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粲隹的头像

粲隹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5/26
分享

陪读之路:尽人事以听天命

本以为小虎上了小学我可以松口气,脱离苦海。入学前的那几晚,我兴奋得睡不着觉,画画到天亮。回想他上小学的这几年,累到不行,照这样折腾下去,能不能熬到他高中毕业都是未知数。

出去碰到小虎同学的家长,谈论的永远是作业问题。大家相互寒暄几句后就会问:“你家孩子平时学习怎么样呀?考试考得多少分?”基本上这个问题是妈妈们聊天的核心内容。妈妈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而老师最关心的是分数,更多时候关心的是你的孩子去不去她的晚托班写作业,有点像“挟天子令诸侯”。大部分家长选择当顺民,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没人敢置疑或反驳。初来乍到,孩子什么都不懂且都听老师的,小学老师相当权威。

一点开家长微信群就是“老师,您辛苦了!”一二三年级都是如此!家长群变成了某些家长表演天赋得以充分发挥的舞台,他们乐此不疲,理直气壮地相互攀比,光明正大地拉帮结派,因此我很少看家长群的信息。因为长此以往地冷眼旁观,我已经对众多家长产生了审美疲劳。几年时间的相处和观察,家长之间彼此知根知底。

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甚至还要改作业(老师要求),在群里随时待命回复老师信息。恭维老师,吹捧孩子,讨好有些权势的家长,现在的家长都不好当吧,不堪重负。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最开心的除了孩子还有家长。其实大人心里都明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能放在心里不能说出来。孩子的智力水平都不一样,怎么比?真要比较的话,比品德修养,其他都不要比。因为任何行业都讲究人品。孩子上小学之前都是父母在教。知识是老师传授的,品德是父母培养的。家长把孩子的品德培养好了才送到老师手上学知识。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智慧,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能传授新知识。现在好像都是反其道而行。妈妈样样都会,样样都是妈妈教,那妈妈不累死了?所以孩子不能一直上幼儿园,一直去玩。他要上小学,去读书,去学知识,老师既要教做事又要教做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我们家长最重要的选择,孩子是我们前世种的因今生结的果。

小虎刚上小学那会,我挺气恼的。布置那么多作业,还要家长监督,这分明是布置给家长做的。面对作业问题,家长们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都不一样。有的家长直接送老师的晚托班,眼不见为净。有的家长则是夫妻轮流辅导作业,有一对夫妻因孩子作业太多辅导不下来起了争执还闹到教育局。小虎的老师更是公开地在班上为她的晚托班招生打广告。我对她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十分置疑,这么爱钱的老师能教好学生吗?因为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我们对小虎的老师和同学都不是很了解,很多话我忍住不问不说,看看别的家长和老师说些什么。

一到三年级,晚上都不去散步了,吃完晚饭等小虎写完作业,我一题一题地看,哪题他不会写的,我和他一起翻书找答案,我也不是题题都会做。检查作业不但可以了解孩子学会哪些不会哪些,还可以知道老师都教了些什么,教学质量怎么样?妈妈也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活到老学到老。

一放学我接他回到家,他就开始写作业,我去炒菜。炒菜到半我偷偷去看他几眼,发现他一边堆积木一边写作业,忍不住提醒他:“快点写,不能边玩边写。”我一走开,他马上又打回原形了。磨蹭,粗心,丢三落四,写作业写到半去床上躺着。几乎天天如此。我反复提醒无效就骂他,骂不醒才打他。他上小学后才挨打挨骂,因为他比较倔强,光用嘴巴提醒他很快忘记了,这时要用鞭子打手心提醒。早上出门前千叮万嘱,晚上写作业又要时刻监督,妈妈的血管一定是钢铁铸造的,不然早就爆血管了。小学陪读这几年,我的“忍功”又精进了不少,看他写作业也不来火了。他收敛了不少,改掉了不少坏习惯。一物降一物。自律是由他律形成的。

检查完他的作业,我和他一起练课本上的生字。我给他买了与教科书同步的字帖。每个生字要写一行,每行字前的空白处要注上其字的汉语拼音,然后给这个字组两组词语,每一组词语写一行。造句写一行。他写的时候我会站在旁边看看他写的笔画笔顺对不对,不对要重写一行。一行十个字,一页十五行,一百五十个字。

一二年级生字比较少,他写得比较慢,一小时大概写两页三百字左右,我写得比较快,半小时写三页,十分钟一页。等他写完还有半小时,在这半小时内我拿出他的教科书看看他当天学习的内容。遇到我不明白的问题我会问他:“这个地方老师是怎样讲解的?妈妈也想学习一下,妈妈也不懂。”如果他讲:“我也不懂,老师没讲。”我就会把这个地方记下来,有空去查下相关资料。如果他讲:“老师是……讲的。”我会仔细听一下,对的就认可,不对的地方我纠正并告诉他正确解释,还告诫他:“不可以在班上说老师讲得不对,令老师难堪,没面子。老师讲不对的地方不要听,听对的地方,她讲不对也不要当面顶撞。如果老师提问你,你就说出你的解释。你说的跟她讲解的不一样,下课了她就会去查资料找答案。如果她发现是她讲错了,她就会在班上纠正、改口。”小虎事后都说我很神,老师果然这样做。我告诉他:“这就是师生相处之道。”

