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段猷远的头像

段猷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09
分享

四坝滩,史前文明的薪火在这里燃过

阳光明媚,轻柔的西北风从耳边掠过,潺潺的古弱水河就在身边,野花在四周灿烂地绽放,一众古老的河西早期居民在这片辽远旷野辛勤地劳作着。

他们用木杈、石矛刺杀猎物,用石刀把一把把谷、黍、麦、稷播种在土壤里,用泥巴制作成碗、瓮、锅等各种造型的陶器来盛放食物,他们都是高明的制陶艺术家......史料和考古成果,为我们还原再现了距今3400多年前四坝先民们的生活场景。

2023年10月28日午后,立冬前的山丹四坝滩,暖阳朗照,寂静圆融,我和山丹文旅系统一名很有潜质的年轻才俊从县城出发,在川口古道绕过一片玫瑰种植产业园区,我又一次走进这方荒古的文化遗迹。

“总喜欢不停翻看日历,总也拉不近遥遥归期,牧人追赶着羊群,放歌向天际......”车窗内循环播放的一曲乌兰图雅的《天越蓝我就越想你》瞬间令我呼吸急促并亢奋起来,时隔十年,四坝滩遗址,终于又见面了,四周的田野空旷寂静,曾经的荒滩大部被改造开发成了优质良田,秋收后的土地在静静地休养,等待来年耕耘,天空中漂游着几片洁白的云彩,的确是天越蓝我就越想你,此时此刻的激动和渴盼就是最好的证据。

间隔约三十米,东西横向并排矗立着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坝滩遗址”的保护碑,之前矗立的那块砖混水泥旧碑上甘肃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公布的字样已经有点模糊不清了,多少年多少代,经过无数人无数次的捡拾,这里散布的陶片依然零零碎碎,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这个出土黍稷颗粒的地方,这个制作灰土陶罐的工厂,这处三千多年前青铜时代河西走廊早期居民活动的遗迹,规模是多么的宏大。

地方对文物遗迹保护的力度也是空间的,划定了保护范围,确定了建设控制地带,最显眼的莫过于在当年发现文化遗存炭化麦粒、墓葬的地方打桩修建起了一座有两层楼高的木质阁楼,还用一个坚硬的玻璃罩子把核心区域罩了起来,风雨再也无法灌进去了。

我屏住呼吸,站在敞亮的木质玻璃混合的二层踏板上,这里更像一个瞭望亭台。向南百里,是清晰可见、连绵千里横亘西域和中原的祁连山脉;向北,婴儿眼般纯净的天空拉开幕布,为我们呈现出不远处的山丹县城高楼错落林立、远山巍峨辽阔、阡陌蓬草摇曳这样一幅多元文化沃土的绚丽画卷;向西,尽在咫尺、与山丹人民的母亲水库——李桥水库同高程同海拔的瞭高山颠气势如虹、磅礴耸立,千百年来它就这样注视着这里发生的刀耕火种、春播秋收、掠夺杀戮、修养生息和人世间的爱恨情愁。

最初的部族,后来的羌人、大夏人、月氏人、乌孙人,最后是匈奴人,走过古韵青铜,领略雄健轩昂,再走出正式把这片土地纳入中原版图的西汉政权,多少烟云,几多沧桑,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都掩埋在流淌的岁月中,能够在这里留存下来的,都是经淘洗、沉淀后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他们在这片举世闻名的丝路走廊的重要文化节点,见证了一出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凄美话剧。

四坝遗址的最早发现者是是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工合运动重要发起人路易·艾黎。

1947年,山丹培黎学校在四坝滩上开辟了一处农场,在师生开挖水渠时发现一些文化遗存和墓葬。1953年,路易·艾黎把这里的发现写信告诉了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夏鼐。1954年开始几次试掘,出土了部分陶器和石器,有单耳、双耳罐和杯、壶、器盖等,陶质主要为夹砂红陶,较粗、易碎,器表多素面,少量饰划纹、绳纹。彩陶纹样有黑、红、褐彩横竖线纹、三角形纹、菱形纹等,施彩较厚重,略显凸起,另出土有刀、斧等石器,多数为打制,部分为磨制,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等人来到这里考察后认为是早于沙井文化的一种新的文化。

