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秀香的头像

杜秀香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3/02
分享

《典籍里的中国》之我观 《论语》篇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典籍里的中国》时隔一个半月终于更新,不得不说,等的花儿都落了。第五期推出的典籍是《论语》,每次提起《论语》总要深深吸一口气,它太过有名,太过普世了,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稚童,谁不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谁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谁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孔子,更是德比尧、舜,贤比汤、文的存在。他是中国文化史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巍巍高峰,灿烂星河,无论怎样的演绎和解读,也不能及其十之一二。

据载,孔子问道老子后对弟子说“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其言何如我们后世之见孔子。南怀瑾先生说:“先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圣。后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明。”孔子,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太过伟大,太过耀眼,我们每个人生来便开始无知、无觉、无形、无识的追寻着他的智慧,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脚步。他的只言片语,可以令我们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他的谆谆教导,令我们通透明达,受益终生。

他告诉我们“学为君子,天下归仁”,于是,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士子,以做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为毕生之所愿。他告诉我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于是,多少王侯将相,文人墨客,侠客剑士,甚至是平凡如你我的人都将“为国为民”作为毕生之己任。他告诉我们为人,为学,为政之道,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毕生向往的理想之光。他告诉我们“杀身以成仁”,于是,才有了三百年后孟子“舍生而取义”的铮铮铁骨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才有了中国彪炳千秋的伟业和前赴后继的英雄。皇太极曾说:“很奇怪,为什么好多明朝的将军,勃勃武夫,本来是最应该血性男子的,一见我面就跪下了。但是你仔细看看,宋也好、明也好,真正铮铮铁骨的,都是一些文人:夏完淳、张煌言、包括袁督师,这都是文人。为什么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连拿把刀都拿不起来,却宁死不屈?为什么这些文人不怕疼?”范文程和他说:“因为这帮人读孔孟之书。”

春秋战国,是个太多姿多彩,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百家与西方的诸圣学者相互映照,彼此呼应,被尊崇为“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恰如满天繁星,照耀着中国历史的天空。他们的思想,恰如喷薄而出的涓涓细流,流进历史的河流,也流进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田。历史,大浪淘沙,最终选择了儒学。于是,中国成为了动静有法而百行备,内外有别而九族睦,长幼有伦而俗化美,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的礼仪之邦。于是,中国有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文人士子。他们清高自许,他们恃才傲物,他们博学多才,他们理想天真,他们不世俗,不流俗,不媚权,不畏势,当然也不合群。他们坚守大义,名节,底线,本心,和平时期“敛袖谈风月”,危难时刻“捐躯赴国难”,书写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人气节。康熙曾叹:“世人之心易得,士子之心难求”。

即是天降大任,自然一生坎坷。孔夫子在鲁国不得志,无奈五十五岁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生都不曾放弃过他的大道理想。途中,他遭遇冷遇、战乱、迫害、危险、困苦,还有饥饿,即使如此,他依然讲学不辍,弦歌不辍,他不知道他踉跄而又坚定的脚步,注定要走出中国三千年的时光;他不知道,他孱弱而又坚挺的脊背,将背负着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思想与智慧之光。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也!然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