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戴逢春的头像

戴逢春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12/06
分享

读周瑟瑟《走向户外的写作》后感

周瑟瑟说:走向户外的写作就是从家里走向户外的写作,我很欣赏他的这种简单而大胆的提法,更欣赏他赋予行动从家里走出去,不仅走出了家门,而且走出了国门

他说:“走向户外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打开了一个我要亲自参与其中的世界,我没有到墨西哥之前,我不可能写出关于墨西哥的诗歌,我无法有想象的变通,我必须来到诗歌的现场,写现场的诗,并且我笨拙到还必须在现场写,离开了现场我就会认为诗僵死了,不新鲜了。我喜欢热气腾腾的诗,不喜欢冷冰冰的诗”。


他的这段话和他的诗一样,读起来总有一种畅快淋漓,挥洒无忌的感觉,一切以诗人真实的生活与性情释放自然的生命理念为前提,就像歌德海尔的主观意识的存在观念

诗歌中的现场,是写作的环境,也是主观意识的一个观念场,你如何融合到现场中去,让诗意提升到文本,那是每个作者角度和层面的问题。

现场在诗歌写作中有很多很多,不是一个,而是很多层面立体的呈现。像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 》就是现场速写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流放的李白的小舟行驶到白帝城的时候,李白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皇帝赦免他无罪,可以获得自由了!他可以回到家乡了!他随即从白帝城乘船返回江陵。途中,他心中思潮翻滚,欢快之情溢于言表,两岸猿声似乎表达了他的心声。


正如周瑟瑟说的:精神解脱的写作,就是从肉身到精神的解脱,就是“走向户外的写作”,从修辞的写作走向现场的写作,从想象的写作走向真实存在的写作,从书斋的写作走向生活敞开了的写作”。

诗歌中的现场,是具体指文本中形与意象与细节所参与的行为,这个行为必然要与文本发生反应,使得诗歌整体要有所发挥,现场是事物存在的写作对象 。

你要阐述某一个现象,必须通过存在的现场进行分解和拆解,用那些本来应该有的东西,那些别人没有发现和发掘的东西,你拿出来展示,但,展示的目的要延展诗意。

这是艺术的再现,现场是文本中最重要的元素,比如 你写一棵树,你首先要看到一棵树的存在形式和状态, 那些细节如何展现,如何延伸,如何抵达某种意义,如何能带领读者进行参与思考 这是诗歌的真实的指向。

比如,你写一场雨,你就必须先看到雨的样子和状态, 如何在你内心发展,如何影响你的情感,如何能够打开那些陌生的东西,陌生的东西或许是最真本的东西。 

所以,周瑟瑟“走向户外的写作”的倡导才是硬道理。


但在时间碎片化的快节奏社会里,静下心来写诗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对于还要忙碌于生活的诗人方显珍贵,

如果要选择沉淀浮躁焦灼的心态,达到心定神闲且从容不迫的处世心境,真的要响应周瑟瑟的号召走出去,走进大自然,走进大山大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进而站在更高的社会层面俯瞰五彩缤纷的生活,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生活与自己

走出去,你一定会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并会产生深深的爱

比如,在热带雨林,一个转弯,你就闯入了神话般的世界。那是另外一个世界,它有自己的森林法则。

比如,在江河源头,你会臣服于她的谦逊。它们没有下游那么澎湃,它们是雪化成的涓涓细流,平静流淌。河流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急,有的慢的,它们的颜色也不同,就像河岸的原居民的文化也不同

就拿香港、深圳,海南等地的红树林来说,每六小时涨潮,每六个小时退潮,就像是在呼吸,那样均匀。

大气、水、岩石、动物、人类,生物圈的循环……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运动,变化着


你不要“降低了要求的现实主义写作,更不要身体游动的旅行写作”,诗歌中所涉及的现场,是你语言能抵达的空间,有精神的,有地理的,有幻觉,有感知。你要把这些东西,全部拿出来融合到诗歌中去扮演,去延展 去发挥,那么如何发挥?那就必须从状态开始,要拆解状态,要把你的精神参与进去,当然不是情绪的,而是在状态中自然呈现出

就像周瑟瑟说的

”我们要从一个被传统囚禁的语言系统中解脱出来,找到一个活动的有生命创造性的语言,诗人是创造语言的人,没有语言的变化就是僵死的诗歌。然后我们要走向自由,不自由的写作是我们自找的,我们习惯于守旧的写作,不敢走向户外,不敢脱离书本,走向户外意味着离开了现成的知识体系。因为户外是全新的时刻在变化的体系,是自由的户外世界,你必须要适应户外的自由,庙堂里的禁锢被打破了,你面对的是完全自由的诗歌体系,这里不是指大自然的景物,而是一个敞开的世界,无限可能的世界,它不在原有的体系里,它是永远自由的不断变化的,所以要把“走向户外的写作”看成一种走向自由写作的路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