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保中的头像

冯保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1/22
分享

悬水在天话沁河

  河流是被认为是诞生人类文明重要的因素和起源地。一条河流对古代人类生活生产,产生不可代替的影响力,和文化催生力。中国两大水系,长江黄河在古代诞生了超强的文化。黄河流域因为需要长久治理黄河泛滥,各个远古部落开始合作。从而有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国之雏形,为一个大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在黄河中下游,黄河有一条大的支流沁河,发源山西流经河南。沁河长度虽然只有不到五百公里,但对于中国版图形成的影响非同小可。就是这样一条河,创造了上古的良田,创造了山西一方的富庶,创造了河南怀川特有的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大融合添加了最浓重的一笔!


沁河流到河南,塑造的文化多样,可谓,善,悬,神,沁河虽短但是却是历史上耀眼的星,璀璨的传说依旧流传!万年历史沧海一粟,拾贝一二。


【沁水之善】老子说:上善若水。世间最大的善莫过于水,润泽万物却不所求。沁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发源于山西沁源。沁源,沁水,安泽,沁阳等等就因为沁河而得名。沁河在发源地水流并不大,之所以叫做沁水,润泽的意思,大概意思就是水很清很小。但就是这样一股清流,却在山西成就美丽风景同时,最重要的为古代缺粮的山西补充了粮仓。在推动文明的涓涓细流,也开始了它不平凡的旅程。沁水,在沁源出发由北而南流向,滋润途经山西的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晋城,等地,,中途不断的补充水量,最终把南太行切开,进入了河南省济源。在河南济源顺势而下,继续滋润,沁阳,博爱,温县,武陟,到了武陟东进入黄河滩区与黄河并排东流。在人民胜利渠附近一部分沁河水陪同黄河水顺渠而下,又滋润了万顷良田,一部分和黄河水一起,开始了入海之旅!沁河从发源地到入黄河全长差不多五百公里,到河南境内不足一百公里。虽然不是一条很大的河流,但却是一条充满了神奇和文化故事的河流!一条河总是有始有终,开始于沁源,消失于武陟!开始有唯美的山水,晋善晋美的发源地就不用说了。沁河在焦作地区,也是滋润了数以万亩的良田。从而奠定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空间,有多余的粮食支撑起众多的人口。塑造出古老的文化。在部落时代就有居民沿河而居,因为丰腴的土地,创造出来的文化故事数不胜举。比如武王伐纣的前线,留下了很多武王伐纣的地名,还有殷商时期的国都刑丘(祖乙迁刑丘)。(夏本记)大禹治水的重点覃怀,覃怀功绩,至淤衡漳,覃怀特指沁河黄河在武陟温县一段。所以最初怀川之名也就是形容黄河北沁河在此的冲积平原。因为大禹治水的功劳这里成了丰收的沃土。还有太极拳发源地,八极拳发源地......因为沁河的润泽沁河流域植物茂盛,品种多样,也就成为远古人类从山区到平原的活动场所,所以有了神农氏带领族人在此活动,也留下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和后来的神医孙思邈的到来,都和沁河流域的植物多样性有关系。然后沁河流域很早就开始大面积种植中草药,至今还有千万亩名扬天下的四大怀药。因为粮食产量的充裕,生活安定,从而成就了司马懿起兵,把分裂的中国再次大一统......也有了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坐饮竹林,有了文豪韩愈,诗人李商隐,还有懂得音律的朱载堉......太多的故事和名人都数不过来!都是因为这一条沁河。就在沁河合流黄河之地武陟,也随同沁河沉淀下不平凡的故事。就在这故事里万年历史沉沉浮浮,但沁河还是无求的给于,也就在武陟这条河流完成了她恩泽一方的大善留笔!


