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段猷远的头像

段猷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03
分享

在沙海与书对视

在众多人眼里,春天是翠绿的,夏天是湛蓝的,秋天是多彩的,冬天是雪白的。如果有人要问我: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秋天。

因为秋季不仅是多彩的、金色的,还是富有诗情画意和收获累累果实的季节。置身田野,放眼山川,五彩斑斓,惹人炫目,满眼是迷人的图画,处处是丰收的景象。迷人的是风景,丰收的却是营养,是硕果,更是未来的航向。

1

一本书、一个馆、一座城、一段旅程.....心中的渴望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在眼下这个秋季悄然来临,又一次邂逅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交汇之地的敦煌,在我的内心升腾起阵阵涟漪。其实自入秋以来,敦煌这座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的空气中,就一直充盈弥漫着荷尔蒙的味道,传统文化的荷尔蒙,现代文明的荷尔蒙,交流互鉴的荷尔蒙,在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交汇碰撞,擦出了更为明亮的火花。

9月24日上午,一个天空澄碧,纤云不染的美好日子,当我慕名赶到位于鸣山中路的敦煌市图书馆时,毫无悬念地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设计布局,给我的最直观印象是:典雅、大气、现代、浓郁,院墙外的古树上挂满了刚刚成熟的软儿梨,微笑着注视着一拔一拔进进出出的人群,算是与我们打过招呼了,此情此景,与历史的、厚重的敦煌古郡相得益彰,很是匹配。

地上四层共设少儿区、阅览区、借阅区、书吧、影视资料室、古籍资料室、老年阅读区,还有看似隐藏最深的报告厅,我都一睹为快,楼上楼下挨个先参观了一遍,大致数了一下,应该有10多个功能区,简易的装饰不失古朴考究、精巧的布设不失合理科学,没有拥塞,一切是那样的舒适,一切是那样的清新。今天我是抱着虔诚的心境专程来的,没有时间表的限制,没有行程单的催促,我寻找的就是这份静谧和安静。不要小瞧空气中的这份凝重,因为在整幢楼栋中我分明嗅到了那个曾经异常强大的古中国的味道。随便抽出古籍资料室、借阅室的一本书籍,我们就能听到丝绸古道上的阵阵驼铃声,就能看到三苗人、月氏人、粟特人、吐蕃人、回鹘人、西夏人.....的矫健身影,我庆幸来到了这方最富有文化气味的区域,来到了敦煌市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2

又回到大厅入口处,我目之所及无意看到“朗读亭读者使用须知”的公告,从朗读亭的开放时间到注意事宜,都一一载明,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在市民阅读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样的今天,敦煌图书馆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暖心细心举动无疑是值得称赞的,“馆中无小事”、“一切为了读者”应该成为图书馆事业最鲜明的服务标识。还有那个游动着的电子屏幕,我又看到了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樊锦诗那张英武慈善的面庞,读到了敦煌中学教师唐志琴、永旺生活超市有限公司总经理翁云飞等新时代“敦煌英雄们”的感人事迹,他们虽然来自各自平凡的一线岗位,但是他们的名字一样闪亮生辉,无一不是敦煌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传承者。一名阳光、年轻的图书管理员告诉我们:现在的这座新图书馆于2016年完工,次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有七千多平米,除了地上四层,地下还有一层书库。馆里不仅提供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还依托馆藏资源和线上资源,为读者提供线上有奖互动、新书上架、读写分享等多种服务。

我再次沿着粘印有“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君与书同声同息”等很有文艺范儿的标语台阶爬到二、三、四层,尽管不是周末,但仍然看到不少的读者朋友们静静地坐在书桌上、角落里安静地看书。我随口询问了几个,他们都文质彬彬,很有礼貌,他们中有阅读经典的,也有考研、考编在这里刻苦复习的,还有一名女同志爬在那里唰唰唰地写着什么,当我好奇地问及她时她也比较直率,她说正在构思一部武侠网络小说,我说你咋不用电脑写呀?她说还是手写有思路有感觉。