练完生字,他就去洗澡。洗完澡,开始读课本。跟音频读两遍,自己读两遍,读不对的音我帮他纠正过来。读完课本,跟着广播音练习十分钟的普通话,再读十分钟的《说文解字》就上床睡觉。十点之前一定要上床睡觉,早上六点三十分我叫他起床。我六点钟起床给他煮早餐。天天如此,很累。我跟虎爸商量交换一下陪读角色,他各种借口推脱,加上他不经常在家,去外地工作,陪读变成我的重任。

我们小时候上小学没有作业没有补课。放假回家帮忙干农活。我还一边放牛一边看书。每每回忆童年,都是快乐。看到孩子读书这么累,我既心疼又无奈。我希望他能快乐读书,享受童年乐趣,他没有去晚托写作业,没有去补课,没有去参加任何兴趣班。

陪读之路任重而道远,尽人事以听天命。我希望小虎的童年:劳逸结合,读书和玩耍两不误。个性化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融入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各项备考中,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白天,老师提升教学水平,让学生有较多自由地课外阅读。晚上,家长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

《易经》主张“合大于分”,把象、数、理合在一起,形成一贯的连锁作用。因此中国人重视通才,先通再专,然后由专而通,再由通而专,安全可靠。西方人倡导“分大于合”,过分重视专业性,造成很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专家,把原本整全的宇宙人生,分割得支离破碎。

孔子并不反对专业,却更加推崇通才。我们可以先专后通,尽量增加自己的弹性,尽量扩大视野,博古通今,具备第二专长,不固定在特定的用途上面。现在社会,分工愈来愈专业。我们先求取一般知识,再求得专业。然后不局限于一种专业,逐渐推广出去。跨出自己的领域,逐渐求通。“君子不器”是加重自己的责任,使自己更加谦虚、更加努力,不能够妄自尊大、动不动自夸为通才,似乎天文地理无所不通。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君子有三种美德,我都未能做到:仁者不忧虑,智者不疑惑,勇者不畏惧。”子贡说:“这三种美德,正是老师的自述啊!”老师自谦,弟子推崇。师生的情感自然流露,令人十分感动。如果老师自夸,弟子表示怀疑。师生的感情日趋淡薄,好像也是一种退步。

智、仁、勇三者,称为三达德,出现在《中庸》这本书上。仁者不忧,是专指不忧虑自己的事情。至于以天下为己任,忧天下之忧,甚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并不能不忧。智者具有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足以洞明事理,所以不惑。清朝学者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基本常识、专门知识和总体智能,才能不惑。勇者气势盛大,无所畏避。天下有事的时候,用在战场上;天下无事时,则用于礼义。敢作敢为,当然不惧。

三达德中,智放在首位,意思是我们要行仁,一定要先动脑筋,务必合理而不糊涂,才是不惑的表现。仁字放在中间,是三达德的重点。表示智或勇,都是为了行仁。知仁才能不惑,勇于行仁才可以不怕。有智有勇的仁,当然能够不忧。勇是三达德的基础,有仁心,又判断正确,结果由于胆怯、害怕而不敢付诸实践,还不是等于零?所以仁者必有勇,才能产生实际行动。

我念小学时,最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老师讲得最多的是:“学而时习之。”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来,进而养成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要靠自己耐心地累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只要养成习惯,自然轻松愉快,不觉得紧张忙碌、劳累不堪。语文课讲得最多的是要养成好学、反省的习惯,并没有像现在强调分数、排名,也不要求我们将来一定要考取名校,追名逐利。学习不好的同学也不会被语文老师点名,当众指责。语文老师鼓励我们要有怀疑精神,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倡导我们学思兼顾并重,接受他人意见的同时还要自己动脑筋去思索、分辨和选择,合理顺从而不是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语文老师认为,有教养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中国人讲到学者时,普遍分为学、行、识。对历史学家,尤其以这三点为批评标准。一部历史,要见闻广博,要搜集事实和详情,是很容易做到的。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有许多事实,我们要将之塞满心中,是很容易的;可是选择重要事实时所需要的见识,却是比较困难的事,因为这要看个人观点如何。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

胆识指同时具有见识和勇气,只有历经苦难才能培养出来的人性品质。从小吃苦受挫的孩子长大后胆识过人,有勇有谋。因为见识和胆量是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往往把识和胆连在一起,而我们知道: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是一种多么难得的美德。我们看见一切有特殊建树的思想家和作家,在幼年时代,都有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性。

现在的学生,是为注册主任而读书,许多好学生则是为父母、教师或未来的妻子而读书,使他们对得起出钱给他们读大学的父母,或因为他们要使一个善待他们的教师欢喜,或希望毕业后可以得到较高的薪水养家。现在的孩子一写作业就想着抄答案,一到考试,各种作弊手段横出。如果孩子没有考得父母心目中的理想分数,回家就挨打。我看见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

为什么追求学问的快乐,歪曲成堆塞学识的机械式、有度量、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工作呢?我们为什么比较注重知识,而不注重思想呢?我们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念完了若干规定的心理学、中古史、逻辑学,便称他为受过教育的人呢?分数和文凭在学生们心中为什么会代替了教育真正的目的呢?

如果一个虚怀若谷、好问、好奇、冒险的心智,始终保持着探索精神,那么知识的追求就会成为欢乐的事,而不会变成痛苦的工作。知识的追求应是和探索新大陆一样,充满灵魂的冒险一样,这样的教育才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快乐的事情。

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独属阶段,而是伴随一个人终生的过程。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个性培养与责任感培养的统一,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人格的人才。一个人才的背后是无数人在教、无数人在培养、无数人的成全。一个家族人才辈出,那是三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累世的积德行善,累世的悟。通过祭祀,我们想到传承,想到前世,想到今生,想到千秋万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