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拥抱阳光的头像

拥抱阳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5/26
分享

民国奇女子陆小曼

民国时著名的大文学家、大学者胡适之先生曾有言:“小曼是北平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从小学开始,在学了《再别康桥》、知道了徐志摩此人的存在以后,我就无法不注意曾经与他有过爱恨痴缠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与前两者相比,陆小曼的风流韵事仿佛在后人中更具话题度,也更具传奇色彩。在笔者的最初印象里,曾经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对陆小曼也一直停留在“挥霍无度、颐指气使、不守妇道”这样的形象里。直到最近看到了作家柴草编辑的《陆小曼诗文》,通过书里面小曼的一些文学作品,以及她的朋友、后人难得对其做出的一些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陆小曼这个“民国奇女子”的形象才逐渐在我心中丰满起来:她是个才女、美女,多才多艺偏又命运多舛、体弱多病,备受争议却从不为自己辩白。

首先想谈谈陆小曼的文字。陆小曼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在她的文学与戏剧作品中,笔者觉得诗词在她的所有体裁作品中是显得较为出色的。遣词讲究、意境古朴,文学风格上可明显的看出深受中国传统诗词的浸淫。事实上,小曼虽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教育,但家庭仍是中国传统,不然她也不会在19岁时依父母之命嫁给性情不投的王赓。当然这是后话。

小曼的诗作大都蕴含着一股清新宁静的格调,会让人不住地美化幻想作者提笔创作时那古典温婉的倩影。她有首诗题与扇面“吴山尽处越天涯,水木清华处处佳。山鸟忽来啼不歇,声声似劝我移家。”工丹青的她写起诗来也是诗中有画的。小曼的人生诗意长存,嫁给著名诗人徐志摩做太太自不必说,志摩西去后,小曼回乡扫墓时给他大伯写的一首诗才叫荡气回肠,她与志摩之间深厚真挚的情爱也可在此诗中窥其一二:“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已久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志摩走后,不被徐家人承认的陆小曼深入简出、俭衣素食;她也不愿理世间对她的种种评价,“此心已久寄云峤”,大概她的心已经跟着志摩走了吧!常年独居的她生活真是“荒寒味”“总寂寥”了!

其次,笔者想就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结合谈谈自己的见解。书中很多名人的回忆里都提到:当时世人普遍舆论都认为是陆小曼害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的!正如这些小曼的朋友和她本人都说:可冤枉死了!我为此特意查了他们的感情年表,发现1922年陆小曼与王赓结婚那年也是徐志摩与张幼仪正式离婚的年份,其时陆与徐未相识,徐志摩正陶醉于疯狂追求民国女神林徽因之中!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本身就建立在没有爱情的基础上,最后落得离婚的结局,我觉得既不能完全归结于林徽因,与陆小曼更是毫无关系!没有林徽因,难道就不会有张徽因、吴徽因吗?依我之见主要还是因为徐志摩受了新思想的教育,他既秉承单纯理想主义,又有诗人极度的浪漫情怀,他对自由恋爱怀着的真切向往,这使他无比迫切地要挣脱封建传统家庭的牢笼。

从文集中陆小曼的日记和书信日期来看,陆与徐的恋爱约在1925年2月开始的,那时的徐志摩早和林徽因分手了,林徽因也已在1924年就与梁思成双双赴美了。可以说,徐的前两段感情纠葛和陆并没有直接关系。

在徐陆婚礼上,当时担任证婚人的还是梁思成的父亲——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的梁启超。他当众读出了那篇著名另类、堪称史上独一无二的证婚词:“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从这篇致辞上看,当时社会上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对徐陆的结合还是颇有微词的,就连领导维新变法的梁老爷子也是不赞成这样的恋爱形式的!不过让笔者想不到的是,梁老爷子这堪称是“以封建反封建”啊!以现代人的爱情观来看,谁说结婚就不能离婚了?只要不合适大可以一拍两散。一对才子佳人互相惺惺相惜,最后终成眷属,怎么说都是值得祝福的事。笔者认为梁启超先生对这对新人起码有两大冤枉:已恢复独身的徐志摩与陆小曼交往并不能说是“用情不专”,这是其一;其二,结合前,陆与徐的第一任婚姻都是巧合的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害,最终勇敢的离婚并不能完全说是当事人的过失,而是封建家长制的过失,民国社会封建残留的过失。据说陆小曼的第一任丈夫王赓就时常因军务繁忙,疏于对小曼的陪伴,才为小曼与志摩的熟络创造了机会。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大概就是:“你把自己心爱的人愣是往第三者的怀里推去。”那么,最后感情的破裂怨得谁呢?

