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秀香的头像

杜秀香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0/10
分享

读史有记

环顾世界,眺望古今,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如中国这般热衷于书写历史。我们的先祖们近乎执着地在岩壁、在甲骨、在青铜、在竹帛、在纸张上记录着我们民族走过的足迹,思考着王朝兴衰的轨迹,书写着帝王将相的事迹,篆刻着文明发展的痕迹。从周朝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编年正史、信使的开端)起,中国人有了每一年都查得出的记录;从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春秋》记事始于此年)起,中国人有了每一月都查得出来的记录。确切地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两千八百多年。由此,中国成为全世界历史记录最完整的国家,中华文明亦成为全世界唯一一脉相承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文明。在这片曾被称为中原的大地上,咿呀学语的孩子们说着几千年前先人们曾说着的语言,入学启蒙的少年们写着曾在古人笔尖流淌的一笔一划,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

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文化不灭,文明不死。

                                     文明何在

周末陪着女儿追看《我是歌手》,本来要追的是华晨宇,却不成想被腾格尔深深打动。一首悠远悲怆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唱出了他对故乡、对草原最深沉炙热的爱。忧伤的曲调,在马头琴的琴弦上回旋、流淌;游子的孤独,在腾格尔近乎嘶吼的歌声里震颤、回荡,令闻者伤心,听者落泪。那是一个长在故乡却又失去故乡的游子最刻骨的想念,那是一个失去民族文化却又苦苦寻根的浪子最悲怆的呼喊。远离故土,失去母语,改变祖辈相传的生活,他们不止是故乡的游子,更是民族文化的游子。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不是土地,不是城市,而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语言,是文字,是信仰。当这一切慢慢遗失在时间里,他们也就成了历史的流浪者。古今中外的学者一直固执地追寻历史上那些莫名消失,不知所踪的国家、民族或文明,设法捕捉他们消失的蛛丝马迹,努力解读他们留下的只言片语,亚特兰蒂斯、玛雅、匈奴、契丹、西夏、楼兰……它们消失的未解之谜如同迷雾笼罩在史书中,徘徊在废墟里,让过去变得不那么确定,让历史多了几分诡异与神秘。其实,他们一直都在,在历史的维度里,在我们的身边。只不过,他们迷失了。某一个瞬间,某一场战争或某一个突变事件,他们远离故土,迁徙流离,慢慢融合到别的民族与文明里,渐渐忘记了自己的语言发音,遗失了自己的文字书写,丢掉了自己的信仰崇拜。于是,在历史的记录中,他们神奇地消失了,不知所踪。文字成为无人能读的死文字,文明也成为一段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

太史公在《史记》里专门开篇辟章为匈奴、大宛、乌孙立传,只可惜,它们最后都成了一个个“历史名词”。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也没能逃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如今我们所知的埃及、印度不过空有其名,古文明的内核早已消亡,准确地说它们现在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中国帝国时代最后的余音,离我们最近的王朝——满清王朝,他们从青山白水中走出来,走进中原大地,走进中华文明,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对一个民族而言,这是他们民族的高光时刻,历史巅峰。可就在这二百多年里,他们渐渐抛弃了原有的生活传统,放弃了自己的母语,遗忘了自己的文字。在统治历史的同时,他们也正在历史上消失。时至今日,会说满语的人已经屈指可数,等他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与文明也将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中学时,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如今看来更能理解他们面对国家文明和民族文化即将消失的巨大悲伤与失落了。