后来在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 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特别是其中的一个方形陶鼐,高27厘米,长23厘米,上面还塑有猛犬,类似于商代的四足铜鼎,拉大了考古学家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再后来,在民乐六坝又发现了东灰山、西灰山遗址,1987年吉林大学考古系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出土彩陶、青铜器、骨器、石器、木器等文物,在遗址的文化堆积中还发现了小麦、大麦、高粱、粟、稷等作物的炭化籽粒,这几处考古发现基本处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后来被学术界正式命名为四坝文化。

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以北地区,最西边到达新疆哈密盆地,最北端到黑河下游,南到疏勒河中上游地区。显然高山峻岭是四坝先民们无法逾越的障碍,沿河而行则容易得多,这是一支已经迈入青铜时代的部落,青铜器是他们主要的生产工具,涵盖了刀、削、锥、斧、钺等好几十种,而且有鼻环、铜镜、镯子等装饰用品。

最近的2003年,在酒泉西河滩遗址又发现了四坝文化类型的聚落,最令世人注目的是发现了一个史前牛圈遗迹,这充分证明在四千年前,四坝文化就已经实现了农牧兼营,这种经营方式和数千年之后路易·艾黎在山丹培黎学校开展的生产如出一辙,也似乎在证实着一条重要思想辩证法:历史往往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但它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螺旋式的向前发展。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不仅是高明的制陶艺术家、雕塑家、书画家,还是优秀的游牧狩猎高手和牲畜饲养专家。

风从瞭高山脚下徐徐吹来,四坝滩这座古老的文化遗址愈发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多么浩大的天地,多么悠久的历史,挖掘了的,还在继续深埋的,行走在芨芨草遍地的阡陌垄亩之间,让我顿时油然而生一种穿越千年的厚重与静美。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阅历的丰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这些年我生活中的主要精神追求。几乎所有能利用的闲暇时间都被我用于户外游历和田野调查。行走在家乡的山川沟壑、乡间小道之间,非但没有寂寞,反而时时涌动着一股奔腾的激动和昂扬,或独立思考,说与山水人文对话,或与心目中的先哲偶像进行一场思想的交锋辩论,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获得一种不可言喻的独特享受,其实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点点、一步步得到超越和升华的。

从四坝遗址保护碑处离开,一路向南,车子继续在荒野里纵横驰骋,周围的景象依旧荒凉粗粝,南飞候鸟的啾鸣声划破湛蓝的天空,朔风轻拂着衰草砂砾,苍凉就像河流在绵延。前面一个人工塘坝水池让我们眼前一亮,在川口古道的河滩上过去流淌着若干个小溪,滋润着这片诺大的盐碱滩地,因为连年干旱,后来许多泉眼都干涸了,但曾经的流经河道还在,被岁月和汛期洪水冲刷的河道高低不平、曲曲弯弯的,在大地上画出了一副美丽的五线图谱。

塘坝旁,两个中年人坐在小马扎矮凳上在垂钓,耐心地等待鱼儿上钩。在水域西侧,我们来到了山丹培黎学校农场场部旧址,这里仿佛像两处就地挖下去的“院子”,一处已经模糊不清了,另一处还能看到当年窑洞的模样,其中的一口保存很完好,个子大一些的人需要低头才能进入,过去叫“地窝子”,上世纪四十年代培黎学校的师生们应该在这里居住过吧。

如今的荒滩,没有一家住户,只有萋萋荒草,西北特有的芨芨草稠密坚硬,它是这里最鲜明的地域标识。在保护碑东侧,远远地,有一座小山包,上面有建筑的痕迹,能看得清是土夯的墙,但如今多处已经坍塌了,山包的顶部是平的,大约有几百平方米,周围曾经是有过墙的,站在小山包上,就能将附近的一切尽收眼底。

