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戴逢春的头像

戴逢春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6/02
分享

对一个城市的认识|需要对话

 

读王国华的《街巷志》,有一种深度的纯澈,这种纯澈不是借助于其他任何物的外力,而是来自于作者心灵自身的深刻体察与创作。

"三月是木棉花的季节,大朵的深红的花高挂枝头。用手机怎么都拍不出它的鲜艳,五月则是凤凰花,同样是红,凤凰花更绵密,一片一片的红云,绚烂了晚霞。二十多年前的毕业季,听郑智化的《凤凰花》凄惶涌上心头。自此,心中的凤凰花总带有淡淡的忧伤。直到见到真正的凤凰花,只剩下欢欣。……"

如果一个被纷繁世事搅和得身心不宁的人是很难走进文字内核的,是很难把习也为常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见闻,写得这样干净,引人入胜的。

《街巷志》是一部反映深圳城市新移民情感和个人地理嬗变的作品。

面对书写,其实作者所面对的是自己的心灵,挖掘的也是心灵,从心灵出发,最终抵达的还是心灵的彼岸。那些书写在文本里的人和事以及花草树木都是一路陪伴写作者心灵的风景。或者说那些自然的风景就是作家王国华抒发情感和心灵的爆发点和特有的符号。

当他用发现美的眼睛静观大自然的时候,审美意象和诗意就会像蝴蝶一样飘飞。

当他用爱的心灵拥抱世界的时候,文字就会像成对的蜻蜓一样飞近他身边。

亲近自然直接去感受自然,体验日常生活现实,深入到语言与灵魂对接的世界,去获得最直接的人生感悟,这就是作家能写出感动人心的文字的秘诀和方法。

也许正是这些无意识的表露和不是有目的追求,才使文本更加真实和自由,他说"城中村是城市的湿地,"说得多好啊。这种生动比喻,只有亲自生活在城中村并且融入到了城中村生活的人。才能有如此精准的捕捉。深圳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就是靠许许多多"城中村"这样的"湿地"快速的呼吸,换血,才能焕发出2000多万城市人口,换来生生不息的成片绿色和勃勃生机。


《路过73区夜市》"那个颠着大勺的师傅,额头上沁出亮晶晶的汗水。火苗子呼呼响着,他的臂膀一抖一抖,似乎使出了浑身的力气。铁勺翻飞,香味随风四处弥漫着。也就一两分钟时间,把食客的食欲彻底勾上来……但在干活儿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他已经不在乎钱了。他就是要颠勺,就是要表演,要让观众为自己叫好,感动,涕泪横流。接过钱的瞬间,他悄然回到了自己的世界。"


这是一种新的散文叙事创作形式。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我很喜欢这种"散文小说理念"。

它展示的是与社会现实平行发生的另一种现实,是一种可与我们自己的生活互为对照的、更具真实性的存在;

这种现实主义写作,冷静客观地观察社会,贴近现实,陈述人生的另一种"小我",

这种"小我"比形而上的大我更具生命觉悟,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怀疑与突破。

这种无意识无功利的片段描写,作者似乎是在写自己本身。面对写作就像颠勺那样热爱,那样喜欢表演。

正如他自己说的:"写得还是不够多。好的作家,诚然是精品至上,但保持相当数量的作品,乃是创造力是否旺盛、后劲儿是否够足的证据。从不期待自己一步一个飞跃。我是个笨人。个人经验是“量变引起质变”。所以要多写。


他写诗、编书、办刊,做总编参与一些诗歌活动,倡导“为良心写作”,扶持本土作家。我识他是在龙岗文艺创刊十二周年座谈会上,他作为嘉宾提出:本地报刊杂志要为本地输血,要扶持本土作家,为本土作家提供刊发平台,并豪爽的约稿他主编的《宝安日报》,当时我以为他,是走过场说一说官场客套话。抱着试试的心态投了稿,当周就刊发了并寄发了稿费。他就是这样一个真诚的人。他也是一个尊重内心写作的人。他以八部专著评定三级作家,成为深圳乃至全国作家群体的佳话。