中华文明一路走来,从来不是岁月静好,更没有现世安稳。春秋战国之时,中原四方受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时时侵略边境。公元前771年,北戎更是引兵入镐京,杀死周幽王,灭亡西周。平王东迁,诸侯崛起,王室衰微,后管仲辅助齐桓公“尊王攘夷”,从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孔子忍不住慨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秦汉之时,匈奴崛起,攻城略地,杀人劫物,幸得一代代名将出征边疆,远逐匈奴并留下至今听来依然热血的民族最强音:“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魏晋之后,五胡乱华,南北并立,这段历史甚至被学者称为“中原陆沉”。好在,三百多年的分裂与乱世最终结束于隋文帝杨坚的统一。大唐开元盛世之后的安史之乱,令曾经万朝来贺的大唐再也没有重回盛唐的巅峰。两宋偏安一隅,金、辽、西夏并立,蒙古铁蹄疾驰如风,靖康之乱的耻辱,崖山之战的悲壮,是中华文明史上抹不掉的伤痕。明末清军入关,八旗进驻中原。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后,八国联军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打响了列国入侵,割地赔款的近代屈辱史,同时也打响了中华文明的崛起与复兴之路。

时至今日,中国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重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太空漫步,北斗凌空,追逐星辰大海的脚步永不停止;睥睨世界,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也被全世界公认为五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之文明。中华文明分外强大吗?有史以来,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亦曾世界称雄,可它们最终都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不时泛起的浪花和史书的记录依旧诉说着它们曾经的强大与繁荣。中华文明的延续恰恰是因为它的博大精深,宽厚包容,它如同海绵,吸引与包容着所有进入它的民族与文化,渐渐与它们融合,最终变成自己成长的养料与立足的基石。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亦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放弃Or NO

窦文涛“看理想”里说,活了大半辈子忽然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不再是选择,而是放弃。是的,人生某些时刻,要学会对never give up say NO!坚持,是一份勇敢;放弃,同样是一种勇气。

近日,读到《李斯列传》,掩卷甚是唏嘘。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嬴政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一统六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开启了帝国主义时代两千多年的滥觞。其后的任何朝代都是秦朝的延续,它们的朝代名称或许不同,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人或许不同,甚至每个朝代掌权的社会阶级不同,可无一例外,它们都是秦朝帝国时代的继承者,骨子里生长着秦帝国的基因。如此丰功伟业,秦始皇固然称得上千古一帝,可为他奠定千秋基业而运筹帷幄的良臣,为他建立不世之功而浴血奋战的贤将亦是功不可没。而李斯,就是其中一个。其后,始皇帝以李斯为相,设郡县,废封建;焚诗书,坑儒生;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统度量;外攘四夷,周遍天下。秦朝登上历史的巅峰,李斯也逐渐走上人生的高光时刻,他的儿子皆娶秦国公主,他的女儿悉嫁秦国公子。史记有载,李斯过寿,置酒于家,百官皆至,车马盈道,风头一时无两。李斯见此情景亦不禁慨然而叹:“荀卿曰‘物禁大盛’,而今我位极人臣,富贵已极,只是不知日后结局如何?”盛宴之上发出如此悲音,可见其亦有远虑。只可惜,权欲之中毅然放手,富贵之中全身而退,繁华之中抽身而出,热闹之中隐身远去,他却没有做到。待到后来被判腰斩,身死族灭,他才悔不当初地对儿子说:“吾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不可得乎。”呜呼,其言可叹,其人可悲,其生可悔,其悔已晚矣!

窦文涛能说放弃,恰恰是因为他已经看过人生繁华的风景,经历过成功的闪光灯,懂得月圆而亏,懂得水满则溢。古语云:急流勇退,谓之知机。如何在飞鸟尽,良弓藏之前优雅退场是人生最艰难的挑战。范蠡知机又懂得放弃,方才能泛舟五湖,逍遥一世;相反,文种知机却不懂得或者说不舍得放弃,以致横剑自刎,不得善终。李斯不说放弃,是因为他不知机不懂得功成身退吗?如此一个师从荀子,精通六艺,洞若观火,通达世事的人怎会不懂得,他懂得,却如同文种一样做不到放弃。他贪恋权力富贵幻化出的海市蜃楼,他贪恋人生站在巅峰时刻的繁华盛景,只能一步步走向他悲剧的宿命。

可“放弃”二字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利去说,去做。今年要说最火的综艺莫过于《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其中的蓝盈莹被许多人diss说“你努力的样子真难看”。why?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她功利心太强,简直把“我要赢”写在脸上。可多少吐槽她的人之所以讨厌她努力的样子,不过是狐狸吃葡萄,发酸而已。因为自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自己整日以顺其自然为托词,以不与人争为借口,以不贪名利为遮羞布来掩盖自己的不努力,不成功。所以,从来没努力试图登上峰顶,从来没看过山顶风景的人,何敢言放弃?