这里被山丹县人民政府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遗迹旧址都被铁丝网围了起来,保护措施很到位。在旧址再向西不远处,有一条河道,更像一个巨大的壕沟,学校里的师生们应该就在这里取水,河流见证了他们的欢笑和奋斗,而如今这一切都成为历史,它呈现给我们的苍凉废墟,只是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极端存在,表象是与大地怅然对望,其实都完好地贮存在了时空隧道的最深处。

深入考察四坝滩遗址和培黎学校农场场部旧址,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它们均位于古弱水南岸和川口河东岸之间开阔平台之上,三面环水,后来发现的山羊堡滩和壕北滩遗址也在古山丹河南岸,临水而居。包括山丹的邻居民乐县东灰山也位于古弱水支流童子坝河的古河道之上,水源充足。“四坝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多有类似耕地的平行波折纹、水域波浪纹、月牙形的鱼头纹和网状纹,这些图形纹饰,自然来源于先民们的生活场景,也是他们耕种土地和打鱼狩猎的实物见证。

历史轴线的延伸,在于一代代人的薪火赓续,诸多迹象表明,距今4000年左右,河西走廊一带河流湖泊广布,形成了一片片适宜人类生存的绿洲,先民们傍水而居,点燃了文明的曙光,换句话也可以这样说:这里曾有支已进入青铜器时代的部落繁衍生息,他们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四坝文化,而且传递了东西文化,燃起了文明的薪火。

城市的历史与历史的城市,就犹如谜面与谜底的关系,从来就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从艾老的首次发现,到民国文物专家裴文中的首次实地考察;从被列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再到四坝文化的正式命名,四坝滩名声鹊起,成为考古学术界一个非常响亮的地理名号。前人、往事,一品一物,也非灰飞烟灭,而是像符号一样留下了无数文明的履迹,供后人感知和解读人类文明的兴衰。

作为山丹人,也作为曾经山丹文化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曾数次走进这座博物馆,来这里追溯历史脉络,感受文化沉淀。10月29日上午,当我再次光临,却已是山丹艾黎纪念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山丹科技馆等数馆合一的综合性公益新馆。毋庸置疑,新馆在设计理念、展厅面积、功能布局、科技元素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在甘肃县级层面博物馆里应该也排在前列,是山丹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新地标,也是山丹以“文化+科技”为支点,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融合成果。

新馆落成开馆好几年了,我这次也算好几次参观了。走进纪念馆大厅,迎面是路易·艾黎和他的亲密战友何克及孩子们的大型浮雕,“艾黎精神永放光芒”8个大字熠熠生辉,让我肃然起敬。我没有惊扰馆里的同志,博物馆里正在举办一场以“遇见文物美,一拓千年痕”制作瓦当拓片为主题的社教活动,好几十名青少年学子利用周末时间参与其中,感受千年拓印技术,欣赏汉砖瓦当之美。活动分为瓦当知识课堂和瓦当拓印体验两个部分,在科普小课堂,老师通过造型、纹饰、用途、分类等方面深入浅出的普及秦汉瓦当知识,为大家展示了一幅秦汉时期栩栩如生繁荣昌盛的社会画面。

举办这样的活动,我觉得一方面是能让同学们零距离感受一场跨越千年的传统拓印技艺,另一方面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成山瓦当”也不无关系,“成山瓦当”虽非四坝滩考古成果,但却是四坝滩遗址的发现人路易·艾黎捐赠,据考证应该出自陕西眉县成山宫遗址,为汉代瓦当技术鼎盛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最后辗转千里落户到山丹博物馆,算起来也是青铜时代后期四坝文化与中原文明交流传播的友谊结晶。长夜燃灯,守护光明,走过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保持蓬勃发展的生机,以年轻的心态对待文化创新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是最为重要的基因密码,山丹博物馆常态化举行这样的文博探索体验正可谓是时间与空间的最佳选择。

山丹博物馆的几个展厅基本是根据历史脉络设置的,陈展的大部分文物都是路易·艾黎捐赠的,一件四坝文化双耳彩陶罐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标签上备注是路易·艾黎捐赠,

