我们被分隔安排到了几户职工家居住,伙食也比之前好。

我和长辈尚政国同时记起在209队度过的那个开心的中秋节,那一天是1996年9月27日,队部采购准备了大量的瓜果、月饼,主食更是丰盛,有红烧肉、大盘鸡,还有煮玉米、烤洋芋等,晚上队部机关、卫生所的几个青年男女在院子里还燃起了篝火,跳起了锅庄,我天生比较笨,也比较腼腆,就躲在人后面看热闹。

记得有一个奶奶,当时应该有50多岁,对我们几个人都特别好,每天收工都问我们吃饱了没?没有吃饱就去她家里给我们烤红薯,她们家的那个火炉子连着土炕,马场的冬天特别寒冷,那个年代的马场职工家庭几乎都有这样的设施,做饭、烧水和取暖是一体化的,她的姑娘在外地工作,队部只有她一个人生活,喜欢和我们农村的人唠嗑,有一次我的裤子挂破了,还是她帮我缝补的,感觉马场那些普通的职工真是还纯朴,这一次我和老尚也专门去了一趟209队,可惜没有打听到这位奶奶在哪里?是不是还健在?给我们留下了一点遗憾。这个队的基本建筑和那个年代最先进的农业机械还保存完好,只要褪去时间的斑斑,便会重现一个充满历史厚度的生产老队,重现牧马人几个世纪的自豪。

6

站在童子坝河沿上,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对几十年前的那次短暂打工经历念念不忘、独有情愫?其实这样的傻瓜问题可以列举出几项甚至几十项答案,我仅仅从内心的真实感受或者说对我人生的直接影响,不分轻重和深浅随便选了几项:

第一,这次经历是我步入社会凭借自己粗糙的双手挣的第一份血汗钱,没有一点水分和杂质,包括从马场下来休整了几天又去民乐县炒面庄收割油菜的收入也就六七百块钱,但却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自食其力,懂得了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奋斗出来的!

第二,真切感受到了人间的真善美、农村人的淳朴,当年我才19岁,说实话凭我的稚嫩和贡献是无法和大家按人头平均分配那份报酬的,但是善良可爱的乡人没有把我当“半个或多半个人”对待,在那段苦涩温馨的日子里多的是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与人为善、互帮互助吧!

第三,以文明的标准拷问时代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标语,这一点有点抽象需要说得多一点,长期以来山丹军马场与周边山丹县管辖的农村老百姓因体制等种种原因从来是“两个世界”的人,因相互生存利益的关系发生摩擦、冲突甚至械斗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尤其在秋收的时候,马场“全副武装”组建的护秋队主要防范的就是下片大马营、霍城等乡镇老百姓的哄抢,不能怪他们,那个年代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实在是太穷了,不去抢就会闹出人命来。但是后来两者之间的关系逐步缓和改善,从那次去我发现多为武威籍的马场职工文明程度普遍很高,他们骨子里的天性是善良的。2022年夏天我还在二场一个放牧点发现兰州军区军马总场二场政治处1987年1月颁发给三队四班的一块文明单位牌匾,再次验证他们一直以来从没放弃过对文明的培育和践行。在这片最早由乌孙和月氏居住的汉阳大草滩,那部谢晋导演风靡全球的电影《牧马人》让世界了解了马场,不过谢晋的另一部作品《舞台姐妹》却预示人们,现在已经不再在时代话语的缝隙中捕捉人性,而是以人性、以文明的标准拷问时代,对于历经千年历史沧桑的马场何尝不是这样做的呢?

第四,感受到了牧马人的聪明,有学者曾经说过中国的、印度的、埃及的聪明人都坐在水边,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一直生活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背景下,他们什么都能办到,他们做事干脆利落,他们中的聪明人在祁连山麓的出水口思考人和人的关系,他们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果断地在原有山丹、张掖两个干休所的基础上,又在风景优美的黑河湿地旁建起规模宏大的丹马住宅小区,在张掖大地海拔最高的风景区创业,在张掖大地海拔最低的芦水湾休养。习总书记说:“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他们做到了。

第五,人的一生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换句话说是低谷,在这样的情况下绝不能气馁,更不能妄自菲薄,勤奋学习,沉下心来历练,才能在人生的樊缘中寻找到最好的山道。

就说这么多吧,午后时分,我离你而去,蒲公英基地里面的风铃转的飞快,云雾在身旁流动,都是离别的缱绻。秀色在心中流溢,天神般威严的扁都口就在身后,然而在离别时我却无言。一定要说的话,我再说一句:让自己总是在路上,把尘世的泥泞踏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