有人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际遇里与苏东坡碰面。父亲苏洵的不畏强权让他懂得何为风骨;妻子王弗的早逝让他懂得何为无常;弟弟苏辙的陪伴让他懂得何为亲情;朋友章惇的陷害让他懂得何为宽恕;密州的难民让他懂得为民立命的担当;海南的土著让他懂得了传道的使命;黄州的醉汉却让他最终懂得了放弃的意义。

百年光阴,逆旅一生。我们会追逐八千里路云和月,然后懂得月有阴晴圆缺;会追求三十功名尘与土,然后懂得荣辱沉浮不过黄粱一梦。学会放下,方得自在。

                                         佳人绝代

人类发展史在历经最初最原始的母系社会后进入父系社会,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任凭王朝兴衰改变,任凭战争风云四起,任凭社会制度变革,任凭四季流转轮回,男人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从未动摇,稳坐父系社会第一把交椅。

翻开史书,历览前贤国与家,历数前人失与得,不禁慨然而叹:煌煌一部中国二十四史,主角竟只有一个,那就是男人。女人在历史上扮演的大多都是红颜祸水,祸国殃民等等不讨喜只讨骂的反面角色。孔子一句“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更是推波助澜,成为古今女人们的原罪。

史书上有一类女人堪称“背锅侠”。亡国的黑锅一背就是几千年。妺喜亡夏,妲己亡商,褒姒亡周,骊姬乱晋,夏姬不止亡陈还接连克死三夫一君一子,高票获得春秋战国“最佳祸水”称号。后来西施作为史上第一个女间谍不负众望,成功亡吴。汉朝赵飞燕,唐朝杨玉环,个个媚君惑主。明末陈圆圆惹得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亡了大明江山。众多的史书、传说将她们结结实实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常常被历朝历代的大儒们鄙夷一句:妖女。

史上还有一类女人,堪称“女强人”。她们气场全开,霸气侧漏,手掌大权,睥睨天下,一众男儿莫不匍匐脚下。秦国芈月算一个,汉朝吕后算一个,唐朝的武则天更是逆天改命,临朝称帝,以中国史上唯一女皇的身份被大写特写,写得不是治国理政的千秋伟业,而是与男宠们不得不说的故事。宋朝程朱理学居功甚伟,把一众小女子们用礼教紧紧束缚,不得翻身,虽偶有女人入史毕竟没泛起巨浪。清初的孝庄太后算是政治女强人,清末的慈禧太后更是权欲熏天,垂帘听政,统治中国半个世纪之久。这些女人们要么自己影响历史,要么通过男人影响历史,但无论功绩如何,通常也会被历史定义为女人乱政,败家亡国。

当然还有一类女人被史学家们稍稍青睐,那便是为数不多的才女们。卓文君《白头吟》里一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成为两千年后甄嬛娘娘的爱情宣言。班昭的《女戒》被后世的女子们奉为德行必修课的圣经,她的姑奶奶班婕妤一首《团扇歌》流传至今,引起多少失意女子共鸣。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心随琴转,意从曲出,唱出了她一生的悲苦遭遇,也唱出了与幼子生生别离的悲伤。十八拍,拍拍皆哀怨,句句断人肠,不仅使胡人闻之落泪沾边草,汉使听之亦是断肠对归客,薄命如斯,高才如斯,令人慨然叹息。作为魏晋风云人物谢安侄女的谢道韫虽没有作品流传于世,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却被无数人赞了又赞。大唐诗人群星璀璨,灿若星河,却鲜有女诗人问世,区区一个薛涛、鱼玄机难登大雅之堂。两宋的李清照横空出世,开创婉约词派,得以与辛弃疾比肩,成为一代词宗;其后的朱淑真虽也是一代才女,终究略逊一筹。近代史上,民国也是一个才人辈出,大师聚集的时代,才情与佳作兼具,传奇与逸事并行的张爱玲、林徽因皆留有才名。这些得以青史留名的才女们以其敏捷的才思,出众的才华如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照亮了属于自己的那个时代。