在浏览的过程中,我也随意抽出一本,是施一公先生的《自我突围》,在书的封底上有杨振宁先生的荐语:“这本书可以说是西湖大学创校校长的自传,我们能从书中读到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又抽到的一本是梁晓声的《母亲》,里面有好多折页的痕迹,关键经典句子还被碳素笔、圆珠笔拉了横线,从书的成色看应该是经过了许多读者的手,说实话这本书我没有看过,2021年我完整地阅读过梁晓声的《人世间》,改编的电视剧也追过,作者用朴实真挚的笔触刻画了周家三代人的成长奋斗经历和相濡以沫的温情,用文艺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坚韧担当和善良正直。还阅读了《复兴文库》第七卷新文化运动的部分章节,在这里,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那部激昂振奋的电视剧《觉醒时代》,该剧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光辉历程。恰在此时,一抹阳光移入,书是意中书,景是心中景,与书对视,每一个字都是注视你的眼,每一行字都是迷人的光亮,把喧嚣统统挡在了心外,在这里,最是书香能醉人,甚是美妙。也想到了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句话:“有一种治愈叫躲进图书馆,享受此刻的安静与美好。”

3

古人讲:“积学以储宝”,意思是说通过读书等途径积累学识以作为修身养性、富裕心灵的瑰宝。我不是一个职业的写作者,就我这些年胡乱涂鸦、零打碎敲的一些豆腐块,一方面的原动力是青少年时期在大西北农村储存的真实情感,另一方面是我断断续续对书籍的敬畏和痴迷。譬如今天,在这座丝绸古道最富书卷气的文化殿堂里,我又一次理解和透悟到读书的深邃要义,毫无疑问,阅读是一个人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这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读书于我来讲就是一盏明灯,又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左岸是无法忘却的青葱记忆,右岸是荡漾成诗的璀璨年华,每每彷徨迷途的时候,内心总会升腾起书香缕缕来校正航向,似在提醒告诫我:向阳而生,不负韶华。

正因为如此,也或许是曾经参与过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这项工作的缘故,我对驻足过的城市里的文化场馆格外关注,只要有时间一定是要去走一走的,尤其是最青睐和钟情于图书馆,因为在我眼里,只有图书馆能捕捉到人类精神上最高层次的梦想。在同类馆里,与敦煌图书馆比肩的有没有呢?答案肯定是有。我大脑储存器快速分拣了一下,首先浮现出的是我最为熟识的同处河西走廊的山丹培黎图书馆的模样,在著名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帮助下,山丹于1984年建成培黎图书馆,成为当时甘肃全省为数不多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三馆齐备,独立分设的县份之一,但修葺、整合、改建、扩容的时间也是近七八年的事,与敦煌读书馆新馆的运行时间基本吻合,新增的开放功能也基本吻合。

4

历史的机缘往往就是这样的巧合,首届敦煌文博会期间山丹设立了分论坛,8年之后的今天,两家图书馆作为神圣的知识殿堂,虽分隔两端,却赓续和蕴藏着各自城市的根与魂,成为滋润人们心田的精神家园和推动引领现代文明的实践阵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也赋予了图书馆新的时代内涵,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弘扬光大敦煌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挖掘潜力和智慧化建设成为图书馆事业最为鲜明的特色,敦煌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也在无限放大,馆内经常举办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不少市民和学生在假期选择到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度过一个“书香假期”。

就在我们去的前两天,著名作家习习散文作品分享会在图书馆书吧举办,最近一次的邢耀龙《从敦煌照见中国》专题讲座也是我渴望能聆听到的,因为自民乐县一个文友把《敦煌大历史》这本书推荐给我后,我在爱不释手的痴迷中几乎是用半个月时间内阅读完的。我也认定,在一些人眼里所谓的知识贬值和图书市场萎缩只不过是自己不愿读书的谎言,不论是纸质还是电子,书总是以清雅的形式呈现给人们,默默地在宁谧的空气中起伏,为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精神世界。

走出这座神圣的文化殿堂,太阳已向西面的阳关故址慢慢移去,突然想起迟子建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一句话:“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此时此刻,我的心境却是恰恰相反。我想说:我想带上双层口罩,以掩饰我由表及里的兴奋。在这样一个沙的世界里、文化的古都里,根本没有让我丢弃些什么,反而更增添了我对敦煌的眷恋,繁华不落幕,此生最忆是敦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