【悬河之悬】武陟,一个武王伐纣留下了的地名,这块土地上,有许许多多神奇的故事......沁河就在这里入了黄河,也就在沁河入黄河的河口位置北岸,有一座享誉中国几百年的庙宇,就是他庙宇里的一块铜碑,就让人闻名遐迩,此碑号称天下第一碑铜碑!碑文为雍正皇帝亲书,做工精致。此都不为奇,此碑铜面铁心,当时匠人为了偷铸造碑的铜,把碑做成铜面铁心。后传说雷电把碑给击裂开,让事情败露,雍正把铸造碑的给杀了,这一杀不要紧,天下尽然没有人知道这样铜面铁心的铸造工艺了,让雍正惋惜至极,也就有了铜皮铁碑在黄沁汇流处的千古绝碑。而后庙宇建成,雍正又亲书,特赦嘉应观!从此这庙宇有了一个中国治理黄河史上最响亮的名字,嘉应观!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嘉应观是为了黄河而建,但嘉应观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庙宇,充满了奇。它的位置奇,奇就奇在建在了两河合流处。中国古代讲究风水,这两个河流交汇,有人说属于好风水,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好风水才让雍正用心良苦的选择在此!而后雍正充满豪情的大笔一挥,特赦嘉应观,也让这嘉应观之名的写法和名字充满了奇,让后人不远千里去探索!也就真是顺应了民心,有记载黄河水变清了很多天!!离嘉应观不远处也有一座寺庙,名为白马泉寺,这白马泉寺可有来头,相传是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刘秀和随从到此,已经是人困马乏,又饥又渴。这饥饿能忍,这渴的确实无法忍受。当年又是大旱沁河都干枯了,无处取水。就在此时刘秀的白马愤起蹄子,硬是刨踏出一汪泉水!算是救了,命悬一线的刘秀一命,才有了东汉!后为了纪念白马刨泉,刘秀当上皇帝后下令在泉水修了寺庙,取名白马泉寺。白马泉寺也是治理沁河和黄河的报警和政府监管两河机构。修成白马泉寺这泉水可能与沁河的地下河相通,从寺庙里往外流淌了千年。看到距离很近的两座庙宇,一个东汉皇帝刘秀修的白马泉寺,一座雍正修的嘉应观。不尽让人去想,是偶然还是必然呢?就说这嘉应观,一听到就让人想此乃是正宗的道家庙宇,但雍正却是一个正宗的佛教信徒,怎样去修一座道家庙宇呢,这里看来有奇怪的地方!而且雍正本人却称嘉应观为庙宫!这也是奇怪的地方!究竟雍正是怎样的心思,无法考证了。  但可以看出来雍正也许有意的和刘秀在治理河水方面一比!另有历史,武陟古时叫做覃怀,在秦朝时期在现武陟土城村,设覃怀县,覃怀是一个在古时专属于武陟和温县东这一块的地名。历史传说是因为造山运动在武陟境内形成两座土山,绵延百里,一座是清风岭,一座是大坯山。清风岭还偶有断续遗存。但大坯山在黄河千古的冲刷里,仅剩商周时期刑丘。相传为武王伐纣时期的国都!当年大禹治水就是打开了大坯山让黄河水顺利流下了,所以留下了说大禹覃怀功绩,覃怀底治,等词汇!既然有两座山,两条河,那覃怀之地的气氛就不同了。再有就是沁河畔的白马泉寺,那白马泉可是泽润出了一代帝王呀!再说明朝朱元璋也是看到怀地的富庶和有龙脉的诞生皇帝的可能,三次血洗怀庆府造成了为帝的最大惨案和悬疑。雍正也是想的倒吸着凉气,考虑再三选择了沁河黄河交汇处,修建了庙宇,取名嘉应观!这个观字可就非常不简单了,是观察提防的意思吧!一语双观,在此名中不同的意思!嘉应观是一座庙宇敬奉着大禹,和治水的名人!同时最重要的嘉应观还是黄河沁河的河道衙门,这黄河被称为地上悬河,但这沁河奔腾出山西到了沁阳下流也是一天地上悬河,在武陟处高处武陟有六米,你说这两条悬河处,修建一个庙宇确实有必然性。为了顶住这头上的两条悬河!算是让雍正煞费苦心!但不管是为了震慑龙脉的风水,还是顺应着民心,都成永久的悬疑了,但雍正让两条天上的巨龙波澜不惊了!  在嘉应观顺河上游西行二十余公里,会到达小董村,因为早年在沁河里采沙,形成在河床的大坑,有水时候一冲刷,形成瀑布,在这些坑洼里有人经常能捡到汉朝以前的土陶,和绘有彩色图案的陶器。这里传说也颇多,曾流传一个传说,在清朝末年沁河大水,就是很奇怪水就冲着一段河堤翻着浪花,不停的撞击,好像真有鬼神作怪一样。眼看要把村西一段大堤冲坏了,此时一个当兵的长官,看到挨着河堤外侧有一汉墓,墓前立有一古老高大白色石碑,碑座是一白色的大乌龟。当官的也颇为迷信,说此处乃是金龟探水,不拉了此碑河堤不保。当兵的迅速组织拉石碑,但石碑好像生了根怎么就拉不动,无奈只该用炸药,炸了石碑和乌龟。也就神奇河水退去,不在冲击堤岸。石碑在建国初期还有残余,临河堤处的汉墓现存还很多。有现代人不尽提问是否是沁园公主的碑,但无从考证!说到沁园公主,是东汉刘秀之孙女,出嫁时候父皇賜与陪嫁沁园,随着毛主席沁园春雪的大气豪迈,沁园以是家喻户晓。但沁园在何处?记载里极其简单没有准确地址。最有方位的就是康熙词典,沁园在沁阳东北三十余里。但也是距离东汉太久真实性差。最早记录有地里方位的还有元朝重臣耶律楚材的诗词,路过覃怀看沁园,这就比较有力的证明出一点,沁园应该在覃怀之地。覃怀可是特指温县东和武陟得名称,也就是说沁园就在武陟。因为叫做沁园一定挨着沁河。小董沁河北岸,有一个二十年前还占地五亩的大冢,考察者透漏,离地面五米处有一王侯规格墓葬,但墓主人为女性,因国家不让发掘现尘封于地下!在距离此处河堤两公里不到,有一村庄名为卧牛庄,相传是汉朝不知哪的公主,出嫁坐牛车行到此处牛不走了而后暴死,公主为纪念牛修了一座土冢,起名卧牛冢,现在还有遗存。卧牛庄有一樊哙庙遗迹是为了纪念汉朝将军樊哙所建。但为什么在此建樊哙庙呢?向北一公里有一地名叫做迷魂阵,仅有五亩大高地,前是一个大水塘,现在水塘不见高地还能看到,说是樊哙的战场,但也确实有点小,古时候和五十年代前此处是荒地,迷魂阵常有鬼火,现在人说迷魂阵其实是一战争的士兵坟地。这就能解释当地为何敬奉樊哙,其实是为了镇压那些作乱的士兵亡灵。临挨着河堤还有一座房屋,房屋里却是一座土堆,立有清末民国初的石碑,汉孝子董永之墓。屋门口有国务院颁发的石碑一方,上刻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七仙女传说发源地!网上查阅董永是二十四孝之一,全国有四家董永七仙女传说发源地。他的成名故事是卖身葬父。董永父亲死后,董永无钱安葬自己父亲遗体。而后把自己卖给了付村一个财主家里做了长工,然后安葬了父亲。董永的孝行在当地流传甚广。有很多的故事......如沁河的善一样影响着后人,孝道风气盛行,影响着华夏孝风永久。不论是沁园公主,还是董永七仙,众多流传汉故事......依此看来武陟小董这个地方和汉朝有重要的渊源故事!