还有一类女人,她们在史书上留下的名姓语焉不详,也不曾有事迹流传于世,她们本该如恒河沙数的女人们般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历史的一片云彩。但她们却恰逢于那个时代,在某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历史瞬间,走进历史,改变历史。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兵围邯郸。平原君赵胜修书求救自己的小舅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上书,魏王却慑于秦国的威胁不同意出兵救赵。不得已信陵君恳请魏王宠爱的如姬盗取兵符,因信陵君之前对如姬有替父报仇之恩,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女子于是登上历史舞台,与信陵君一起上演了一出历史大戏——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使得赵国在战国的历史舞台上多待了三十多年。

齐国孟尝君田文被困秦国不得脱身,一筹莫展之际,其门客献计使人求助于秦昭王的宠妃幸姬,幸姬心心念念价值千金的白狐裘,可白狐裘只有一件且送给了秦王。无奈之下,门客身披狗皮盗得白狐裘。得到白狐裘的幸姬一阵枕头风吹过,孟尝君得以被释。他仓惶逃亡至函谷关又上演了一出鸡鸣大戏方狼狈逃回齐国。由此,历史上有了著名的鸡鸣狗盗之语,也有了孟尝君归齐任相后短暂的安稳。

秦国丞相张仪利用连横之术不止破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也使得楚怀王失信,失地,失利又失颜面。楚怀王以城易张仪入楚,恨不能杀之而后快。张仪胸有成竹,从容入楚,利用楚国大夫靳尚重金贿赂怀王宠妃郑袖。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郑袖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演下来,楚怀王乖乖地放张仪平安归秦,也才有了后来秦国的消灭六国,一统天下。

汉初,汉高祖刘邦雄心勃勃出兵攻击匈奴,却被围白登山七天七夜不得出。兵尽粮绝,士气低迷,眼看已是穷途末路。幸亏陈平出奇谋,使人偷偷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几番枕头风吹下来,单于心有所动,暗暗放水,刘邦才终于突围而出,绝处逢生,随后的大汉帝国也才有了四百年的昌隆国运。

纵使历史多是帝王将相史,这些朝代各异,命运各异,经历各异,处境各异的女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历史的洪流中,为历史书写了多姿多彩的一笔。试想,如果没有她们,历史该是何等的寂寞与单调。

                                             公子无双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翩翩浊世佳公子,富贵功名总等闲”“茂才当时选,公子生人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贤人雅士都毫不吝啬把最美的词汇和诗句用以形容那些被称为“公子”的谦谦君子,翩翩少年。多少古装剧里,被莺歌燕舞们一口一个“公子”称呼的美少年也多是一袭长衫,星眸朗目,玉树临风。不得不说词亦如人,有的生来便遭人白眼,让人唾弃,唯恐避之不及,努力划清界限,比如猥琐,比如卑鄙;有的则清尘脱俗,自带光芒,例如纳兰,例如容若。而“公子”一词,更是生来便带着目下无尘的贵气。

据载,“公子”一词始见于《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想来,彼时的女人也是可以登堂入室的。后来,此称谓随王谢堂前燕飞入豪门世家,其子弟亦可称为“公子”。中国向来有排排坐的喜好,什么四大美女,四大才子,四大名著,四大天王等等,当然,也少不了风姿无双的四大公子。这个名号除了我们熟知的民国四公子,明末四公子,最闻名遐迩的当然还是“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他们身为贵族,位居卿相,豢养门客,操纵政治,改变着国家命运和天下局势,堪称战国时代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既是排排坐,总有先后。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四公子”各著有“列传”一篇,并在《太史公自序》中各有评介。我们不妨且按太史公之序一一道来。