他摆脱了为写而写的呆滞,以自己的心灵观念和现实的主题营构文本,用灵魂和良心写作,把自己的痛,忧伤,以及思念碾碎了再揉入进去,让它从日常生活中一寸一寸长起来,一直到人们的内心;


当下的文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缺少诗意,绝大多数作家都在有意地放逐着文学自身固有的文学诗意。

他们或者满足于平静地叙说事实,或者满足于貌似深沉地探究世间哲理,或者满足于极为浅白地惩恶扬善,而对文学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即韵味重视不够,对对文学创作这是令人失望的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中一个永远不可忽略的存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陶渊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将会失却一抹美艳的亮色。他的人生,他的行径,就是一首了不起的诗歌!

而他笔下的那个“桃花源”,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理想国”,慰藉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他如一道闪电,划过盛唐的天空,留下无尽的璀璨,供后世人惊叹。


同样王国华的《街巷志》

以深圳这座城市为写作原点,走遍深圳每个角落,书写深圳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街巷志”系列第二部《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和第三部《街巷志:许多花》

将成为深圳城市发展留下一抹彤色与思考。

在深圳飞速发展的今天,常常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告别,事物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街巷志》中那些已成为特区文明遗迹或元素符号,无声地流露着王国华内心深处对改革开放的认同与眷恋、以及对未来的希冀。

作为一名深圳人,王国华在见证了深圳的发展、繁荣和辉煌,同时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困惑和调整。

《街巷志》他是首部全面反应深圳城市发展,新移民个人地理嬗变的作品,展现作者从故乡到他乡的深圳生活,他并非停留于描述一城之表象,而是呈现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细节的真实感。为深圳文化增添了厚度。

像“我在深圳有密码”,“树干上的树根”,“住在一个可以出发的地方”,“一只鸟对另一只鸟说”,“随着西乡河一路流淌”等。呈现出强烈当代性,具有独特个性和鲜明风格,王国华在创作这些题材独特的作品时,力求形成与深圳这座城市之契合的风格和他想表达的意境找到了一种完美的结合。他站在历史时间和自我心理的当下时间的双重维度之中,深圳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对物象的存在状态进行关注的同时融入个人的切身感受,更融进了当代人的精神体验,反映出《我们深圳》《深圳人》独特的写作和探索的勇气。他作品中的时代感和语言表现的是当代中国当代文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像他说的:"就看你往里面放置什么。放置的是“深圳体温”,就要有点野心。比如,在这个城市待的时间长了,看到了深圳的活力,旺盛的生命力。跟内地城市比,它更讲规则,各种服务更好。同时我也看到了它的浮夸,焦躁以及概念化。我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赋予它一些东西。比如深圳缺少忧伤,其实忧伤是一种高贵的情绪,我能否通过自己的文字赋予其忧伤?我能否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深圳的优越感变得优雅一些?……


商品社会带来的宽松自由,更促成了不同读者群的形成,使文学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日常生活叙事是对个体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性表达的一种叙事状态。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揭示人生哲理,人的生存理想以及人性之美。其日常叙事的意义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呈现、对日常生活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个体人与小叙事的重申。


对一个城市的的认识需要对话,也可以说,对话需要他者的中介,其次是要认识自己,必须和自己对话,即把自己当作一个他者。这中间符号、象征和文本作为中介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无法理解自我。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情感归属,通过情感认同了解自我;另一种是主动模仿他者而达到自己所希望的自我。从这一角度看,“他者”的概念实际上已经突破了纯粹的自我,而将自我置于一种与他者的关系之中。渴望被承认,渴望被了解。

王国华是这样描写写的:"在深圳,年终短暂的告别,无论留守还是离开,都回归了各自的孤独。

城市空空荡荡,留下来的人互相珍惜,并等待着离开者归来。谁是这个城市呢?当然是这个城市的人。新来的慢慢被这个城市的气质同化。逐渐老去的人开始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他们一个个勾连在一起,就是这座城市。……"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需要用文艺再现历史,更需要用新的形式语言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独特感受。在这个层面上,王国华的《街巷志》具有某种跨文化的价值,他所书写的是人们都经历过的时光与岁月,我相信他的作品,在国际交流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将会引发不同文化背景的公众的感怀与思考,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