【沁水畔之敬神】不去辩论悬河的安澜是人的奋斗,还是是嘉应观里敬奉的大神显灵。庙宇里的香火至今依然旺盛,但嘉应观庙宇里诸多的神,也都是在沁黄之地成名成神。也许是庙宇里敬奉的都是顺风顺水的神仙,人们都是想个万事顺利所以去拜拜也没啥不好,再说都是中国的功臣,,旧时代每段沁河堤都有大王庙,武陟曾经还有很多龙王庙,现在还存有万花庄的青龙宫也是香火旺盛,还有小董村的北岳庙,敬奉的北岳神就不用说了,北岳本身就是管理水的。有关于水的庙宇太多太多......这样多有关于水的庙宇,说明人们敬奉沁河,也说明从古至今有很多关于沁河的传说。在武陟西有一个镇,名为大(dai)封,相传是武王伐纣前线封功和阵亡将士们的所在地,不尽推想周姜子牙封神榜的前身极有可能就在此流传。然后成为一种文化,但这种神化的文化也在严重的丢失。心痛!在张茹集村里听到一个比较神的故事。就是沁河曾经在博爱境内和大沙河共流。古代有一个懂天文地理的人看算出沁河要在一夜间改道。但他算出来是沁河是用一两个时辰的时间改道完成。然后到了晚上他怕有河水被淹,就上到了一棵千年古树上睡觉。谁知道沁河却从树上飞过,清晨人们起来发现,最终这个人被淹死在树上了。故事是由博爱张茹集村一个姓魏的讲的,就穿了不知道多少年,就这几句,代代都在讲。虽然是传说但不尽去想古时候沁河是否真就和大沙河同流?有一老者在运粮河边下棋闲聊时候,对方说:沁河传说古代有龙王和大沙河的龙有过一战。打的昏天黑地纠缠不清.......这两个故事说明有可能沁河真就在一段时间和大沙河公用河道,而后沁河又回故道!


沁河传说和历史很长,但随着时间很多的故事都逐渐的被淹没消失。发掘和记载弘扬沁河文化,是我们迫在眉睫的责任。不能让这些有正能量的文化遗产太多的失去。也不能让沁河创造文明的历史成为空白。在古代水经注,汉书地理,和山海经,都有对沁河的人文地理记录,我们的责任是让她更加的丰满。还原历史痕迹,讴歌时代正气,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让这条古冀州最闪亮的瑰宝还原放射出她最夺目的光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