首先在《史记》中登场亮相的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齐国王族。其父田婴齐宣王时为齐相,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庶子。他为生存据理力争的一番说辞打动其父,力劝其父散财养士的聪敏远见又深得其父之心,从而在众多儿子中脱颖而出,不但继承了封邑薛地,同时继承了齐国的相位。随后便是我们熟知的孟尝君豢养门客三千人。这些门客不拘身份,不拘才学,文士、武士、策士、侠士、死士应有尽有,他来者不拒,且皆厚遇之。其中的冯谖和他一起上演了“焚劵市义”“狡兔三窟”的典故,为他赢得太史公“好客喜士”的赞评。可其他门客上演的“鸡鸣狗盗”却被王安石诟病为欺世盗名之辈。为相数十年,他专权独断,以致天下人只知有孟尝君而不知有齐王;他采取远攻近交的错误军事路线,消耗国力,为后来齐国的灭亡埋下祸根;他被罢黜相位后,为自身利益先后在魏、秦为相,更过分的是他引五国联兵伐齐,齐国被连下七十二城,岌岌可危,他却破齐不救,又俨然诸侯国般保持中立。此举深为司马光所不耻,在《资治通鉴》里毫不留情地评价他“用国库之薪俸,树一己之私党,养士不分贤愚,只为沽名钓誉,实为奸雄”。与田文同时代的荀子更是不客气地称其为“篡臣”。

格局决定结局。孟尝君狭小的格局注定了他一生蝇营狗苟只为权势私欲。《史记》研究专家韩琦先生说:“孟尝君一生活动都在谋求私利,维护其个人的富贵尊荣。”此语可谓一语中的。最后,孟尝君死在自己的封地薛邑,诸子争立,齐、魏两国趁机携手灭掉薛邑,孟尝君自此绝嗣无后。后世一句“为官莫学孟尝君”也为他的一生盖棺定论。

随后登场的是被太史公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国平原君赵胜。其父为胡服骑射,威名远扬,最后却被饿死主父宫的赵武灵王。只是不知,赵武灵王被困主父宫时赵胜何在?后来,哥哥赵惠文王登基,他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

作为王室贵族,他同样以养士数千人名扬诸国。他才能平平却胜在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为取信门客他杀笑躄者,这个笑躄者可是他的爱妾;为治理赋税他拔擢赵奢,赵奢可是为执法杀了他门下9人;为庇护朋友魏齐,他被秦昭王扣押在秦依然不为所迫,并说下那句名言,“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为解邯郸之围,他向魏求援,一封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书信打动信陵君窃符救赵;他与“毛遂自荐”的食客毛遂去楚国求援,订立盟约;楚、魏援军到来之前,他尽散家财,招募敢死之士三千人坚守城池,最终解了邯郸之围;后来,他重用邹衍,绌远公孙龙。被司马光评价为“辅臣”算是实至名归。

除了这些闪光的事迹,他一生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贪图上党之利,导致了两年后的“长平之战”。这一战,秦国白起坑杀赵国将卒45万人,创造了史上最血腥、最不人道的一场战役;这一战,赵国再也没有了保家卫国的成年儿郎,从而彻底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和实力。最后,平原君平安终老,后代世袭封邑直到赵国为秦所灭,可算四公子中结局最好之人。

后世评价平原君“三无”、“三有”。三无:无主见、无能力、无见识;三有:有担当、有雅量、有节操。也算中肯。

以绝世之姿粉墨登场的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是四公子中唯一口碑、史评俱佳之人,位列四公子之首位。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云:“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能之。”又借平原君之口给了信陵君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公子天下无双”。除此之外,司马迁写四公子列传唯独写信陵君时,不直接称呼他的封号,而名为《魏公子列传》,文中称“公子”也有一百四十七次。足可见太史公对其推崇备至。

