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得绍兴,兰亭当然是旅游的首选之地了。
兰亭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是一座晋代园林。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时任郡守沈启重建,而后几经改建,于1980年修复成明清园林的风格,这里也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里《趣经女儿国》的拍摄地,而更加名闻海内外的是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在这里,不得不说1600多年前的一次盛会。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这天,人们到水边嘻游采兰,以消除不祥。王義之与谢安、孙绰等名流集会于兰亭,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诗酒集会,饮酒赋诗。大家坐在清溪两旁,在上面放置盛酒的小水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到谁面前,谁就得饮完杯中酒并即兴作诗一首。事后把这些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它写了序言,即《兰亭集序》。
文中很自然地从饮酒赋诗的乐事,联想到了死之悲情,引发了关于生与死的言论。他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道尽世间之悲欢!”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美妙,而且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相传,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不知是否属实,也暂不得而知了,只能留以时间的悬念静待历史去为它见证了。
脚涉前人的足跡,历经千年的兰亭依旧焕发它往昔的光彩,站在这里,跨越历史的悠然,酒色墨香,溢于天地间,生活在这里的人,心气一定会很平和。
购票过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鹅池了。王羲之、康熙、乾隆都曾在这里留下墨宝,鹅池不大,也不是墨黑一片,早已看不到千年的墨迹,看到的只是一份的恬静。鹅池旁边静站着刻有“鹅池”两字的小亭,这就是当年的鹅池。池水清澈,秋风过处,不时飘下片片落叶,荡起微微漪涟,池中有不少白鹅来回游弋,曲颈高昂,红掌轻波,显得十分幽雅而高贵,引来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古时的文人雅士,大多有自己的钟情之物,或爱诗、或爱画,给后人留下许多风流佳话。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而王羲之却爱鹅。
王羲之不但喜欢看鹅、养鹅,而且喜欢写鹅字,在他足迹所到之处,几乎处处都留下了他写的“鹅”字。据说,天台的国清寺、庐山博物馆、西安碑林、香港九龙等地都有王羲之的一笔“鹅”字碑。
“鹅池”二字相传为王羲之父子合写,据传,王羲之正在写“鹅池”二字时,刚写好“鹅”字,就听到接圣旨的呼声,王羲之不敢怠慢,立即搁笔接旨。其时正在父亲身边观看的王献之,忍不住提笔续写了一个“池”字。一碑二字,一肥一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因此人称此碑为称“父子碑”,又因父子二人同是著名书法家,因此使此碑身价百倍。
“兰亭”二字碑为清代年间康熙所题。通过本地陪同友人的讲解,我知道了这碑曾经被人砸成了三块扔进河里,人们找回了两块,可发现“兰”字下面少了一块,又因这是皇帝写的,君民有别,一直没有补上去,因此就有了“兰”字缺尾,“亭”字缺首之说。
之字碑前,里面写着20个“之”字,每个字写得都不一样,各有各的样子,也各有各的感觉。
一条石路连接后院墙角边的一座小门,我顺着道路走了出去。院外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条很低的石桥,这里便是“三折桥”景点。河水随着山谷蜿蜒而去。河对面是竹林休闲区,更远处是崇山峻岭,那里树竹茂密,山势蜿蜒,一片绿郁葱茏,山腰的树竹被太阳照耀下,浮起一层淡淡的青烟。这是兰渚山,是兰亭的福山,整个兰亭在它的庇佑下,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渡过三折桥,在河堤上漫步,欣赏这里的山、水、河、桥、树、竹的自然景观。过桥返回兰亭围,院门在兰亭一角,似乎是山腰上,高出兰亭院内一大截。斜坡下面是一块池塘,叫“乐池”。
我捡起一根枯枝,蘸“乐池”之水在地上写下兰亭二字,看着它,慢慢蒸发,变干,消失。时间里呈现的一切,才是最终的永恒!“辛丑之年,处暑时节,有幸踏歌而行,游览圣贤之地......”,心中所想默念而出。
凉风而过,群贤席地而座,饮酒吟对的魏晋古风画面出现在我面前。今日,兰亭遗风,与君而歌,何其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