双肩耳,敞口,鼓腹,平底,罐身绘有V型纹饰,器物有缺口,但保存基本完好,纹饰简洁美观,应该是四坝滩当年文化考古挖掘出来的。抖落掉岁月的风尘,在柔色探灯的俯射下,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在玻璃展架上的双耳彩陶罐都显得格外的静谧和安详。

但实际上,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家窑文化类型是中国远古制陶技术的顶峰,他们对陶土的筛选比较精细,陶片的断面比较细腻,而四坝先民的制陶技术似乎比马家窑人逊色些,制陶相对粗疏,陶器多为夹砂陶,器型以今天我看到的双耳罐、壶为主,小型器物较多。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展厅里有一张简单直观的作陶流程图,第一个步骤是成型,有盘筑法和轮制法;第二个步骤是烧制,有竖穴窑和横穴窑;第三个步骤是绘制。此时此刻,不仅为我们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和智慧所折服。历史无情,当年那些烧制生活陶器的工匠们早已被岁月的风雨冲刷得一干二净,变成一条条曝光的胶卷。然而,历史又是如此公平和多情,他们“天花板”级的手工作品、他们勤劳伟岸的形象总是一个个鲜活如浮雕般凸显在我们眼前。千年以来,四坝文化积淀而成的历史文化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座令人仰视的高大山峰。

从博物馆离开,匆匆穿过同层的艾黎纪念馆陈展大厅,眼球又扫描到艾老带领学生们在四坝滩挖引水渠、1945年山丹培黎工艺学校陶瓷组烧制出新产品、在南城墙外设立的陶瓷组等一副副熟悉的老照片,耳边掠过留声机、数字大屏里循环播放的艾老在新中国成立后从北京七次重返山丹的珍贵声像、影像资料,心中感慨万千。

一个外国人,除了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当时还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还把自己毕生收藏的近4000件珍贵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山丹人民,这是何等的伟大和情怀?1987年12月27日,艾黎病逝。邓小平为他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临终之前,艾黎嘱托义子将他的骨灰一半撒在他工作和生活的山丹四坝滩上,另一半安葬在山丹河畔的艾黎与何克陵园。如今,山丹已与艾黎家乡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塞尔温区缔结为友好县区,继续书写着两国友谊的佳话。

山丹同时也是古代旱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过的半农半牧县,能够举全县之力建起这样一座功能完备、气势恢宏的地方性纪念馆、博物馆,足以得见地方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认识思维的高度。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窥一斑而几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年老的、年轻的,也正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平凡岗位上,守护着数千件馆藏文物,与历史对话、与文物相伴,以做文博工作为乐,才让艾黎纪念馆、山丹博物馆成为河西走廊一座熠熠生辉的文化地标。

四坝彩陶的故事仍在继续,我们欣喜地看到,山丹着力打造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项目里就有青年技能大师张娟等几个彩陶创作室,他们汲取老培黎工艺学校“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职业教育思维,潜心学习,努力钻研,以师带徒,力求突破,在打造山丹彩陶民间工艺创作的道路上步履铿锵,勇毅前行。

3400年前,四坝滩一支已经迈入青铜时代的部落,在这里燃起了史前文明的薪火;2000年前,张骞受命出使西域,途径河西走廊意外打通了古丝绸之路;2000年后,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这条往来东西、川流熙攘的通道不断扩展,从陆地走到海洋,从货物运输之路发展为全球贸易、科技、文化和人员交流的大通道。这也是一条包容互鉴的文明之路,四坝文化的薪火还在,丝路精神的薪火又起,在悠悠驼铃声里,指引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坝文化于我们只是一个远去的符号,它的出现,像黑暗中的一根灯绳、一枚火炬,吸引着我们去触摸不同时代的光明。无论你用怎样的言语和质疑的眼光去打量它,它都在我们的心中,也已经被一代代文博文物工作者和学术界一点点解密。走出博物馆,遥望龙首,淡淡白云漂浮在山顶,清晨的暖阳与阳坡间的红壤山石混合在一起,远远看去,处处镶嵌着上古的烙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