至于陆小曼与徐志摩婚后生活的褒贬,我也并不想人云亦云。我从这本书中读懂的并不仅仅是“小曼好花钱,徐父停止接济,志摩到处兼课,最终飞机失事导致身亡”这么简单。我们可以先从小曼的性格家教作下探讨。

我深知一个人的性格是和他的家教紧密相关的。陆小曼出身于家底殷实的官宦之家,从小兼受中西文化熏陶:诗书画无一不通,谙昆曲,也能演皮黄。良好的教育造就了她的“才”;小曼是其父母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孩子,作为独女,自然从小受尽百般宠爱,家人对其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又造就了她的“娇”,也直接惯成小曼花钱大手大脚的性格。由此可见,婚后的小曼仍不改奢侈成性,她的原生家庭难辞其咎。

而婚后的志摩要供养这样的绝代名媛,自己只能处处节俭,时常不得不奔波于北京上海两地兼课来赚取生活。徐志摩确实是因小曼而劳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能算是徐志摩这位浪漫诗人最终能安心回归家庭的一份心甘情愿吧!徐大诗人一向是单纯的浪漫理想主义人格的,当年渴望踏实的林徽因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是徐志摩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才向徐志摩理智地提出了分手。可是当徐志摩遇上了陆小曼,他心甘情愿地拜倒在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奔波兼课赚钱。从世俗婚姻角度来讲,诗人开始变得务实成熟,既懂得仰望星空,也终懂得了脚踏实地。

当两口子决定要在一起过日子,一定是彼此认可、彼此理解、彼此包容,并且双方充分思考过后做出的慎重决定。相比于志摩好友说的“小曼会累死志摩的”,我更认可小曼母亲说的:“小曼把志摩害惨了,志摩也把小曼害惨了!”一个巴掌拍不响,陆小曼理所当然地接受徐志摩的奔波付出,徐志摩呢,也心甘情愿地为两人的小家、两人的未来而劳累奔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夫妻两人适宜的相处模式,是在生活琐碎的漫长日子里互相磨合、互相认可的结果。只要当事人觉得舒服,觉得心甘情愿,那么我们外人还有必要说什么呢?

还有人说,徐志摩最后的飞机失事,就是陆小曼害的。这个说法也非常不客观。据资料显示,1931年11月19日早8:00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除直接原因要参加林徽因讲座外,还与陆小曼迟迟不肯答应北上、大雾影响、以及主机师王贯一前晚准备女儿婚事忙到很晚导致飞行时精神太差有关。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最后才导致了这位伟大诗人令人唏嘘的悲剧结局。

根据书里众人的回忆,寡居的陆小曼仿佛变了一个人:在家专攻绘画,于解放后在毛泽东、陈毅等领导人关照下,被吸收为上海画院的专业画师;还潜心整理、编辑、出版徐志摩的遗作,成全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心愿,为中国文学史添了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可以说,陆小曼一生,对于徐志摩,是问心无愧的了,她生前也不曾想过要为自己的各种传闻辩白。但是时至今日,陆小曼和女作家萧红一样,感情上的绯闻韵事永远比本人的作品流传度要广,不断成为当代无数文艺青年男女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对她们永远怀着一种神秘的揣测。1965年,62岁的陆小曼病逝于上海,虽然晚年身体孱弱、精神衰弱的小曼并不长寿,但是每当想到这样的一代佳人能够在疯狂打压文艺工作者的“黑暗十年”前夕香消玉殒,也实在是“不幸之幸”了吧!自此,“民国奇女子”的传奇一生也终究落下了帷幕,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了。

完于2020年3月21日凌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