如此盛名之下,是他谦和低调的仁而下士,是他礼遇门客的不耻下交。与其他公子一样,他也养士数千人,与其他公子养士为己不同,他养士为国。其时,魏国历经马陵惨败之后,国事衰微,江河日下,他延揽人才,秘密筹谋,“门客解魏”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也足见其临危不乱,运筹帷幄的大家风范。他尊礼守门小吏侯生,结交市井屠户朱亥,正是他们成就他偷盗兵符、矫杀晋鄙、解围邯郸、败秦存赵的千古传奇。此后,信陵君留赵十年,推却赵王封赏,结交民间贤士毛公与薛公。此举引来他的姐夫平原君非议,因为这两个贤士一为博徒,一为卖浆者,皆市井下贱之人。恰恰就是这两人,在秦伐魏时力劝信陵君归魏,与魏王冰释前嫌。信陵君不负众望,以其威名,一呼百应,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国,致使此后几年秦国不敢出函谷关。而他又一次以“却秦存魏”的功业威震天下,名动七国,更以一部《魏公子兵法》留存于世。

自古功高震主不藏锋芒者向来难有善终,信陵君也不例外。因为秦国的离间,招来魏王的猜忌与防范。不得已,信陵君只得以病为由,不朝魏王,日夜以酒色自娱,四年后抑郁而死。二十年后魏国为秦所灭,一切恩怨情仇随风而逝,都成为历史烟云。不过,信陵君最后的人生也为历史贡献了一个“醇酒妇人”的典故,更为后世功高盖主的权贵们趟出了一条避祸保身的全身之道。

《史记》载:汉高祖刘邦少时,也数闻公子贤。当皇帝后,每过大梁,常祭祀信陵君。汉高祖十二年,更为信陵君置守冢五家,年年四时举致祭。李白亦有诗云:“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历史,终究给了这个“举世无双”的公子一个最圆满的答案。

在太史公笔下最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是四公子中唯一不是王族之人。他游学拜师,见识广博,辩才出众,却一生毁誉参半,后世褒贬不一,司马光更是将他置于四公子之末位。细读之下就会发现他的前半生、后半生反差极大,几乎是分裂的一生。

前半生,他“上书却秦”,无形中消弭了秦伐楚国的危机,完美演绎了一次成功外交的典范,可谓明智忠信。随后,他作为太子师傅“受命赴秦”,陪太子在秦为质十年;后他又以身殉君,冒死派人偷偷护送太子归楚,得以继承王位,避免了楚国内部之乱,他也得以归楚为相,辅政专权25年。

为楚相后他开启了自己饱受非议的后半生。他招揽门客,巩固权势,门客人数高居四公子之首,且与平原君的门客斗富完胜。他治国理政,畏强凌弱,伐兵灭鲁,却对秦割地求和。他利用权势之利苦心经营自己的封邑十年,虽被诟病不顾国家之弱,只为一己之私,却泽及后世,奠定了苏州城几千年的城市格局。今天苏州、上海等地都把春申君作为建城始祖。浙江吴兴的黄浦、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都是因春申君而得名。上海规模宏大的城隍庙,也是为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而修建。只是,他一生尊荣,最后却利令智昏,妄图“移花接木”,终致棘门被刺,身死族灭,成为四公子中结局最悲惨的一个。读其一生,怎不令人可惜可叹,可悲可哀。后世费伯雄游黄山之际,为春申悲,作黄山之歌:“君未生兮山已在兮。君既往兮,山犹存兮。谁终谁始,君兮山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20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那样风华绝代的四个人,在烽火四起,七国称雄,兵革互兴,枕戈寝甲的战国时代,以其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才气纵横搅动着历史的惊涛骇浪,以其别样的人生演绎了别样的精彩,为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留下无尽的争议与幽思。

七百年前文天祥叹息:“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四百多年前黄宗羲叹息:“一部‘二十一史’从何处说起?”如今,我们则幸福地烦恼着:“一部‘二十四史’又该从何说起?”

从何说起?不妨就从《读史有记》说起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